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研究

2010-08-15陈丽香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院校心理

陈丽香

(黎明职业大学 工商管理系,福建 泉州 362000)

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研究

陈丽香

(黎明职业大学 工商管理系,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生就业难,高职贫困生就业更难,如何帮助高职贫困生成长成才是一个事关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为此,针对高职贫困生经济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综合素质低和社会资本低等五个特点,根据帮扶高职贫困生的现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帮扶体系,切实解决高职贫困生成长成才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就业;高职贫困生;帮扶

所谓高职贫困生,是指在普通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多。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5%~30%,特困生的比例为8%~10%,[1]而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要远高于这个数据。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而这种压力对于高职贫困毕业生来说显得更为沉重。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牵动千家万户、事关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在分析高职贫困生特点和帮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增强高职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贫困生的特点

(一)经济压力大

有学者将贫困生分为四类:一类来自“老、少、边、穷”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庭收入少,难以支付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二类父母均为农民或无职业者,家庭无固定收入,读书子女多,经济困难;三类来自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包括烈士子女、离异子女,缺少劳动力,经济无依靠,生活困难;四类来自城市因企业效益不好,下岗或工薪收入少的职工家庭。[2]因此,高职贫困生都面临着窘迫的生活境况和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本科昂贵的学费,而放弃本科选择了高职;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们又开始为高额的学费发愁;在学期间,贫困生还常常受到周围同学消费的压力,如同学聚会、购买电脑等。

(二)心理压力大

首先,由于目前社会上普遍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等缺乏正确认识,在一些人眼中,高职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对贫困生产生心理冲击;而且部分高职贫困生因经济原因或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后,与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高中同学相比,觉得自己略逊一筹,不甘、失落情绪由此产生。他们断绝了与高中同学,特别是在本科院校深造的同学的联系;对于校园里热火朝天的各种社团纳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完全不感兴趣,性格越发自闭。

其次,高职贫困生往往不能正视自我,自惭形秽,陷入自卑与过度自尊的矛盾泥沼中不能自拔。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贫困经历带来的挫折感,使他们对社会、他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与同学相处往往掌握不好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3]更有甚者,偏执倾向加剧,最终滑向更危险的道路,如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重大恶性事件,至今仍令人深醒。

(三)学习压力大

大多数高职贫困生自知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因学习条件较差导致他们在某些科目如计算机、外语等的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了学习成绩。有资料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贫困对他们的学业影响较大。[2]

与此同时,部分贫困生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干脆采取消极逃避的方式。大学期间本是学生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在社会上立足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很多,包括知识储备、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他们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失去了支撑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目标——“考大学”,面对着高职教学管理与以往的巨大差异,面临着道听途说的所谓“毕业即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高职贫困生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睡觉、QQ聊天、网络游戏,从而试图逃避现实,在虚拟世界中重拾自信。

(四)综合素质低

高职贫困生的家境决定了其入学前的课余时间乃至寒暑假,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就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劳动,没有时间和金钱培养业余爱好或特长。客观上的经济条件限制和主观上的自卑作祟,使他们很少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者王处辉、李娜曾对28名出身农村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有9人指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给自己求职时的表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7人认为沟通能力不足,使自己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4]高职贫困生因综合素质较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使他们的求职之路更加坎坷。

(五)社会资本低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成员个体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他与网络中其他成员之间、网络以外的其他人之间的人际联系及其亲疏程度;取决于他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越高,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多;反之,就越少。[5]高职贫困生家庭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所处社会阶层低,社会资本存量低;又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大多未注意社会资本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毕业求职中处于被动境地,面临更大压力。

二、帮扶高职贫困生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为贫困大学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贷、助、奖、缓、减、勤”帮扶体系,但在具体的执行和落实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帮扶效果不尽人意。

(一)认定存在鱼目混珠情况

各高职院校认定贫困生的流程大致相同:学生本人如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并提交乡镇民政部门、村(街道居委会)盖章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班主任通过同学、室友、消费记录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水平;经班、系、校层层审核认定产生。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杜绝个别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鱼目混珠。一方面,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管理认定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甚至个别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少报或不报,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成为所谓的“贫困生”;而贫困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信息闭塞或碍于面子,往往未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造成有限的助学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学生头上。

(二)无偿经济资助助长依赖心理

现有资助体系中的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是无偿性质的,这既吸引了部分非贫困生弄虚作假,和贫困生分一杯羹,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这些学生认为,既然政府作出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经济上的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他们不思进取,也不想勤工俭学,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且,长期接受经济资助使他们产生了不劳而获、依赖补助的不良想法,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较少、范围窄,满足不了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勤工助学的需求;第二,勤工俭学岗位技术含量低,一般为“体力型”岗位,工资低廉,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由于来自高职院校,加之贫困生自身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因此他们很少能找到家教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岗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能力却得不到更多的锻炼,对将来就业也无太大的益处。

(四)心理帮扶不到位

对贫困生而言,经济资助可以解决物质之需,但却不能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其他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诊治,将会阻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还可能酿成社会问题。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且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定期组织心理调查并跟踪心理异常学生的动态,组织相应的心理活动,但是心理援助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观念的滞后,“贫困生”、“心理问题”等在大学校园里都是敏感的字眼,愿意主动咨询的贫困生少之又少,心理帮扶的成效大打折扣。

