“内圣外王”与王莽之成败
2010-08-15党会先
党会先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历史学
“内圣外王”与王莽之成败
党会先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王莽;“内圣外王”;西汉儒生
历史上王莽因为篡位和改制失败而遭到后人的批判,尤其是儒家人士的批判,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人物时却发现,为后世士大夫们所不耻的王莽,在当时却深受儒生们的拥戴,认为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实践其“内圣外王”理想的最佳人选。王莽也以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执政后,以“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王莽最终还是失败了。当然,王莽成败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内圣外王”这一角度来探讨它对王莽成败的影响。
一 对儒家“内圣外王”的简单解析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所谓“内圣”从伦理学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就是经过你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自觉地达到圣贤的标准。通俗来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也就是儒家通常说的“修身”、“齐家”。所谓“外王”是内圣的外在拓展,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创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很显然,儒家的“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或者最高理想就是《礼记》中描述“唐虞之道”、“天下大同”,在现实政治中则表现为对“王道”的追求。它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君主的出现,这个君主对内要勤于修身,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圣贤;对外要将儒家的治国理论付诸实施,依照《周礼》的描绘来规范次序,实现大一统。这里包含着儒家特有的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它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政治的领导,而政治领导的准绳是道德精神。因为道德精神是可以充分体现在个人人格里,把政治领导交给这样一个“完人”手里,便是人类社会“治平”的关键,便完成了从“内圣”到“外王”的转变。
历代儒家人士为了实现此种目标可以说是努力奋斗,不离不弃,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就是西汉儒生们追求“内圣外王”理想的结果。
二 “内圣外王”与王莽的成功
(一)西汉儒生的参政和对“内圣外王”理想的追求
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从而使法家思想和策略得以彻底贯彻,但也因此导致秦的二世而亡。惨痛的教训提醒了汉初的统治者和学士群体,促使他们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深刻反思,最终摒弃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代之以黄老学说,因此,汉初七十余年间参政之士主要是以“忠厚长者”为主。这种局面至武帝时期有了改变。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王朝元气的恢复,他不再满足于消极无为,而是希望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事业上有一番宏大作为,黄老“无为”的思想和策略与此明显不符。而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与汉武帝的政治诉求更为合拍:一方面,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相比其他学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所衍生的“君权神授”理论说明了专制集权的必然性和正当性,“选贤与能”和“内圣外王”更提供了专制集权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一统”的思想和积极有为的政治主张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儒家的这些优势,所以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现,汉儒参政的新局面因而得以形成。这从汉武以后,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就可见一端:昭帝时的名儒王䜣、杨敞、蔡义,宣帝时的韦贤、魏相、丙吉,元帝的韦玄成、匡衡,成帝时的王商、张禹、孔光,哀帝是的朱博、王嘉等都以儒而封侯拜相,尤其是元、成、哀三朝,为相者皆为一时大儒,在下位者,也多儒学之士,可见汉武以后,儒士在政府里已占到主要的地位。
儒生们既然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便要施展发挥他们所抱的政治理想,即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纯粹“王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纯粹“王道”是与西汉的“霸王道”相比较而言。汉武帝以后虽然儒生参政成一新局面,但汉家“杂霸”、“儒表法里”的政治精神并没有改变,汉朝统治者公然申明其治国原则是“霸王道杂之”,这是已然参政的汉儒所不能接受的,针对此,他们有一个强烈的矫之以“王道”的意向,以最终实现其“内圣外王”、“天下大同”的理想。但此种政治理想却与西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荒淫腐朽,吏治极度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不均现象加剧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西汉儒生便提出了二点政论:“一为变法和让贤论,二是礼乐和教化论”[1],其主要观点是天人相应,政治教化应该因时变革;不存在万世一统的王朝,统治者荒淫腐败,王朝德衰,就要“禅国让贤”,让新圣人受命。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兴盛就为王莽的上台,受“汉禅”而变法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王莽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以“内圣外王”理想作为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
