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2010-08-15吴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范畴效应

吴霞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心理学

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吴霞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在Lopez等、Gutheil等和李富洪等的研究中,小于9岁儿童的归纳推理不遵循多样性原则。Heit等的研究中,5岁儿童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效应。而Lo等更是基于贝叶斯模型,提出了用前提概率与论断力度的关系(即ppp)来衡量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争论是由推理范畴的不同所引起,一种是涉及生物概念范畴,另一种是涉及人格特质概念范畴。在人格特质概念范畴中,可以运用心理理论、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稳定的关系,以及共变原则的归因促进儿童对前提多样性信息的运用。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生物;人格特质

为什么人们对于某些证据可以做出更为宽泛的归纳,而对于其他证据却不能呢,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归纳信念呢?其中一种规则是多样性原则[1],它是指具有多样性的证据能够引起更强的归纳论断力度。例如,如果你看到某人在宿舍里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言辞和动作,你可能仅仅认为这是他在宿舍的生活状态,而不会推论他在其他情景下也具有攻击性。但是,如果你看到某人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辞和动作,在演讲的时候,在餐馆的时候,还有在舞会上,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他确实就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1]。

多样性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对多样性的证据可以做出更宽泛的归纳,得到更强的论断力度,增加推论成功的概率,这也被称为多样性效应。成人的归纳推理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这是得到许多研究证实的。首先,在前人的科学实践中已经表明多样性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推理手段。其次,通过对大量成人的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在许多情景中的归纳推理的确符合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2,3,4,5,6]。例如,Osherson等[7]向成人描述下面的论断:

(1)河马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犀牛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2)河马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腮鼠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脏功能需要维他命K来维持

成人认为论断(2)比论断(1)的力度更强,更可能成立。因为河马和腮鼠比河马和犀牛更为多样,这表明成人对多样性效应是敏感的。

那么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也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呢?这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较早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归纳推理没有遵循多样性原则[8,9,10],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归纳推理遵循多样性原则[11]。下面,我们将从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具体研究入手,对这一争论以及儿童运用多样性原则的机制进行探讨。

一 支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不遵循多样性原则的观点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支持儿童归纳推理不遵循多样性原则,没有表现多样性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Lopez等[12]、Gutheil等[13]和李富洪等[14]的研究。其中,Lopez等[15]和Gutheil等[16]的研究采用了属性扩展法[17](A、B两个前提中分别包含两个项目,但前提A的两个项目之间很相似,属于非多样性的前提,而前提B的两个项目差异较大,属于多样性的前提,这两个前提各自具有一个特征,A前提具有X特征,B前提具有Y特征,问哪一个前提的特征会扩展到第三个前提),而李富洪等[18]的研究采用了论断力度判别法[19](如,前面提到的Osherson[20]的研究方法)。

在前人研究中,支持儿童的归纳推理不遵循多样性原则的实验研究,大都采用对动物进行推理的范式,所推论的属性特征也是生物属性,是隐藏的,不可见的(如,在卡片上看不见蝴蝶眼睛的颜色)。在事物的概念水平上,对结论为基本水平概念和上位水平概念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但是得到的结论并不统一。在Lopez等[21]的研究中,儿童在结论为上位概念水平的情形下比结论为基本概念水平的情形,更倾向于基于多样性选择。但在李富洪等[22]的研究中,儿童更倾向于在结论为基本概念水平时基于多样性选择。此外,前提条件在多样性上的区别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以生物概念的方式进行区别(如,猫和野牛是多样性前提,奶牛和野牛是非多样性前提),另一种是以知觉上是否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区别(如,五只不同的蝴蝶是多样性前提,五只相同的蝴蝶是非多样性前提)。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这两种表现前提多样性的方式是否对儿童的归纳推理有显著影响。

(二)儿童的多样性归纳推理机制

正是由于在以上的研究中儿童没有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因此认为儿童与成人的推理机制不尽相同,并且认为儿童的归纳推理主要受到了推理机制的限制。Lopez等[23]和Gutheil等[24]的研究都是基于的相似性-覆盖模型,并且在此模型上发现了儿童推理存在的问题。而李富洪等[25]的研究是基于大数原则的模型,也发现儿童在此模型上存在的问题。

基于相似性-覆盖模型,Lopez等[26]认为多样性原则的运用需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确定前提和结论的平均相似性,二是确定给出的范畴的覆盖面,三是在归纳范畴时确定范畴的最大平均覆盖率。在Lopez等[27]的研究中,5岁儿童虽然没有表现出多样性效应,但是却能够根据相似性原则表现出典型性效应等。这说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确定前提和结论的平均相似性,但是他们不能计算范畴间的最大平均覆盖率,Lopez认为这一点是儿童不能运用多样性信息的重要原因。

