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The Gift of Life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2010-09-29潘俊峰杨敏
潘俊峰,杨敏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The Gift of Life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潘俊峰,杨敏
随着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对《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第一单元 The Gift of Life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探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有赖于教学设计。英语教学设计指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理论,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做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诠释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任何优秀的教学理念都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去体现、落实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1]。从本质上看,教学设计是将特定的教学思想或理念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的中介者。
一、教学设计实例
《新编大学英语 (第二版)》第一册 Unit One“The Gift of Life”的目的和要求:学习重要的词汇、短语及习惯表达句式;学习记叙文整体信息把握的方法;学习记叙文写作手法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时间:两节课,80分钟。
课程设计:
第一步:话题导入(Lead-in Activities)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分析文章的题目The Gift of Life,引导学生对本次授课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预读(pre-reading)
结合记叙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个环节是启发学生对这个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初步建构课文整体内容和知识结构,为进一步仔细阅读打下基础。
第三步:仔细阅读(close reading)
这一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是针对阅读中的重、难点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如 Para.5.Using what little common language they could find,together with a lot of sign language, they tried to explain to the frightened children that unless they could give some blood to their little friend she would certainly die.小组讨论该句子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并理解其大意。老师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做出总结。这个环节老师的角色始终处于后台,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之间的协作,扫除阅读障碍。
在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记叙文写作的角度分析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及结尾,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的几个情节:
对现有国内外软件的应用分析调研是搭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架构的关键一步,通过应用分析,找出架构不合理和不足的部分,为重新架构明确方向,确定建筑模型的描述方法,为后续集成做好技术支撑。
Conflict One little girl would die from loss of blood and shock. Tension One They didn’t have the correct blood type. Tension Two They found a boy had the matched blood type,but they had language barrier. Tension Three Using body language,the boy decided to give his blood to the little boy. Tension Four The boy showed unusual reactions when he gave his blood to the girl Climax He thought he was dying.
这个表格内容由各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归纳并总结,其目的是从整体结构把握全文,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精心设计将故事推向高潮。
其次,引导学生在tension four(Para.9-13)部分,找出表现小男孩在输血过程中异常的举止。
Para.9 He lay stiff and silent Para.10 He let out a long sob,covering his face with his free hand. Para.12 After a few moments,another sob escaped.He tried to cover up his crying again. Para.13 His occasional sob turned to a steady,silent crying.He put his fist in his mouth trying to stop his sobs.
与此同时,重点分析“stiff”所表现出来的小男孩的紧张;对比sob与cry,occasional与steady,凸显男孩的异常举动。其目的是引出作者的另一写作技巧:设计悬念(raise suspensions)。
再次,引导学生找出故事中作者使用的副词
slowly When the nurse asked if anyone would give blood t,the boy put up his hand(Para.6) quickly When he let out a long sob,he covered his face with his free hand.(Para.10) silently When the nurse asked if it was hurting,the boy shook his head(Para.12) tightly When his occasional sob turned to a steady,silent crying,his eyes held shut(Para 13) simply The boy replied,“she is my friend”.(Para.18)
分析各个副词,并设问:(1)请一位学生朗读Para. 6,另一位同学呈现男孩的动作,其余同学找出关键性副词slowly并讨论slowly这个副词体现出的男孩内心挣扎的复杂感情。(2)引导学生在Para.10到Para. 13中找出代表性的副词quickly,silently和tightly,学生小组讨论这3个词所体现出的男孩既害怕又不愿被人发现的感受。(3)结合文章的最有一个自然段分析“simply”,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平凡的男孩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质。老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引回到文章的题目:This is The Gift of Life,同时点出作者此处的写作技巧:Vivid depiction
第三步:人文精神的渗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设计预读部分问及故事发生的时间,老师设问:Have you got any information about Vietnam War?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自由发言,再由老师做越战知识的简要陈述。对此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老师提供相关网站,学生自主查阅。
在仔细阅读小男孩献血部分,设计了一个对献过血和未献血的同学进行采访的环节,以了解他们对献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献血的原因,最后老师再做陈述。
在仔细阅读部分,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the gift of life的同时,也将虚拟的故事引入现实生活,以香港义工阿福为例(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进行对比和联系:(1)小男孩是个孤儿,阿福是个义工,两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上的普通人;(2)小男孩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答案是“她是我的朋友”;阿福生命垂危,留下的是 “老师和孩子们救出来了没有”,可见,普通的人有不普通的情谊。老师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故事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课后作业(after-class assignments)
老师要求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下次课讨论:(1)What does the gift of life really stand for?(2)As a member of society,are you willing to present your gifts of lives?同时要求学生阅读《麦琪的礼物》,运用所学的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分析此篇故事。(3)阅读教材的两篇于此主题相关的文章。
二、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一)精心设疑提问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深入探索问题,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和质疑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题”“抖包袱”的方式,层层地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和鼓动效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回答,自主建构学习内容和知识框架。那么设问与提问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如下几种提问类型:
1.回忆性提问。在教学设计预读部分,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老师通过提问:(1)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2)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3)Who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ory?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做一个回顾性的思考。
2.理解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是老师为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而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设计预读部分老师设问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阅读文章的内容陈述出来。那么学生就必须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回忆、重组,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
3.分析性提问。在教学设计仔细阅读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使用的副词并设问:(1)Why did the writer use “slowly”to describe the boy’s action of putting up his hand?(2)From the adverb“quickly”to“tightly”,what kind of feeling did the boy show to us? (3)Why did the writer use “slowly”to modify the last words he said?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
4.评价性提问。在教学设计人文精神渗透部分,通过故事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对比和联系,让学生思考what does the gift of life really stand for?此类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最高水平的提问,思维维度较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创设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个体进行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4]。书本的知识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学习者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第三步人文精神的渗透部分,老师播放了香港义工阿福的视频,将课文的主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这时学生对the gift of life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课文所展现的“友情”,而是对人性的理解。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这种协作既可以是师生协作,也可以是生生协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地激发,智慧可以被整个班集体共享,实现了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结束语
从上面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教师的问题设计和情景设定,配合学生的协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阅读兴趣,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并且对课文的意义进行了第二次创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为大学英语教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1]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张素英,刘长青.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2007(1).
[3]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4]郑卡莉.论英语教学设计中的意义建构[J].教育评论,2006(3).
G642.421
A
1673-1999(2010)16-0190-02
潘俊峰(1978-),女,重庆人,硕士,第三军医大学(重庆400038)外语教研室讲师,应用语言学及教学。
20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