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情感”与词创作

2010-08-15邱月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创作情感

邱月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虚拟情感”与词创作

邱月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词具有世俗化、市井化的特点,兴起之后成为封建文人乃至普通民众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和交流“虚拟情感”的主要渠道。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娼妓文化的兴盛、封建礼教高压下妇女情感的抒发等原因导致了“虚拟感情”在词中大量、集中出现。从文体方面的原因讲,在宋代小说创作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词比诗更擅长表现幽隐深微的细腻情感。

词;虚拟情感;宋代文学;文论

一、词创作中“虚拟情感”

“虚拟情感”是指创作主体在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个体想象和推测得出的一种带有虚拟性质的,反映主体之外的客观个体、群体或想象个体、群体的情感。

在历代文论中,人们多强调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动人。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云“文质附乎性情”,又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显然,他们都认为诗歌应该以感情为根本,特别强调情感的真。实际上,强调“情真”与抒发“虚拟情感”并不相悖。《诗经》始,历代诗、赋、文中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拟情感”。《诗经。国风》中收集了大量民歌,可以看作是集体情感的一种抒发,这种集体情感其实就是“虚拟情感”。“虚拟情感”较易感知,但是在历代文论中却常常被忽视。实际上,“虚拟情感”是一种出自于“想象和编造”的情感,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词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词在隋唐时期兴起,经过唐、五代时长期的发展,至宋达到颠峰。词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体,张炎在《词源》中说:“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汪森在《词综》序中也论及:“自有诗而长短句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谓词之起源乎。”[1]由此可见,词和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人大抵是为配乐的需要,把近体诗诗句增减字数,而形成长短句。古代文论家认为,词的地位远不如诗,词伴随音乐而产生,其本身就是为了娱乐的需要,是人们闲暇时玩赏文字的产物。此外,民间词在当时多是咏物、爱情、闺阁、离别之作,所以在传统文人眼里难登大雅之堂,被视为诗余小道,排斥在主流之外。词通常吟唱于宫廷王府、秦楼楚馆和民间游艺场所,大部分是供达官显贵、封建文人和市井百姓悠游唱闲的作品,在唐朝还一度成为闺情的代名词。因此,自明代李东奇提出“诗庄词媚”之语后,历代词论家几乎都服膺其说,可见,宋词世俗化的文学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也正因为词具有世俗化、市井化的特点,使其在诗之外,成为封建文人乃至普通民众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并成为人们交流“虚拟情感”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市民文化已兴起的宋代得到广泛传播。

二、“虚拟情感”高度集中于词的原因

词中抒发“虚拟情感”的一大特点是“男子作闺音”,其说出自清代田同之。杨海明对这一理论作了详尽的论述[2],认为古典文学中“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其一,被动,即为“应歌”而作;其二,主动,即是使用“男子而作闺音”的比兴之法,抒发政治寄托;其三,半被动半主动,即受某种共同的时代心理和审美趣味(“集体无意识”)的驱使,男性作家不约而同地为女性代言。不少学者以心理学为视角,从文化心理积淀、双性人格、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了“男子作闺音”,在词中抒发“虚拟情感”的现象,颇具学术价值。实际上,除创作动机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文体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类似“男子作闺音”的“虚拟情感”的产生。

1.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1)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经济的繁荣对于宋元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人口增加,交通商业繁盛,社会财富增加,城市居民的种种欲望逐渐变得强烈起来,导致新的都市文化娱乐方式——词应运而生。在唐宋之时,词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后文学商品化的产物。其实,词成为商品,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3]。正是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词的创作。同时,也正是因为词成为商品的缘故,才使得词中具有大量的“虚拟情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动,词在创作上必定会出现迎合消费者审美情趣的现象。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载:“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起于至和,嘉佑之前犹未盛也。熙、丰、元佑间,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4]在宋代,这种以词鬻钱的行为风行于社会,即使是著名的词人柳永,也将作词视为一种生财之道,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记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5]

(2)宋代娼妓文化的兴盛

宋代娼妓文化盛行,为“虚拟情感”风行于文坛创造了客观条件。宋代一些士大夫不乐仕进,在仕途失意后不是像唐代文人那样退隐山林、寄情山水,而是流连于青楼妓院,与歌妓舞女为伴。士大夫们同情这些女子的遭遇,把妓女的生活与命运作为创作的重要源泉。而统治者对娼妓文化的盛行也不加反对,甚至提倡蓄养歌伎舞姬,致使上层人物买笑青楼、走马章台成为一时风气。皇帝的提倡,臣僚的身体力行,客观上培养出大批“歌妓词人”,产生出了大量以歌妓生活为题材的词。在宋代,有不少文人墨客与歌伎舞姬对答唱和,缘事而发,创作出大批反映宴游生活的词作。这些词作大部分都是对集体情感的代言,甚至出现了“有宋一代除文人墨客当然能词外,上至帝王将相、公卿臣僚,下至贩夫走卒,以至小家碧玉、坊曲妓女、名门闺秀、女尼女冠无一不能作词”的繁荣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男性作家描写女性,注重刻画女子的形貌,在创作手法上往往从容貌、服饰、情态上着笔,带着一种吟赏玩味的眼光,而不是着力撷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片段,以表现女性内心的喜乐哀怨和情感体验。这一部分作品实际上和真正“男子作闺音”的作品有巨大的区别。

