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世界 重在建设
——论新理念引领下的中国外交战略

2010-08-15方海平

关键词:五项原则和平共处秩序

方海平

和谐世界 重在建设
——论新理念引领下的中国外交战略

方海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外交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道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是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和谐世界,重在建设。主要包括: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目标;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为手段;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表率。

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一、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外交战略理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共历代领导集体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新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提出了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国内局势的发展,尽管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有时候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他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外交政策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需要面对的两大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丰富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以“不屈从、不结盟、不划线、不对抗”为基本点的外交思想,开创了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一个爱好和平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从1978年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的中国外交看,总体上由于中国实力较弱,对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不大,并且中国长期处于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主要是针对变化、事件、问题采取对策,以实现趋利避害而做出“反应”。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强劲发展,以及中国多年的外交努力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现在,中国外交已经基本具备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改善国际环境的可能,中国已经可以主动引导国际环境向有利于世界和中国需要的和平稳定局面发展。因此,结合内政与外交,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决然地提出了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

“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是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倡议。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期间,“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这一理念逐渐进入国际视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了“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提出只有世界上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05年l2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用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四个词语概括了“和谐世界”的内涵。从国际政治、安全、发展和文明对话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主张。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建立和谐世界进一步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成为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指针。

可以说,“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并逐渐明确的重大战略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诠释和表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和谐世界:重在建设

“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重在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自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邓小平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与时俱进,提出了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强调既要着眼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他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通过“一国两制”解决一个国家内部某些问题的伟大创举。邓小平还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

“和谐世界”理念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胡锦涛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和谐世界”外交战略理念的提出,实际上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

第二,以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目标。随着“和谐世界”理念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和谐世界”的内涵逐渐明确,即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质是通过争取持久和平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并解决好全球性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持久和平。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推动建设这样的世界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这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没有和平的环境就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同样,没有经济的繁荣做基础,世界也不可能持久和平,在持久和平中求得繁荣和发展,再以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只有这样,和谐世界主张才能变成现实。当然,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世界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既有客观必然的因素,也同我们的期望和朝着期望的方向所进行的努力密不可分。2009年9月23日,胡锦涛在纽约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呼吁各国“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总之,构建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旨在唤起所有具有相同和类似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形成一种追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正义力量,引导这个世界的正确走向。

第三,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为手段。全球化的经济,需要进行全球化的协调与合作;信息化的世界,需要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新世纪的准则。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这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是一种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使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得到根本变革,反映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方向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秩序。经受住了历史检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他国领土,国际争端应当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垄断,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或推行强权政治;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破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重而道远,既需要世界各国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四,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表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发展,对国际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成了世界目光聚焦的中心。2004年以来,胡锦涛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平发展,摒弃了武力崛起的旧模式,我们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也决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更不会通过掠夺来发展自己。和平发展,是坚持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统一,是发展与和平的统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中国的发展必须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历史潮流,表明中国是以发展谋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共同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15.

[2]胡锦涛.同舟共济共创未来: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4/content_12103701.htm,2009-09-23.

[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6-2007)[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4]“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国际研讨会开幕[N].人民日报,2007-11-09.

[5]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D820

A

1673-1999(2010)03-0045-03

方海平(1979-),女,江苏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2009-11-18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秩序
秩序与自由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分析
孤独与秩序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