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的和鸣之乐
——浅析《美人恩》的艺术特色

2010-08-15张艳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张恨水市民爱情

张艳芳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雅俗共赏的和鸣之乐
——浅析《美人恩》的艺术特色

张艳芳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从张恨水的《美人恩》为着眼点,作者在章回体小说创作中有几个特色: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市井风情;多维度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摹;独特的爱情模式以及深刻启示。作者在迎合市民阶层欣赏趣味的同时,保持了文本中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必要的张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社会功效。

《美人恩》;张恨水;洪士毅;雅俗共赏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章回体小说大师,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社会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发表后,轰动了全国。

著名作家邓友梅曾提出“双峰并秀”的说法,他说鲁迅是纯文学大师,张恨水是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创作品格既受“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老套,而是努力改造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使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做到雅俗共赏。在1931年到1932年之中,张恨水又沿着这个写作方向出版了《满江红》、《落霞孤鹜》和《美人恩》。这三部虽同属言情小说,但却各有千秋。正如他自己对言情小说的见解:“世上之情局,犹如世界上至高峰。山峰千万万未有一同者;情局千万万,亦未有一同者。”本文只是对《美人恩》浅略分析,从中凸显张恨水的创作特色。

一、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市井风情

小说中描写了旧北京的风土民情和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一派京华之地独有的风光。张恨水在谈到如何写作时曾说:“要知道美术,尤其是图画摄影一方面,因为(它)可以供给你描写风景的绝妙方法。”且看小说开头对北京春光如诗如画的描写:

这是四月中旬,满街的绿树,正发着嫩绿色的细芽,告诉行人春来了。你若是顺着东西长安街的马路,一直向中央走,到了天安门外市民花圃里,你便可以看到左边平地堆起一片红色,是榆梅叶,右边一片黄色,是迎春花。 其间杂以点缀的叶子,真个如锦绣铺地一般。加上绿甍黄瓦的高楼之下,是双耸玉阙,四绕红墙,画师也画不出这伟大的景致来。

小说中还常写到会馆、饭店、贫民窟、垃圾场、茶楼和别墅等这些小市民经常活动之处。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对于景色描写是不太重视的。张恨水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表达的是他对北京文化的浓厚感情。朱光潜先生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心中一定有画,画家在创作时心中一定有诗。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我们体悟了作者诗人一般的情怀。当然,作者不是一味地描写春光美景,他对下层市民的家庭生活也作出了较为具体的描写,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平困交加、残破不堪的生活状况。如第五回洪士毅初到常小南家所见到的景象:

大门外一堵乱砖砌的墙,倒是缺了几个口子,缺得最大的地方,却用了一块破苇席抵住。院子里犄角上,满堆了破桌子烂板凳以及破藤篓子断门板之类。这院子里就喂养了三只鸡,那鸡在这些家具上,拉满了屎尿,土掩着,太阳晒着,结了一层很厚的壳。

从常家的摆设来看,其生活境遇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再现了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景象,也体现了一定的阶级特征。在兵荒马乱、军阀土匪混战的20世纪20、30年代,普通的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更谈不上有个舒适温暖的住所了。张恨水虽有着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却能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他憎恨“为富不仁”,主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决不取不义之财;他以仁爱之心待人,蔑视权贵同情弱者,既有知识分子的“雅”,也能做到小市民的“俗”,所以作者在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中,把视线转向了城市的下层市民,对市民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描绘,对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因而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正基于此点,有人称他为“市民作家”。

二、多维度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摹

在《美人恩》中,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大量借鉴外国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心理活动、内心独白、潜意识的流动、景物陪衬、伏笔、细节描写等,以烘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作者用中国古典小说凝练简洁的文字、平实易懂的语言,辅助以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对章回体小说进行了实验性的改革。这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使这种古老的文体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第一回中,洪士毅穷得一日三餐都要靠朋友周济,于是他就想入非非:在大街上捡到洋钱或皮夹子,而误把糖果瓶子上的锡纸封皮当作是雪白的圆洋钱。这看来滑稽可笑的想法,正是洪士毅的潜意识流动。在“疗病有奇方借花献佛 育才夸妙手点铁成金”一回中,重病中的洪士毅怨恨常小南忘恩负义、薄情寡性,但当他接到小南一束半枯萎的花后,就产生了矛盾的心理:花长得又香又好看,那是有刺扎人的,我们大可不必去采花呢。我为了小南,闹了一身病,她是未必对我有情,然这不和要采这玫瑰,让刺扎了一下一样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她今天来看我来了,而且还送我一束花,这不表示和我亲近吗?好了,等我病好了,我还是要继续努力。

短短的一段心理独白便把洪士毅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痴心描写得淋漓尽致。“他(张恨水)缺少先锋性,基本上不存在超前意识,与俗众的思想观念具有同步性;同时,他对中国市民阶层的心态作细致的剖析时,所采用的视角不像新文学作家那样居高俯瞰,而是平视。”

