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0-08-15潘玲霞
潘玲霞
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潘玲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质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应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加强建设。
以人为本;大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又是一种工作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尺。这充分表明,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其发展是根据本身发展才能的基本特点,确定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方向,使其同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中介,其目的是在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离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侈谈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思想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自主全面发展。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启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制约,也要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发展状况的制约。人不是被动的任意让人“雕刻”或“塑造”的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支配能力,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比较,接受或排斥,人们是否接受教育或接受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他自身意识的支配,是思想主体内心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思想主体以外的任何人无法取代或强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觉醒,他们才会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高自我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的潜能,激发大学生发展自己的愿望,使他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不断提高人的自由度和全面发展的水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主体人格、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得到尊重,人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自由、公正、和谐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看到时代变化,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规范与改革前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必然要求教育要重视人、尊重人,为人发展自身才能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的缺失是其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刻审视与反思,不得不承认,“人”的缺失却恰是其有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表现在:
教学目标上忽视人的需要。学习目的上大学生主体意识淡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标。“三观”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三位一体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世界观的教育,使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是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大大影响了“三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犯了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学生持“要我学”、“不愿学”的态度,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人,其意识是十分淡漠的。
师生关系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是主宰、是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重“灌输”轻“启发”,只讲“理直气壮”不讲“春风化雨”,把学生当成任意“雕刻”的物品,严重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具有主体性的人。这种“独角戏”式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教师的“教”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尊重和很好的开发与挖掘,学习的主体地位未有效确立。
教学内容脱离时代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强。教学内容既与中学内容重复,新的课程四门课之间内容也有诸多重复,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身相脱离。此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想激荡,价值观呈现多样化态势,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新的思想特点和新的思维方式,这些新变化未能及时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缺乏,使学生难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下降。
在考核方式上强调基本知识掌握,不注重学生知识内化过程。目前,思想教育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形式,以标准答案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状况,这样的考试方式忽视考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形成,学生服从多,自主选择少。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只要多记多背,考试前一个星期突击复习就可以完成任务,而考试过关之后,他们很少去思考如何将所学外化为行动,出现“知”与“行”脱节。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说明了中央在整体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
其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没有个性就不能称其为人才,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的显著标志,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目标追求。”
其二,将“以生为本”的观念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树立“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教”围绕着“学”展开,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特别应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的途径,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理论对他们有营养、有价值,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方式上,应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灌输,如启发式、研究式、专题式、讨论式、演讲、辩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课堂讲授上应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激发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景中自然生成对人生的思考,在理想、价值、信念方面找到归属感,并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导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在考核方式上要适当客观,尽量避免“背多分”式的考核形式,注重考察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是落实以生为本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当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立志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它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关系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的落实。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0(8).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3]潘玲霞.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8).
book=136,ebook=221
G641
A
1673-1999(2010)16-0136-02
潘玲霞(196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23)人文系副教授。
201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