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
2010-08-15曾伟
曾 伟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新疆 奎屯 833200)
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
曾 伟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新疆 奎屯 833200)
建安诗人曹植和晚唐诗人李商隐同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大家,他们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息息相通,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两人诗歌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擅长女性及爱情题材;诗中都着重在探求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的隐曲;诗歌风格十分相似。
李商隐;曹植;一脉相承
在中国诗歌史上,曹植是我国公认的建安文学的代表,是最能体现“建安风骨”的伟大诗人。钟嵘在《诗品》中称他为“建安之杰”,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誉之为中古之“诗神”。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诗人,曹植的诗歌创作泽被千载,后世许多诗人对其人、其诗都十分推崇,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为己所用,自加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在这众多的诗人中,李商隐可说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位。
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曹植虽相隔六个世纪之遥,但他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与曹植诗息息相通,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两人诗歌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都擅长女性及爱情题材;诗中都在着重探求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我内心世界的隐曲;曹植诗风“柔情丽质”,李商隐诗风“深情绵邈”,风格非常相似。
一、建永世之业与欲回天地之扁舟的不遇
曹植和李商隐都是有着远大志向的诗人,但两人一生都命运多舛,遭受着种种猜忌排斥,最终志向未遂,抑郁而终。因此他们诗歌创作的主题就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有志难酬的抑郁。
曹植是魏武帝之子,文帝之弟,明帝之叔,这使他对王业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他“生乎乱,长乎军”,满怀希望,想大干一场,甚至想继承父亲开创的基业。建安二十一年,曹植在写给他的朋友杨修的一封信中云:“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曹植《与杨德祖书》)[1](P153)在他早年创作的 《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诗人在诗中借少年之口抒发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人生追求,体现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曹植是父亲曹操事业的主要追随者,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曹操同军阀割据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时期。在曹操的思想影响下,他的思想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充满着统一天下的愿望,并身体力行,随其父南征北战,亲自参加了一些反对豪门士族割据势力的斗争,并渴望建功立业。《白马篇》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可是他这番远大的志向却因家庭内部斗争的失败而付之东流。父亲死后,曹丕父子相继做了皇帝,不但不给他任何实际职务,反而将他放置外藩,加上种种管束,形同流放,如同囚徒,最终郁郁而终,早年“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壮志彻底落空。
李商隐也是一个 “实怀殷浩当世之心机”(《献舍人彭城公启》)、[2](P135)密切关心治乱兴亡的人,他一生中写的大量的政治诗可以证明这一点。从青少年时期起,李商隐就怀有“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2](P89)抱负十分远大。尽管他生活在动荡的晚唐,处在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唐王朝末世,但他一生用世之心仍然十分迫切。少年时的求学苦读,青年时入令狐楚幕府与其子令狐绹交游,在令狐楚的指点下学写今体文,都是在为将来走上仕途做准备。尽管宏博落选,初入仕途就屡遭朋党势力的打击,但李商隐的政治热情一直是高涨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2](P105)以后在政治上虽屡遭挫折,仍然希求有所作为,不时发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2](P247)“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2](P368)这种老骥伏枥式的积极呼声,直到晚期病废闲居时都没有停止,病中的他还在为 “匡国”夙愿未酬而悲愤不已。正如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怀才不遇的诗人一样,李商隐也常恨自己生不逢时。他生活在晚唐朝廷内部牛李党争最激烈的时期,身不由己地卷入到党争的漩涡之中。在最初受恩于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后,涉世未深的他却入了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幕府,并做了王的女婿,从此李商隐就背上了“背恩”、“无行”的骂名,为令狐绹等牛党人士所不齿。尽管他多次写诗、写信向身为权相的令狐绹表白,但始终不再被信任,不被重用。就这样,李商隐空有满腹诗书文采,却只能辗转各地,在地方幕府中做了一辈子抄抄写写的书记员。抑郁感伤的李商隐在党争的夹缝里过完了他短暂而悲哀的一生。后辈诗人崔珏写了两首《哭李商隐》,其中有“一生襟抱未尝开,虚负凌云万丈才”的诗句,可谓是对李商隐一生政治悲剧的最好总结。
二、对女性及爱情题材的擅长
曹植和李商隐的作品数量虽不算很多,但题材内容都十分广泛,他们最擅长的都是女性及爱情题材。
