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数字下的君臣行为与贞观之治

2010-09-29姜代兵

关键词:折线图政要贞观

姜代兵

统计数字下的君臣行为与贞观之治

姜代兵

通过统计图表对唐太宗23年的政治生涯中执政行为做了一个粗线条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君臣执政行为(包括主要执政事件、劝谏态度及唐太宗的游玩态度)的变化过程,对唐太宗不同时期的执政行为进行分析,并阐述变化的原因,以启迪当今执政团体的执政行为。

贞观之治;君臣行为;统计图表

唐太宗在其执政23年的政治生涯中,共同开创了一个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融合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列宁曾经说过“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活动家的个人行为”即政治决策,也是执政行为,可以说,“贞观之治”与贞观君臣的执政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一、统计说明

本文选材取自《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通史巨著,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称《资治通鉴》。它历来被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其媲美。《贞观政要》的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它是现存记载唐太宗及其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的一部最为详尽的史书,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它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的统计图表由执政数量图1表1、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图2表2、游幸数量图3表3和综合折线图4构成。图表1、2选材来自《贞观政要》,以唐太宗执政23年为横坐标,单位为“年”。图1的纵坐标取于当年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执政行为和态度,统计其执政行数量(不是每一件执政行为都被选取,选取依据充分凸显其执政行为和态度变化的内聚性事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图2的纵坐标选取当年典型执政行为中关于为君之道、怎样惠民、关于刑法与征伐等,重中之重的事件数量,单位为“件”。图3选材来自《资治通鉴》,选取唐太宗执政23年为横坐标,单位为“年”,选取每年其游幸数量为纵坐标,单位为“件”。图4是以上三表的综合折线图。

二、统计图表

(一)执政数量图表

表1 执政数理统计(单位:件)

图1 执政数量折线图 (单位件)

(二)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图表

图2 重要执政数量折线图 (单位为件)

表2 重要执政内空统计 (单位:件)

(三)游幸数量图表

表3 游幸数量统计(单位:件)

图3 游幸数量折线图 (单位为件)

(四)综合折线图

图4 综合折线图 (单位为件)

三、统计分析

(一)综合折线图的表象

贞观初年到贞观三年,游幸很少几乎没有;而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呈上升趋势;为其执政23年的顶峰。

贞观三年到贞观八年,游幸呈上升趋势;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呈下降波动趋势(贞观四年到贞观十年);贞观十一年开始,游幸快速上升并为其执政23年的顶峰;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在贞观十年到贞观十一年呈上升趋势;贞观十二年到贞观十五年呈波动趋势;贞观十五年到十七年,游幸呈下降波动趋势,同年的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呈上升波动趋势;贞观十八年,游幸呈上升趋势;贞观十八年到贞观十九年,执政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在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根据综合折线图的分析

根据第一点表象,贞观初年到贞观三年,唐太宗几乎没有游玩,没有打猎,更不用说享受温泉和营造行宫了。其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图呈上升趋势,称“勤勉期”。贞观初,“唐太宗说:“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不敢纵逸。”[2]3正因为如此,执政行为及重要执政内容全部围绕着国泰民安的方向,严谨治理国家;执政的态度是“孜孜不倦”。[3]41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劝谏的态度上,用两句话概括,“必虚纳之”[3]39,“必假颜色翼闻谏诤”[3]37。简言之,就是诚恳求谏、鼓励上谏、虚心纳谏。太宗曾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2]3此时期,唐太宗是一心为民,兢兢业业,勤勉以身治国。

根据第二点的表象,分三种不同情况:

(1)贞观四年到贞观八年,游幸呈上升趋势;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从贞观四年到贞观十年呈下降波动趋势,称“变化期”。从贞观四年开始,唐太宗不仅开始游猎,而且开始修建行宫(洛阳宫和仁寿宫)。说明唐太宗的言行发生了变化,思想上开始松懈,执政行为由谨慎趋向松散,从严谨治国到自我满足。尤其劝谏方面,从贞观初的“诚恳求谏,鼓励上谏,虚心纳谏”变为“勉强接受,婉拒”。“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4]47更甚者,贞观八年,黄埔德上书,惹宗发怒。“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4]49唐太宗劝谏态度变化之后,大臣劝谏都会被唐太宗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拒绝,故劝谏的人也会少,不敢谏。