而Gutheil等[28]认为,儿童能够在超过基本概念水平的情况下计算覆盖率[29][30],只是他们很难认识到基本概念水平的重要性,从而无法运用多样性信息。在Gutheil等[31]的研究中,儿童认识到样本大小和多样性信息的重要性是有困难的,只有当样本大小和多样性信息同时出现,并且不可能获得其他推理方式时(如,相似性策略),儿童才会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因此,Gutheil等[32]认为,这种认识上的困难掩盖了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的能力。因为对基本概念水平类别重要性的认识是归纳推理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算可以运用多样性信息也不能在归纳推理中表现出来。而且,他们认为儿童对于其推理判断过程自认是可信的,只是他们的判断基础和方式是在发展变化的。

李富洪等[33]的研究是基于大数原则来理解多样性效应,即前提越多样,则代表的子类别成员越多,从而结论的力度越强。他们认为,成熟的多样性推理的关键因素是在归纳推理中运用大数原则。对于儿童而言,其基于大数原则的多样性表现至少由三个因素决定。第一是辨别前提项目间差异的能力(即辨别力),第二是使用大数原则增强结论力度的意向(单调性),第三是在多样组前提和非多样组前提间抽象出子类别数量差异的能力(抽象力)。李富洪等[34]的研究表明,儿童已经具备辨别力和单调性,只有抽象力与多样性表现相关。因此,他们认为在多样组与非多样组前提之间抽象出子类别数量差异的能力是儿童最难获得的能力,正是由于儿童抽象出大数信息的能力缺乏,使得年幼儿童没有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二 支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遵循多样性原则的观点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支持儿童归纳推理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研究主要是Heit等[35]的研究,采用了归宿法[36]。在Heit等[37]的研究中,向儿童呈现两组前提卡片,包括三张非多样性卡片和三张多样性卡片,每组前提卡片都与一个人物有关。例如,三张非多样性卡片表现的是一个名叫Tim的小孩在踢足球,三张多样性卡片表现的是名叫Robby的小孩分别在玩篮球、板球和网球。目标卡片是橄榄球,旁边没有小孩。要求儿童回答目标卡片的旁边最有可能会是哪个小孩,是Tim,还是Robby。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就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效应。Heit还将目标事物改为上位概念水平,发现儿童多样性效应的表现降低,说明儿童对多样性信息的使用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符合Osherson[38]的模式,因为儿童与成人的表现是一致的,都要受到概念水平的限制。

(二)儿童的多样性归纳推理机制

由于Heit等[39]的研究表明5岁儿童就已具备基于多样性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因此他认为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依赖于推理的内容,例如推理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属性关系等。并且认为儿童能够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其归纳推理机制与成人相同,儿童的归纳推理主要是受知识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受机制问题的影响。

基于其研究结果,Heit认为采用外显的推论属性更有助于儿童进行基于多样性的推理。对儿童而言,对什么事物进行推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推理的属性是隐藏的还是外显的。Heit等[40]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外显的属性有助于推理。第一,外显的信息对认知加工提供支持,并且对于认知加工的中断也很敏感。例如,Mitchell和Lacohee[41]的研究表明,要求3岁儿童通过绘画来表明他们最初的信念立场时,其心理理论任务的结果会有提高。第二,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相对比较擅长考虑事物之间的主题关系。例如,某个事物和另外某事物相配。而某人玩某事物,或者某人穿某事物,这都被认为是一种主题关系。第三,可见的外显的关系,特别是某人拥有某物的关系,会促进儿童的推理。因为儿童对于人和人拥有什么是非常熟悉的,这有助于他们使用以前的经验。

三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多样性原则

基于贝叶斯模型来看多样性效应,认为越多样的前提项目,它们同时具有某一特征的概率就越小,既然小概率的事件都发生了,那涉及整个类别的结论就越容易成立。Lo等[42]的研究就是基于贝叶斯模型,通过对前提条件的概率问题和对结论成立的判断力度问题,来考察儿童的多样性效应。Lo等[43]引入了ppp,即前提概率和论断力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考察儿童在归纳推理中的多样性标准。这就与前人考察多样性效应的标准不相同了。

Lo等[44]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半的美国儿童和5岁的台湾儿童都在前提概率问题上表现出了多样性倾向,即儿童都认为多样性前提概率存在的可能性小,这符合贝叶斯模型对多样性效应的解释,也与成人的表现一致。而且,ppp得分也是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儿童在有多样性信息的归纳推理中的表现是符合贝叶斯模型的。但是,如果按照前人传统的多样性考察标准来看,儿童的多样性表现(论断力度问题的得分)只是在边缘显著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效应。