在曹植的诗赋中写妇女以及爱情的就有十四、五首。如《美女篇》、 《妾薄命行》、《妾薄相行》、《闺情诗》、《弃妇诗》、《七衰诗》、《怨诗行》、《杂诗七首》其三、四、七、《静思赋》、《感婚赋》、《出妇赋》等。这些诗作有的是反映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有的是表现最终没有追求到爱慕之人的苦闷,有的是反映妇女不幸的命运。当然,曹植在这些作品中并非只单纯地表现爱情内容,它们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味。作品塑造的女子大都是美丽高洁,处境却是孤独凄清,或遭遗弃,或空房独守,价值得不到人们的珍视和承认。这与作者身怀济国之才却得不到任用一样,那些女子的处境正是他现实处境的写照。“因为男女恋情与理想追求在‘执着’这一点上其本质是相同的”,[3](P107)比如 《美女篇》,作者通篇用比兴手法用美女盛年不嫁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杂诗七首》之“南国有佳人”也是以佳人自比,通过写佳人不为时俗所重,借以抒写自己虽有才华但被弃之不用的悲哀和痛苦。这些作品无疑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和政治追求。在曹植诸多以爱情题材来抒发自身遭际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洛神赋》。《洛神赋》是曹植全部智慧的结晶,足以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曹植根据神女的传说,以其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丰满的洛神形象,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神人恋爱悲欢离合的故事。《洛神赋》抒发的“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哀怨,正是作者郁积在心中的无边无际的哀愁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
同样,爱情和绮艳题材在李商隐诗歌中比重也较大。这是因为,一方面,世态炎凉,仕途坎坷,在政治生涯中无以慰藉,爱情就成了李商隐唯一的感情寄托;另一方面,这和他一生所经历的感情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时期李商隐与一位女冠无疾而终的恋情,与妻子王氏恩爱但短暂的夫妻生活,以及那隐秘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两心相知……种种坎坷的情感经历为他创作爱情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李商隐的这类诗大多以“无题”形式出现,尽管不少人试图用解读曹植爱情诗的方法去解读,用各种各样的考证给它们冠上“政治诗”的帽子,说成是李商隐的“言志之作”,但更多的人似乎更愿意把它们当成爱情诗去吟唱,去欣赏。这里面当然有许多理由,单是从李诗中引用的一些典故、故事的出处上就可推断一二,如刘郎蓬山、贾氏窥帘、宓妃留枕、莫愁,此外斑骓、小姑、神女等典故、故事“多与女性有关,与爱情有关,与一种不成功的,被阻隔的,终未断绝的朦朦胧胧的情感有关。”[4](P76)在诗中,主人公执着于爱情,至死不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虽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但心灵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却可以穿透身体和行动的不自由,能无翼而通——“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从而达到一种亲切,一种相通。诗中描写的爱情之所以那么痛苦,是因为遥远和阻隔,因此“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更隔蓬山一万重”,“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美好的东西被阻隔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切和曹植《洛神赋》中描写的“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哀艳绝伦的爱情是多么的相似!这些诗中的主人公都是那样执着相思,忠于爱情,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情欲,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成了纯之又纯的精神追求。在爱情已成了奢侈品的当下社会,读李商隐的这类诗也许能给读者一种很好的精神洗礼和陶冶。
三、注重探求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的隐曲
着重抒写诗人的主观心灵感受,写诗人深隐的内心世界,这是曹、李两人的抒情诗具有的共同特征。
曹植是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的诗人,但在黄初、太和时期,他完全失去了政治上求得发展的机会,且亲朋手足死的死,贬的贬,身边没有一个知己,胸中蓄积的苦闷无法倾诉,这使得曹植后期的生活彻底失去了平衡,心灵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因此有论者认为“力求恢复平衡正是曹植后期的生命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主题。曹植晚期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中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由此而产生。”[3](P116)在这一阶段里,面对不但理想难于实现,而且迫害随时相随的局面,他的发展方式不得不从外向性转向内向性,即走向自己的心灵,走向自己的内心。为此,他常常感喟生命的短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赠白马王彪》之五),[1](P45)“慊慊仰无叹,愁心将何愬” (《浮萍篇》);[1](P98)抒发孤独的悲哀: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杂诗》之一)。[1](P87)幻想和想象成了他晚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由孤独和现实压力所造成的。这导致了他前期和后期的诗作在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前他常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外界事物,后来则每每有意无意地分析和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3](P123)使他后期的创作由前期客观美的表现转为内心世界的展示,注重将心灵活动外化成艺术形象。
与曹植相比,李商隐更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诗人。少年失父,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灵心善感,感情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抒情诗和曹植后期的诗歌一样,都是在努力披露抒情主人公即诗人内心无比丰富、无比广阔的感情世界。李商隐的诗向来难解,尤其是著名的无题诗,呈现出一诗多义的独特风貌,光《锦瑟》一诗就有不下十种解释,“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之一)。[5](P87)李商隐的这些诗之所以难解,就是因为他在诗中既不叙事,也不发表议论,而是在着意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和心境,这种情绪和心境又是一种莫可名状的、难以言表的、连自己都无法说清的意绪。在表达时,他又“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2](P639)所以当代学者王蒙把李商隐的这类诗称之为“混沌诗”,认为比称之“朦胧诗”要更贴切些,这是因为他写的是“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被称之为内宇宙的,确实是扑朔迷离,无边无际,无端无底,只有用‘混沌’二字才好概括。”[4](P103)不过,尽管李商隐的这类诗表露出的感情端绪不好把握,让人无法清晰地说出或者不能一语道尽,但它们却能够牢牢地吸引着你,寻寻觅觅,去找寻作者的意绪,去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它们是那样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越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就越放它不下,这就让人在心中始终牵挂它,直到永远。也许这就是李商隐无题诗永恒的、一言难尽的魅力吧!