(3)封建礼教高压下妇女的情感抒发

唐宋之际,由娼妓文化催生的词,配乐而歌,在社会中得到迅速流传。词作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体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来被束之闺阁的民间女子们,在青楼歌馆以外,受社会文化的熏染,也开始创作此类作品。较之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宋代女作家、女词人的数量最多。据史料记载,先秦、汉魏六朝至唐代,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作家总共不过三十多位,宋代仅三百余年,有作品传世的女词人竟达七十多位。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宫廷嫔妃、大家闺秀,下至贫民百姓、婢妾娼妓,比较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孙道绚、太尉夫人、王清惠、严蕊、连静女、唐婉等。宋代女作家群体的出现,不能不说跟宋词创作的繁盛有直接的联系,词是抒发“虚拟情感”的承载体,女性作家往往感情细腻,借助于词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纵观这些妇女词,题材的范围终不离闲愁别恨、相思爱恋。事实上,除少部分如李清照幸运地得到相对美满的婚姻和爱情之外,绝大部分封建女子都是由父母包办婚姻,爱情生活并不幸福。在这种情况下,被束之闺阁的女子们只能寄希望于幻想,在文学创作和词创作中品尝爱情的滋味。当然,这种“爱情”无疑是一种虚拟的情感,并非女作家在现实中的真实经历。

2.文体原因

(1)词比诗更擅长抒发幽隐深微的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景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是从词的体式本身来说的, “要眇”是精微美妙之意;“宜修”是恰倒好处的美,形容词有一种内在的美。在王国维看来,词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但在意象的蕴涵上却有比诗广大的开拓空间,能言诗之所不能言,更擅长抒发幽隐深微的情感。

从词的形式上来看,长短句的格局,比格律诗更自由,这样也使词更易于表达抑扬顿挫的感情。古代诗论家认为,词体现了一种阴柔美,更适宜于抒发细软香浓的男女恋情。在宋代,诗主要用来言志说理,抒发庄重严肃的感情,词则主要被用来抒发男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感情,形成了诗大词小、诗庄词媚的风格差异。

另外,从词流传的场所来看,词自产生起,即流行于青楼歌馆、花街柳巷,这些都是三教九流人物活跃之地,形形色色的人混杂其中。在烟花柳巷中唱和,感己伤人在所难免,也正因为如此,文人墨客才通过词这种渠道口唱其心。最典型的代表是柳永,他的词作如随手拈来,尽抒幽微深隐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

《全唐五代词》所收的作品中,有关女性的词有近四成之多。宋词承续了词的这一特点,偏重于抒发细柔香软的男女恋情,体现出一种阴柔美。即便以豪放词名世的苏轼、辛弃疾也有大量婉约词作,其成就也不在其他婉约派词家之下。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都写出了词人细腻的情绪体验。特别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更是极尽婉约的柔情之作。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虽是豪放词,但其笔调婉转曲折,感情含蓄细腻,具有一种悲郁的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词“阴柔”的审美特征。

(2)宋代小说创作尚不成熟

我们认为,在文学发展史上,词是“虚拟情感”的主要载体,而“虚拟情感”的第二载体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起源很早,最初的小说形式是从寓言神话传说开始的,到了后来,慢慢出现了传奇这一形式,到唐代尤盛,这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但是到了宋朝,传奇却没落了,直到宋末,才出现根据传奇改写的话本。宋代及至后来的元代,小说发展缓慢,直至明清时才又重新兴盛。因此,中国小说在宋代词兴盛之时,正处于酝酿阶段——尚未成熟而将要成熟。正因为此,宋词成为当时普通大众情感生活的代言。明清以降,小说才承担了文学创作中大部分的情感宣泄和比附功能,虚构性由此成为小说的本质特征。

陆机在《文赋》中特别强调了情,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言及“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强调了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所以,诗人写诗时往往恭敬严肃,力求展现自己内心最高尚的那部分情感,而对作为娱乐工具的词,人们往往以游戏之笔写之,将隐晦细密的感情写入词中。因此说,在抒发感情上,词具有更大的坦率性和真实性。所以,精神因想象而生存,“虚拟情感”往往较真实情感更为“真实和脱俗”。

[1]朱彝尊,汪森.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杨海明.“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王灼.碧鸡漫志[A].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罗烨.醉翁谈录[A].施蛰存,陈如江.宋元词话[M].上海:上海书店,1999.

I206.2

A

1008-6382(2010)06-0058-03

10.3969/j.issn.1008-6382.2010.06.015

2010-10-15

邱月(1982-),女,贵州遵义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周 骥)

猜你喜欢

创作情感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诗如画》创作谈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台上
情感小语
创作随笔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