(2)第二种情况称为“矛盾期”,分两种情况:其一,贞观十一年,游幸快速上升;执政数量与重要执政内容同样呈上升趋势 (贞观十年到贞观十一年),称“矛盾期初期”。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七次出游,称“游幸之最年”。频繁的出游完全反映了其执政行为和态度的彻底的放松。随着游幸的上升,执政数量和重要执政内容不降反升,原因是目睹了唐太宗的变化的大臣纷纷顶压劝谏。尤其是魏征在一个月中就两次上书以史劝谏,劝唐太宗洁身自好,谨慎和慎终。“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2]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也”。[2]7最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手复曰:“迟复佳谋”。既然是佳谋还要迟复,这种心态和行为在贞观之初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他明知自己这样做是错的,还是一意孤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自我膨胀的结果。其他的大臣也在劝谏,如,马周劝谏道:“太宗令所司造金银器物五十事,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5]179而太宗的回复是:“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停。虽然听取了马周的劝说,但造金银器物五十事在唐太宗的眼中只是造一件小的随身器物,与贞观初的“不敢纵逸”真是大相径庭。所以,此时期游幸上升,大臣的劝谏之声也随之水涨船高。其二,贞观十五年到十七年(包括贞观十三和贞观十四年),称“矛盾期后期”。游幸呈下降波动趋势,而同年的执政数量与执政内容却呈上升趋势。从贞观十四年 “伐高昌遂平其国”,[6]229唐太宗对于平高昌设州县,“拒纳”。[7]243“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7]245唐太宗悔之晚矣,他也知道自己有些事情错了,但因为思想上骄傲自满、贪奢,已经不能自我控制。其思想上虽有时会考虑正确的决策,如“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8]209,而行动上却失去控制,“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9]173散骑常侍刘洎上书,太宗手诏答曰:“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9]173充分反映了唐太宗表面口服但是内心却不服。执政心态浮躁,甚至希望史官的记载“不书吾恶”[10]177,开始自我美化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状况,也是唐太宗真实的心里表现。

(3)第三种情况:贞观十八年,游幸呈上升趋势。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故游幸为0。贞观十八年到贞观十九年,执政数量呈下降趋势,但重要执政内容数量上却呈上升趋势。这个时期称“麻木期”。游幸上升只能有一个原因,唐太宗已经习惯于这种享乐,融入了他的生活中,成为了他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大臣们也已经麻木和习惯了唐太宗的变化,故执政数量下降。唐太宗甚至反过来鼓励大臣谏其过,“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11]179有了前面拒谏和诘难往复的因,故有无人谏的果。值得探索的是,在这时期,重要执政内容数量却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也是其执政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亲征高丽。关于亲征高丽这一件重要执政行为,许多大臣都劝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故重要执政内容呈上升趋势。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当权利极端化加之自我膨胀极端化之后,人(政治人)、执政团体,往往会作出非理性的选择。

四结论

综上所述,唐太宗执政行为的变化过程阶段的模型图(4-1-1)完全符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诺兰提出的著名“诺兰阶段模型”。美国学者诺兰认为,在这个模型阶段过程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规律,各个阶段一般是不可跳跃的[12]。笔者认为,模型(图5)虽然各个阶段是不可跳跃的,但是每一个阶段的时间是可以变化(延长或缩短),并且各个阶段可以相互融合交叉发展。

图5 唐太宗执政行为变化过程模型

根据4-1-1的模型,执政初期、“勤勉期”、社会环境动荡,对于执政团体来说是自律的时期,执政行为完全不是自己的私欲,眼睛里只有集体利益。然而,每一个人会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变化期”是必须经历的。这个过程中,不管在思想上、执政行为上都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其结果会在“矛盾期”得到验证。故,这个模型中最危险时期是“矛盾期”,尤其是“矛盾初期”。执政团体或个人在矛盾初期会有是非的判断、有明确的指引。当其首次做出明知错误而故为之的行为时,往往会试探、会恐惧,会以“小打小闹”的形式完成首次行为。按照模型,如果这个时期执政团体或个人能够警醒,或者监督部门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成功地制止执政团体的错误发生,把错误执政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抽身,事态将可能会向上、向正确的一方面变化,会回归到“勤勉期”。相反,则会继续完成模型,以至成为终身悔恨。笔者希望通过这个模型作为执政参考,以避免错误政治行为的发生。

既然贞观君臣未能做到始终如一,那么治世局面为何仍得以持续?笔者认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不仅仅与唐太宗同他的政治精英的执政行为息息相关,以下原因也非常重要,如:安定的社会环境、初具规模的政治法律制度、良好的社会心理以及大运河的便利等。对历史的解释不能撇开人的行为,但仅着眼于人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72:26.

[2]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吴兢.贞观政要:求谏第四.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第五.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吴兢.贞观政要:奢纵第二十五.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吴兢.贞观政要:征伐第三十五.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7]吴兢.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吴兢.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吴兢.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第二十三.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吴兢.贞观政要:悔过第二十四.骈宇骞,骈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杨小平.市场信息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2.

K242.2

A

1673-1999(2010)16-0112-03

姜代兵(1972-),女,湖南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政法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05-02

猜你喜欢

折线图政要贞观
图看天下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数据增加折线图自动延长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让折线图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
再多也不乱 制作按需显示的折线图
美化Excel折线图表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治国理政要把握“四个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