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诗歌的“边缘化”

2010-08-15姚洪伟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边缘化诗人诗歌

姚洪伟

(泸州医学院宣传统战部,四川泸州646000)

论当代诗歌的“边缘化”

姚洪伟

(泸州医学院宣传统战部,四川泸州64600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诗歌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出,走向“边缘化”。从文学发展的顺延性关系来看,诗歌的落寞是无法阻挡的,是时代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诗歌的“边缘化”恰恰标志着诗歌开始回到它应有的发展轨道上来。“边缘化”意味着诗歌与主流意识形态逐渐疏离,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走向独立,是诗歌具有“自觉意识”的肇始。

诗歌;边缘化;当代文学;文学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虽然“边缘化”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谈论诗歌的“边缘化”也难再“语出惊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诗歌“边缘化”的一些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开始渐渐明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影响,诗歌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出,其他文体样式开始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诗人和评论家开始担忧诗歌的未来发展,甚至担心诗歌这一文体会逐渐走向衰亡。

一、当代诗歌“边缘化”的历史成因

在我国的文学传统中,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历代著名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诗作层出不穷。正是由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历代文学体式比较单一(即便有词、曲、赋等文体的存在,但总的来说它们都不过是由诗歌衍生出来的),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学发展不均衡现象。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式出现得比较晚,直到元明以降才开始逐渐繁荣,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受到诗歌这一传统优势文体的压制。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人们对文体的多元需求逐渐增加,一种单一的文学样式是不可能长期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因此,诗歌不可能从始至终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占据中心位置,它必将与新的文学体式并行发展。

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诗歌的中心和主导地位自先秦的《诗经》出现以来就一直延续着,只不过因时代的不同而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实际上,诗歌要取得真正的自主性,必须融入到文学发展的整体观念中,只有这样才可能体现出其自身的独特功能。诗歌作为众多文学体式中的一种,只是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必要也不可能一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占据着主导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边缘性”因子可谓与生俱来。和西方文学中的戏剧一样,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不可能一直代替文学这个整体性的概念,它自身的“边缘性”特点就注定了其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会逐渐走向“边缘化”。

二、文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诗歌“边缘化”

从文学发展的顺延性关系考察,文学在新时期要回到它自己的多元发展秩序上来,新的文学体式将逐渐繁荣并且取代诗歌的主导位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其实,诗歌的处境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窘迫与不堪,当下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受到的关注度正好反映出了它应有的发展路径和轨迹。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遵循的规律,也是诗歌发展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有论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意识到:“‘边缘’的意义指向是双重的:它既意味着诗歌传统中心地位的丧失,暗示潜在的认同危机,同时也象征新的空间的获得,使诗得以与主话语展开批判的对话。”[1]也就是说,诗歌的“边缘化”是针对其曾经在文学史上的主导和中心地位而言的,从诗歌发展的态势、诗歌的时间意识和诗歌发展的顺延性关系来考察,诗歌正在逐渐走向开阔和成熟。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化热潮的掀起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盛,以及文化消费市场的转向,使得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十分兴盛的诗歌开始渐渐降温,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同时,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过去那种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涉和强行干预的做法得到了较好地纠正,而小说等文体的优势地位渐渐体现出来,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消费方式和审美习惯,其地位也随之逐渐提高,这都使得诗歌渐渐让出了在文学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开始远离社会政治的中心。从表象上看,即是诗歌创作和评论的热潮逐渐冷却,走向“边缘化”。随着诗歌在文学中主体地位的丧失,随之而来的是诗人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开始下滑,诗人也开始走向“边缘化”。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日渐繁荣和发展,诗歌的地位显得日益萧条和冷清,这就导致了许多曾经在诗坛上有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对诗歌的“边缘化”产生了过度的焦虑。身处“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形态之中的诗人,诗歌的日益萧条和冷清昭示着其政治地位的下降,并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地位。所以,诗歌的“边缘化”导致了诗人的“边缘化”。许多诗人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和事实,感伤于诗歌的“边缘化”,急切地呼吁诗歌回到“主流意识”上来。

如前所述,从文学发展的顺延性关系来看,诗歌的落寞是无法阻挡的,它是时代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实际上是对昔日诗歌发展过多受制于政治的强烈反拨。换句话说,诗歌历史上一直处于文学和社会的中心位置,这本身是不正常的。但是,目前中国文坛上这种诗歌的“边缘化”却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都未曾有过的,所以引发了许多人的忧虑。我们认为,“边缘化”的产生是由于诗歌与主流意识形态逐渐疏离,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走向独立的标志,具有“自觉意识”的开始。有论者认为:“文学的‘边缘化’产生于两种历史文化语境。一是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学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具有了自主性,文学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同时政治对文学也不再予以强烈的干预,主流意识形态放松了对文学的过度管制。二是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与创作趋向的形成,使文学的功能变得复杂化起来。”[2]这一评述同样适合于对诗歌“边缘化”的阐释。