小说有一处十分精妙的伏笔,当柳三爷看到原本天生丽质的常小南时,“眉飞色舞的只管笑起来,他似乎得着一个意外的发现,依然连说奇怪!在他这奇怪声中,给常小南开了一条生命之路,她将来会知道世界上什么是悲哀与烦恼了。”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转变,随着这个伏笔的被揭开,常小南才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之途。

其中的细节描写可谓传神,如描写洪士毅的饥寒交迫,作者从不惜笔墨。他的一日三餐面面俱到,事虽同,但决不显赘笔。当洪支到第一月的工资后,小心地把钱放在袜筒里。这种谨慎之举,更显得他出得十元钱时的狂喜不安,符合小市民阶层的做派。又如小南初进杨柳歌舞团的所见所感,真好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方面把她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把她作为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弱女子,在市侩哲学的腐蚀下,内心世界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之气和小市民的精神弱点呈现了出来。

当然,作者也没有忽视其他人物。在余氏这个嘴刁口厉、贪财势力的下层妇女身上,作者更是游刃有余,运用细节描写写活了这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当余氏面对着卖女儿的几千块钱时:“士毅看她瞪着两只大眼,犹如两只鸡蛋一般,直射着自己放在桌上的那个皮夹,”“士毅坐在外边屋子里,先听到她一五一十地数着钞票。后来声音慢慢地微细,听不到数钱了。却变了一种窸窸窣窣之声,好像是哭泣。”一笔八辈子也没见过的巨款,能使她下半生衣食无忧,享受富贵,但与女儿却是生离死别,剜去了她的心头肉,怎能不使人悲戚异常呢?

三、独特的爱情模式以及启示

张恨水是个写爱情的高手,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市民阶层对爱情的认识、伦理道德观念,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以传统观念为基础所形成的人物模式、冲突模式、情节模式均被作者突破,才子佳人让位于芸芸众生,爱情冲突的决定因素也因外部因素变为内部因素,浪漫唯情的故事也被现实人生所取代。”《美人恩》就是这样的爱情故事。洪士毅乃一介寒士,常小南起初也只是一个捡煤核儿的小姑娘,这样的男女主角在以前的章回体言情小说是不曾出现的。这种爱情模式的建立表明了作者写作的价值取向:关心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真实地反映世俗人生。张恨水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大多是不完美的,《美人恩》也是如此。分析洪、常二人爱情破产的原因,不外乎这三点:其一,是常小南的忘恩负义。她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又漂亮的姑娘,因为家境贫寒而在街上捡煤核儿。但她爱慕虚荣、意志薄弱,在风尘中沾染了小市民贪财的劣根性。她的悲剧,除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和陈东海的引诱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经受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终于成了养在笼中的金丝雀。其二,洪士毅与常小南产生爱情的出发点是决不相同的,他们对爱情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洪迷恋的是常朴实清纯的自然美,对她的爱虽有对美色的贪恋,但却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正如他对小南说的一样:“我爱你,不能害你,假使我有那个能力,可以娶你的话,一定托人出来做媒,好好地办起这件事。”而常小南看重的则是洪士毅对她在金钱物质上的帮助。“人家老是肯给钱花,如是得罪了他,他以后就不给钱花了,那不是自己塞死一条光明大路吗?”所以她最终落到了财大气粗的陈四爷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三,“陈国城在剖析张恨水异常曲折的文化历程时说,张氏在新与旧、‘过去’与‘现在’之间长久地徘徊着,寻觅着自己前进的方向。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积淀所造成的苦闷、彷徨与困惑,也有作为一个现代文化人的探索与觉醒。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作家。”在《美人恩》中就带有作者的这种文化心态,它主要体现在洪士毅的身上。他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善良忠厚、敏感多情,能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在爱情的打击下,他起初选择了恭顺忍让、委曲求全。生活所迫和虚荣心作祟,使他一次又一次滑入恶势力的队伍中。然而,经过痛苦的反思后,他最终从虚荣与猥琐中走了出来,辞去了卑躬屈膝的厂长职务,当上了“一品大百姓”,凭着卖苦力谋生,在乱世中吃了一碗干净饭,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天下只有奋斗、努力,在积极里找到出路的。绝没有退让、忍耐,在消极方面可以找到出路的。”他在学校的那段演讲可以算是张恨水对世人的忠告和劝勉:“我们要自食其力,与人有益,与国家和民族有益。”洪士毅与常小南对待人生的价值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作者用简单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恰如张爱玲所说,(张恨水的作品)‘是不高不低’,是‘俗文学’中的‘雅文学’。它迎合了读者的积极趣味,‘寓教于乐’。在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

[1]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6.

[2]张恨水.张恨水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1.

[3]张恨水.美人恩[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4]蒋益.张恨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改革[J].船山学刊,2001,(4).

D206

A

1673-0046(2010)01-0200-02

猜你喜欢

张恨水市民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意义”的问题所在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