基于贝叶斯模型,Lo等[45]认为前人的研究只是通过归纳判断力度来衡量多样性效应,这低估了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他们用ppp,即前提概率与论断力度的关系来评估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确实,儿童在前提概率与论断力度的关系上,表现出了运用前提多样性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的能力。Lo等[46]认为用ppp来评价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更为合理,并且认为儿童运用前提多样性信息的机制与成人是一致的,都符合贝叶斯模型的理论。此外,根据儿童在前提概率中的表现,Lo等认为儿童已经认识到了多样性信息在前提中的重要性,这也与成人是一致的。

四 新的探索

至今,对儿童是否具有基于多样性推理的能力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也没有统一的模型来解释儿童的归纳推理机制。甚至,对于儿童没有表现出多样性效应也缺乏统一的解释。而真正旗帜宣明的证明儿童具有多样性效应的证据仅仅来源于Heit等[47]的研究。为什么Heit等[48]的研究得到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什么促进了儿童基于多样性推理能力的表现?下面将从各研究涉及的概念范畴进行探讨。

Lopez等[49]和Gutheil等[50]的研究都是涉及对生物概念的归纳推理,这是毋庸质疑的。而Heit等[51]的研究涉及到了对人格特质概念的归纳推理。在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中有一种范式叫行为预测研究[52],即给儿童提供一些与人格特质有关的信息,然后让儿童预测行为者在一种与特质有关的新情境中会怎样行动或做出怎样的反应(如,John打了Ricky和Eric,John会打Peter吗?)。Heit等[53]的研究范式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提供了与人有关的行为或状态(如,Tim踢足球)。其次,人的行为或状态反映了一种人格特质概念(如,Tim踢足球反映了Tim对足球运动的“喜爱”)。最后,所预测的行为或状态与人格特质有关(如,Tim是否玩橄榄球,这与他是否“喜欢”橄榄球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是所涉及的概念范畴不同,引起了儿童多样性效应研究的争论。而且,从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儿童在人格特质概念上具有很强的归纳能力。5岁或7岁的儿童能够正确地使用特质概念来归纳行为者的行为,并且在此年龄段上的儿童逐渐开始将特质视为可用以预测行为的稳定的心理现象[54,55]。那么,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有什么区别?儿童对这两个概念范畴的思维方式是否相同?

归纳推理是基于概念范畴的[4,20],而儿童对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的认知,在性质上和发展过程上,都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彼此不同。从相似之处来看,首先,用以思考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的头脑完全一样。基本心理工具(知识结构、符号能力、信息加工容量等等)可以用于对人格特质信息进行分类、记忆、推理及其他处理,这和处理生物概念信息一样。其次,生物概念可以是具体(如“牧羊犬”)或抽象(如“动物”)的,人格特质概念也可以是具体(如“拾金不昧”)或抽象(如,“善良”)的。最后,从发展上来看,儿童对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的理解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两者均倾向于从表面现象开始,以后逐渐透过表面,建构某种推测性的底层事实。从不同之处来看,对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两个范畴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首先,人格特质概念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指向人这类客体。人是具有意识的,在持续进行着心理活动,人具有原动因,能够在限度内自发地、自由地、有意地产生他们自己的心理和身体行为,因而可以对这些行为负责[58]。而生物概念属于非社会认知的范畴,指向生物客体。除人以外的生物客体不具有类似人的心理结构,不会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我们与人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与其他客体的关系。我们常利用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参照点来理解他人的思考和行为[59]。总之,对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正是由于生物概念和人格特质概念的不同,使得儿童在两种范畴概念上的归纳推理多样性表现也不相同。Lopez等[60]和Gutheil等[61]的研究采用了典型的生物概念范畴,年幼儿童并没有在此概念范畴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而在Heit等[62]涉及人格特质概念范畴的研究中,5岁儿童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效应。此外,在社会认知领域也有证据表明儿童对人格特质概念范畴的归纳遵循多样性原则。例如,Ferguson等[63]研究了5-13岁儿童对三种情景下攻击行为的人格特质理解。这三种情景分别涉及对数量信息和多样性信息的运用,第一种情景是低数量的行为(如,A只打了H一次,没有打其他人),第二种情景是高数量且多样性的行为(如,A打了H三次,还分别打了X、Y、Z各一次),第三种情景是高数量非多样性的行为(如,A打了H六次,没有打其他人)。比较第二和第三种情景,A都表现出六次攻击行为,但第二种情景下的攻击行为指向不同的人,提供了多样性的信息,第三种情景下只指向同一个人,没有多样性信息。结果发现,在人格特质归纳时,5-13岁儿童在第二种情景中的攻击性特质的归纳力度要强于第三种情景(如,倾向于认为第二种情景中的人物更卑鄙,攻击性更强)。这表明儿童在进行人格特质归纳时对多样性信息敏感。