三、对当代诗歌“边缘化”的反思

在文学整体性的“边缘化”问题中,大众表现出对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比较敏感,这与中国的诗教传统和目前的文学格局中诗歌的写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诗歌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古典诗词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所以,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比较容易激发起人们对其辉煌历史的反观和对过去诗意岁月的回忆。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辉煌,诗人的形象和思维的“超常”、“出位”,都成为大众关注诗歌的理由。虽然近年来,一些诗人和与诗歌有关的事件被大肆炒作,引起了外界对诗歌的不小关注,但这些“事件”系联的只是一些诗歌之外的东西,与诗歌创作和评论本身无关,所以近年来诗歌偶尔繁荣的表象下还是内里的寂寞和“边缘”。诗人北岛就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由于时间差——意识形态解体和商业化浪潮到来前的空白,”“诗人戴错了面具:救世主、斗士、牧师、歌星。”[3]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把它放在广大的文化时空中间加以考察,北岛的感慨是不无道理的。在20世纪80年代,诗人充当了万能的救世主,履行了过多的社会职能。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说特定的语境里产生出来的畸形的文化英雄崇拜,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变迁和转移,这种崇拜必然会淡化和消失。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大解放的浪潮刚刚兴起,人们被禁锢多年的情感一下子得到释放,诗歌在当时正好适应了表达大众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在当时,很多诗歌作品都是为群众争取各种权利的,甚至具有某种“预言”的特征,这与当时大众的精神渴求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从这一层面分析,当时的诗歌回归到它的本体功能上来,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精神效用。在目前的文学格局中,小说等文体的地位明显地凸现出来,不论是各种文学奖项的评比,还是它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小说等文体在目前的文学体制中都是处于非常优势的位置,特别是媒介的发达,让一些优秀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热播,无形中增强了小说的影响力,这为制作者和小说家们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同时其身份也被普遍关注,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诗歌在小说等文体的映衬下,其“边缘化”就显得特别突出。

诗歌的“边缘化”还与目前诗歌创作本身有很大关系,很多诗歌追求其先锋性,或写得过于艰涩难懂,或过于注重诗人的内在感受,或过于直白,大大超出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不能引起读者在精神上的共鸣,导致诗歌读者越来越少,出现了所谓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奇怪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也是导致诗歌走向“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诗歌乃至文学的“边缘化”,映照了我们整个社会在精神消费上发生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写作的“边缘化”实际上是在号召诗歌人文精神的回归,诗歌写作不仅仅是视角的平民化或生活化,也不是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抒发,而是要提升到诗歌精神的重新建构上来。即使是当下表现得非常繁荣的“底层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等,如不触及到人民大众普遍精神层面的抒写,亦是很难触动人心的。优秀的诗歌作品要能打动读者,要在精神上给予读者无穷的力量,才能唤起其共鸣。然而,近年来的诗歌创作中,能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少之又少,读者在诗歌中寻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其他精神消费方式层出不穷,读者便很自然地把视野由诗歌转向到其他精神消费领域。近年来,西南大学吕进教授极力提倡的“新诗二次革命”中的“精神重建”,就是理论界对诗歌“边缘化”的一种反应和反思。

有论者在评介当代文学的“边缘化”时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学社会中心地位的丧失与其说是文学边缘时代的到来,不如说是文学自由时代的到来。”[4]的确如此,文学的“边缘化”正好为其过去的“炙热化”降温。诗歌的“边缘化”,也标示着其自由和“自觉”时代的到来。正是由于其“边缘化”,诗歌从政治功利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渐渐向前演进,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非文学因素的干扰。诗人们也能从浮躁和急功近利之中超脱出来,慢慢地反思诗歌创作,找到适合诗歌自身发展的路子。另外,还有论者认为:“在经历了文学边缘化的痛苦之后,作家们以更为平常的心态创作出来的作品,多了人间的烟火气,多了真诚,多了对现实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关注,少了虚假,少了说教,大众化为它赢得了大众,也赢得了文学的生命力。”[5]即诗歌“边缘化”后,引起诗人在创作上的积极思考和改变,诗人们能够在自由的氛围里,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和创作,其作品更能够接近大众、接近生活。

总之,诗歌的“边缘化”有利于减弱诗歌的功利性目的,回归到诗歌创作的本体性上来,不再让诗歌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使其真正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诗歌的“边缘化”使诗歌创作有了多元的可能,诗人可以抛开任何顾虑,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了过去主流文化对创作的牵制,发自诗人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得以完全表达,使诗歌创作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诗歌地位的日益下滑也不全是坏事,诗歌的地位由中心到边缘是中国文学的位置的回归。诗歌的“边缘化”正说明诗歌在向前发展,只有当诗人的心灵沉静下来,才会引发出新的诗歌思潮的出现,从而使诗歌创作重新焕发出生机。

[1]奚密.从边缘出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邓楠.论文学的“边缘化”与文学家的使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北岛.失败之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4]熊辉.试论文学边缘化与文学发展的顺向关系[J].名作欣赏(下半月),2006,(7).

[5]王山.99中篇小说扫描:丰富、平和、世俗、平面[N].文艺报,2000-03-07.

(责任编辑 周骥)

book=61,ebook=204

I052

A

1008-6382(2010)06-0061-03

10.3969/j.issn.1008-6382.2010.06.016

2010-11-06

姚洪伟(1980—),男,重庆彭水人,泸州医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边缘化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诗人与花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