(二)王莽自身条件与儒家“内生外王”需求的契合
王莽之所以成为西汉儒生的选择,它不是偶然的,它与王莽自身对“内圣外王”理想的追求不无关系。
从“内圣”这一方面讲,王莽完全符合儒家的要求和标准。他自幼以名儒为师,受儒家影响至深,十分向往“内圣外王”的境界,是以非常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其一,恭俭。《汉书·王莽传》这样描述:“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而恭俭。”[2]王莽不仅自己恭俭,还能约束自己的家人,“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3]王莽的恭俭在当时侈靡成风的社会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受到儒生们的推崇。其二,治礼,对儒学教义奉行不悖,“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4]得到了当世名士戴崇、金涉等人的赞赏。其三,孝悌。“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5]“孝”在儒家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万世孝为先”,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伦理道德的起点,王莽对“孝悌”的重视自然得到西汉儒生的又一砝码。从上述对王莽个人修养的简单分析看,他是比较符合儒家“内圣”的要求,所以才有“当世名士,咸为莽言”[6]现象的出现,就连对王莽持贬斥态度的班固也不能不承认,王莽至少在表明上是服膺儒术的。
从“外王”这一方面讲,王莽不仅能够推己及人,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且他还具备了将“内圣”转向“外王”,使整个社会都变成泛道德主义的“王道”之世的条件。首先,王莽有外戚地位的凭借。自成帝时,王风就以大司马大将军秉政,哀、平二帝时王氏更是权倾一时,子弟分据要势,郡国守相刺史皆出门下。此种身份就为王莽行政,实现其政治理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是其他儒生所不具备的。其次,王莽在辅政期间所采取的一些政治措施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如哀帝时,王莽为大司马,曾推动哀帝下诏议田宅奴婢限列,①对绥和二年六月帝下诏议田宅奴婢限列之事,《汉书·帝纪》没有言明主事者是何人,《汉书·食货志》谓其主事者是师丹,然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论证了此事系王莽辅政时所为,因绥和二年六月,辅政者仍为王莽,而非师丹,师丹为大司马是在该年七月。对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既豪富之家等所占田宅、奴婢的数量做了限定。从此条奏诸端,王莽政治抱负就可见一斑。王莽在辅政期间,采取过的其他一些举措,制定过的其他一些制度如安汉公奏车服制度,送终、嫁娶之品,立官稷及学官也都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化。这些政治措施自然得到儒生们的认可,从而将王莽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综上论述表明,王莽受禅,代汉自立,一方面有遵循汉儒“内圣外王”政治理想的自然趋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条件因素,二者的契合促成了王莽新朝的产生。
三 “内圣外王”与王莽的败亡
王莽新朝乃儒家“内圣外王”、‘天下为公’理想之实践,但也正是这种实践导致了王莽的短瞬而亡。
(一)王莽在“内圣外王”实践过程中的错误
王莽新朝对“内圣外王”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他的变法改制。王莽之变法主要以《周礼》为蓝本,概括而言有二大方面:
其一,民生方面。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禁止买卖田宅奴婢。即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都严禁买卖,并参照古时的“井田制”的原则进行授田;(2)六管政策。即由国家掌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事,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以税之;(3)币制改革。王莽的这些措施,意图在于缓和地兼并,均贫富。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严重对立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所在,王莽能看到这一点对提出对策,实属难能可贵,但遗憾的是王莽颁布一些重大举措,往往只限于颁布, 对执行则不太重视,他更经常地是讨论条文的文辞是否优美,是否符合儒家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自有其生长过程,亦有其合理的背景,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仅凭在上者一纸诏令是不可能改变的。”[7]以币制改革论之,王莽曾更作金银龟贝布货等与钱币通行,以此消灭贫富不均,此举实是将贫富问题归罪与货币,不仅于理不通,更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违背。况且币制,与民生关系甚密,不察民间实际情况,不通社会真情,空依古代文字记载,强为变易,则扰民之结果就在所难免。
其二,慕古方面。此方面与民生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只为了单纯的追求“复古”,主要内容涉及到明堂、辟雍、痒序、正朔、服色、例谱、宗庙、郊祀、官制等方面的改制。可以说,西汉儒生们一向汲汲以求的“礼”在此终于得以实现,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比较典型、影响也比较恶劣的是根据《周官》、《王制》对官制变更,“始建国元年,策命群司,置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更诸官名,定诸侯王号皆称公,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8]官制的频繁变更很容易造成行政管理上的混乱,尤其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九州和睦”的虚名,将少数民族由王贬为侯,更导致了边境的动乱,成为新朝的外患。为仿古大规模的更改地名,也成为历史上的笑柄,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此一时期,地名往往一年之内反复变更,有的郡甚至五次变易。地名的频繁变化,不仅是普通百姓不能明辨,甚至是官吏也搞不清楚,如此行政,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王莽此一方面的改制虽然得到儒生们的欢迎,但却犯了拘泥于形式,不度时宜的错误,徒资纷扰。