综上所述,儿童的归纳推理是否遵循多样性原则,是否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而推理所涉及的不同概念范畴(即生物概念范畴和人格特质概念范畴)有可能是争论引起的原因。这将是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研究的新方向:儿童对人格特质概念的归纳推理是否也遵循多样性原则,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是什么促进了儿童在人格特质概念上的多样性表现呢?当然,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也是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研究的突破方向。

[1]Heit,E.,Hahn,U.,Feeney,A..Defending diversity.In W. Ahn,R.Goldstone,B.Love,A.Markman,P.Wolff(Eds.)[M]. Categoriz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laboratory: Essays in honor ofDouglas L.Medin,APA,2005.

[2]Heit,E.Properties of inductive reasoning[J].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00(7):569-592.

[3]Kim,N.S.,amp;Keil,F.C.From symptoms to causes:Diversity effects in diagnostic reasoning[J].Memory&Cognition, 2003(31):155-165.

[4][7][20][38][56]Osherson,D.N.,Smith,E.E.,Wilkie,O.,Lopez,A., amp;Shafir,E.Category-based induc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0(97):185-200.

[5]Lopez,A.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in the testing of arguments[J].Memoryamp;Cognition,1995(23):374-382.

[6][35][37]Sloman,S.A.Feature-based induc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1993(25):231-280.

[8][12][15][21][23][26][27][49][60]Lopez,A.,Gelman,S.A., Gutheil,G.,amp;Smith,E.E.The development of category-based induction[J].Child Development,1992 (63):1070-1090.

[9][13][17][24][28][31][32][50][61]Gutheil,G.,amp;Gelman, S. A. Children’s use of sample size and diversity information within basic-level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7(64):159-174.

[10][14][18][22][25][33][34]李富洪,曹碧华,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龙长权.大数原则在儿童多样性推理中的运用[R].本刊稿.

[11][39][40][47][48][51][53][62]Heit,E.,amp;Hahn,U. Diversity-based reasoning in children[J].Cognitive Psychology,2001(43):243-273.

[16][19][36]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龙长权.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机制探索[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60-367.

[29]Gelman,S.A.,amp;Coley,J.D.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a dodo is a bird:Categories and inferences in two-year-old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 (26):796-804.

[30]Gelman,S.A.,amp;Markman,E.M.Categories and induction in young children[J].Cognition,1986(23):183-209.

[41]Mitchell, P., amp;Lacohee, H. Children’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false belief[J].Cognition,1991(39): 107-27.

[42][44][45][46]Lo,Y.,Sides,A.,Rozelle,J.,amp;Osherson, D. Evidential diversity and premise probability in young children’s inductive judgment[J]. Cognitive Science,2002(16):181-206.

[52]王美芳.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417-422.

[54]Cain,K.M.,Heyman,G.D.,amp;Walker,M.E. Preschoolers’ability to make dispositional predictions within and across domains[J].Social Development,1997(6):53-75.

[55]Heyman,G.D.,amp;Gelman,S.A.Young children use motive information to make trait inferences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10-321.

[58][59]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认知发展(第四版).邓赐平刘明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7]Feeney A,Gardiner D R.Category size and categorybased induction[R].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Mahwah, NJ:LEA,2002.292~297

[63]Ferguson T.J.,Olthof,T.,Luiten,A.,amp;Rule,B.G.Children’s use of observed behavioral frequency versus behavioral covariation in ascribing dispositions to others[J].Child Development,1984(55):2094-2105.

Diversity Effect and It’s Arguments about Inductive Reasoning in Children

WU Xi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t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whether or not children follow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and show the diversity effect.There is evidence that children do not follow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in the study of Lopez et al, Gutheil et al,and Li Fuhong et al.,who suggest that children younger than 9 years old can’t observe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in inductive reasoning.There is also evidence that children do follow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in the study of Heit and Hahn,who suggest that children of 5 years old can observe the diversity principle.In the study of Lo et al,a rule is reported that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gments strength and premise probability.In fact, the arguments of diversity effect in children are the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categories,one being the biological category and the other being the category of personality traits.In the inductive reasoning about personality traits,it could use the theory of mind,the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havior and the attribution in covariation principle.These help children to use the diverse information in inductive reasoning.

inductive reasoning;diversity effect;biological category;the category of personality traits

B844.1

A

1674-3652(2010)01-0105-05

2009-11-25

吴 霞(1982- ),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阿 力]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范畴效应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懒马效应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