四、“柔情丽质”与“深情绵邈”的相似诗风
曹植诗歌风格“柔情丽质”,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两人的诗风何其相似﹗
曹植的诗赋大都写得很华美,无论诗、赋、散文,在当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才情发露、文采巨丽。钟嵘《诗品》中称其“词采华茂”。许学夷《诗源辨体》中说:“子建、仲宣则才思逸发,华藻烂然,自是词家手笔。”他的《七哀》、《赠白马王彪》、《杂诗》、《浮萍篇》等诗作都体现了这样的风格。而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作品还是《洛神赋》。在赋中,曹植塑造的洛神宓妃美丽哀怨,又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可感而不可触的朦胧之美;洛神飘忽不定的形象,使她的美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把握,既虚无缥缈又真切感人。全赋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感伤情绪之中,体现出“柔情丽质”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的是一种阴柔美和婉约美,与其表现“肝肠气骨”的诗作迥异。同时曹植的这篇赋又充分体现了其“词采华茂”、音调和美的艺术特征。难怪李商隐对《洛神赋》是那样钟情,多次在诗中提及它:“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东阿王》)[1](P629)、“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冰簟且眠金镂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篮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可叹》)[1](P581)而李商隐诗缠绵悱恻的情调正是与曹植《洛神赋》一脉相承。
中唐李贺也是深受曹植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在诗作中曾以“才高八斗”之人曹植自比,对其人其作都极为推崇和喜爱,这不仅因为两人身世遭际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还因为曹植诗“奇高”的骨气、“华美”的词彩都让李贺十分欣赏。李贺有意效仿,从而使其诗作中一些奇思妙构、词藻瑰丽多彩的诗篇,特别是游仙诗,都带有曹植诗的影子和印迹。李贺对字词的精心锤炼,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以及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对李商隐有直接先导作用。从讲究词藻声律、对偶使用等方面来看,李商隐的诗与齐、梁诗有渊源关系;而齐、梁诗人对曹植推崇备至。可以说李商隐诗歌 “深情绵邈”的诗风就是在深受曹植诗歌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两者才会那么相似。而最能体现这种艺术风格的正是他的七言律诗——“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这些诗句都是那样清丽,所创造的意境又是那样优美,给读者一种极高的美的享受。李商隐在诗中善于用极其感伤且又极其唯美的诗句创造美丽而又十分朦胧的意境,诗中表现出的那种“凄美”的情绪,那种欲说还休、怅然难明的人生体验能令千百年后的读者感伤不已,它们和曹植的《洛神赋》、《七哀》等诗中表现出的感情十分相似﹗正如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的,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也只有李商隐才能把情感写得如此切肤、如此彻骨、如此温柔又如此美丽。[4](P69)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可知,曹植诗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诗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显然产生过重大影响和启示作用,二者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分析这种艺术创作史或者说是艺术接受史现象,再综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我们又一次发现,文学史上凡是像李商隐这样有其重要地位的诗人,都是在接受前辈优秀诗人诗歌艺术的基础上,发挥才智,方形成自己独特诗歌风格的,从而使自己的诗作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1]赵幼安校注 .曹植集校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清)冯浩 .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王蒙 .双飞翼 [M].北京:三联书店,1996.
[5]姚奠中主编 .元好问全集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碧瑶)
L i Shang-yin and Cao Zhi——On the inheritance of both poetry
ZENG W ei
(Department of A rts and Sciences,Yili N or m al University,Kuitun833200,China)
Cao Zhi is a poet of Jianan times.Li Shang-yin is a poet of late Tang.They are all outstanding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ir poetry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all express the frustrated because of can not be appreciated;all be good at the theme of women love;a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rotagonist.Overall,Li Shang-yin inherited the style of Cao Zhi’s poems.
Li Shang-yin;Cao Zhi;inheritance
I207.22
A
1671-7406(2010)08-0017-05
2010-06-08
曾 伟 (1970—),女,甘肃古浪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魏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