上述分析表明,王莽虽有将儒家“内圣外王”之政治理想付诸于实践的抱负和行动,然其在实践过程中却过分拘泥于“内圣外王”的理想框架,导致其“动欲慕古”,不达政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最终招致改制失败,天下大乱。如果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王莽则是成也“慕古”,败也“慕古”了。
(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缺失
王莽的失败也与儒家“内圣外王”理想自身的缺失有关。
较低理性化、较少现实性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最大的缺失。儒家“内圣外王”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对“王道”的追求:兴“王道”、张“王纲”,从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个“王道”是寄托于具体的礼制之中的,欲实现“王道”必须事事法古,以三代“礼治”为法,即所谓的“复礼”。但对繁琐“礼”的追求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即使“礼”流于形式,使据此制定的制度脱离实际而带有“乌托邦”的意味。也就是说“‘内圣外王’强化了‘大同’思想的乌托邦色彩,它使中国古代思想家总是在想象遥远未来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不是设计或归纳处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方案”[9]。
此种弊端在西汉之时亦为人所察,尽管是模糊的。《盐铁论》中桑弘羊就曾针对儒生的盲目“复礼”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信往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10]并指出在政治上用礼治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导致祸乱:“昔鲁穆公之时,公仪为相、子思、子柳为卿,然北削于齐,以泗为境,南畏楚人,西宾秦国。孟轲居梁,兵折于齐,上将军死而太子虏,西败于秦,地夺壤削,亡河内、河外。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家室,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11]无独有偶,汉宣帝也认识到这一点:“汉家自有制度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因其太子信儒而叹日:“乱我家者,太子也!”[12]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认识到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大同”理念较低理性化、较少现实性的弊端,所以在王莽新朝之前从未有将其转化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实践。这种状况到西汉后期出现了转变。西汉后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思想主导了当时儒生们的思想动向,并成为由此上台的王莽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王莽新政就是以儒家“王道”理想为归依,希望建立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为此,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复礼”运动。结果可想而知,不现实的指导思想下必将会有不现实的制度措施,王莽新政最终因“不务实”和“不达时宜”而失败。这是王莽的失败,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失败。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是由“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所决定的。
之上论述表明,“内圣外王”思想与王莽的失败密切相关,一方面,王莽的实践过分拘泥于“内圣外王”的理想框架,另一方面,“内圣外王”思想本身具有缺乏理性、不现实的弊端,二者相互作用就使得王莽的失败成为必然。
[1]钱 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
[2][3][4][5][6][12]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39、4041、4039、4040、277.
[7][8]钱 穆.秦汉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319、325.
[9]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7.
[10][11]桓 宽.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30、254.
The Thought of“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and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Wang Mang
DANG Hui-xian
(Department of History,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2,China)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Wang Mang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one of which is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Because Wang Mang conformed to the ideal criter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of“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he was pushed up to the pinnacle of power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Western Han Dynasty,and it was also because of the inadequacy of the same thought,he unavoidably suffered miserable failures in practicing his ideal.
Wang Mang;“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Confucian scholar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K234.1
A
1674-3652(2010)01-0127-04
2009-10-23
党会先(1975- ),女,河南洛阳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