(五)帮扶理念误区

整个社会舆论和学校在宣传报道时,一直将贫困生定位在弱势群体的位置,存在浓厚的“救济”、“施恩”乃至“施舍”观念,在引导贫困生辩证看待贫困问题上做得不够,优秀贫困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使得高职贫困生产生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过度依赖,二是盲目排斥,认为“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资助只不过是强者用同情和怜悯来传达的一种蔑视[6],偏离了资助的初衷,影响了帮扶的效果。

三、基于就业的高职贫困生帮扶体系构建

(一)授人以鱼,除成才障碍

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生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因此,从经济上提供保障,是帮扶高职贫困生最低层面的要求。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高职贫困生认定工作关系到能否把有限的助学资源落实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为了发挥有限助学资源的最大效用,应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确定资助对象。首先,应完善认定和退出机制,对于浑水摸鱼者,一经发现立即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其次,可以采用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学生就近开展贫困生入户调查,加深普通学生对贫困生的理解,并能一定程度上震慑非贫困生的弄虚作假行为;再次,改变国家助学金“免费午餐”的性质,增加义工环节,既能增强贫困生回馈感恩学校和社会的意识,又能进一步减少非贫困生弄虚作假的行为。

2.教会贫困生算经济账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仍然是贫困生解决学费问题的主渠道,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引导贫困生学会算“经济账”,充分合理利用国家的资助组合顺利完成学业。因为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是国家和政府贴息,于是,有些贫困生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三年学费全部贷款。事实上,根据笔者几年来的资助工作经验,很多贫困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各项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所得来解决学费及生活费问题,至少不用三年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这无疑是将现在能解决的问题和压力转化到毕业后,增加了将来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这是一个不科学的做法。

(二)授人以渔,筑成才之道

1.多渠道开展心理帮扶

针对贫困生心理较敏感的特点和当前心理帮扶成效不明显的现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养成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注重个别心理辅导,预防心理疾病产生。当然,心理帮扶不应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来做,特别是科任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帮扶方式,往往更能发挥作用。

2.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贫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应引导高职贫困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实上,由于本科院校竞争相对激烈,在高职院校中他们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因此,高职贫困生不应妄自菲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高职院校在从新生入学伊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高职与高中学习的差异,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贫困生根据自我职业定位,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进行重点学习和拓展学习。如此,才不会让贫困生觉得学习可有可无,或忙于参加活动或勤工俭学而放松了学习。特别要鼓励贫困生加倍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优异的学习成绩会令人羡慕,对他们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此外,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是其将来顺利就业的一个基本保障。

3.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鼓励贫困生多参加校园活动。通过学术、科技、体育、文娱等活动,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开拓视野,感受同学间的温暖和师生的关怀,提高社交能力等。

其次,鼓励贫困生积极加入社团。现在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多数贫困生在上大学之前往往忽视学习之外能力的培养锻炼,因此,应鼓励他们积极加入社团,通过这个平台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再次,大力提倡贫困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勤工俭学,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既可以消除贫困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又能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信、自爱”的信念,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能扩大人际交往圈,提高交际能力,增长社会阅历,积累社会资本。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自助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与援助

首先,从入学教育开始,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向贫困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思想,并提高其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充分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注贫困生就业,人人帮助贫困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争取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在校友创办的企业中就业。

(三)授人以欲,树成才之志

“态度决定一切”,扶贫先扶志,帮助高职贫困生脱贫,应调动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首先,引导贫困生辩证对待贫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让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虽然是他们的劣势,但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了贫困生活的磨砺,他们的吃苦能力及抗挫折能力会更强,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其次,应充分发挥自强型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选拔一批自强型优秀贫困生代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向上的先进事迹,作为贫困生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更能激起贫困生学习和仿效的动力,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树立成才之志和成功欲望,主动寻找成长成才的途径。

总之,在经济上解决高职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在方法上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道,在思想上激发他们成功的动力和欲望,三管齐下,必能使帮扶效果达到最佳,使高职贫困生顺利成长成才,毕业后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1] 李毅,何伟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25.

[2] 杨冠英.从和谐社会的视野审视高校贫困生消费道德观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14):209 210.

[3] 李海燕.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扶助体系的建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50 52.

[4] 王处辉,李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研究——基于对某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36 41.

[5] 杨禹.高校扶贫助困的社会资本视阈[J].学术交流,2008,(5):140 143.

[6] 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3:18.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Employment

CHEN Li-xiang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Daybreak Occup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It is difficult to get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and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ow to help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growth and success is a matter of education fairness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Therefore,in view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economic pressure,psychological pressure, learning pressure and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ocial capital,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pport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from"give a man a fish,except where the obstacle,""give a man a fishing,and useful way","the people's aspirations,the futures"three aspects,we should build job-oriented supporting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growth,realize the education fairness,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armony.

employment;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supporting

G643.1

A

201007 25

16716671(2010)03 0082 04

陈丽香(1983),女,福建安溪人,黎明职业大学工商管理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杨晓丹〕

猜你喜欢

贫困生院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心理感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