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010-08-15任金妮
任金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教学改革与实践〕
口译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任金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口译作为英语学习者所应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口译教学,一方面灌输给学生用口头翻译课文代替机械地背课文的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交际性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听说意识与能力。第二方面通过中英文互译,可以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扩展中英文知识面,学习诸多语言表达的衔接手段。
口译;交际;语篇;衔接
口译是语言学习者所应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同时,口译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的促进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口语翻译能力,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切实检验、应用,从而强化巩固提高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口语翻译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检验学生的词汇量与发音,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发地感到自己学习中的瓶颈所在,切实体会到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强化这一工具。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要考虑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固定搭配以及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就将学生在课本中所学的理论性的知识活学活用了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立体性,以更多的知识输出的需求来刺激学生对于知识输入的储备与积累。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口译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换学习理念,通过进行口译训练,强化学生对于英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些教师在教授英语时总是强调学生应该多背文章,特别是对一些学年较低的学生,总是让他们记单词、背短语、背课文。很多学生背了就忘,而且总是这样机械地记忆,反而使一些学生最终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应该适当地在教学中渗入口译教学的内容。不再强调让学生背课文,而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去翻译课文即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汉语意思用英文来重新表达。
可以先给出课文中一句汉语,然后让学生试着去翻译成英文,然后逐步翻译出整篇文章。也就是让学生体验用英语来表达一种思想与想法,培养他们用英语说话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给出翻译之后,学生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接下来再让学生参照课文,比较自己的翻译与课文翻译的不同之处。对于课本上较好的译句,就要记下来,变成自己的句子。这样的记忆比不经过思考而单纯让学生记一些优美的句子的效果要好,因为是经过思考的主动的记忆。另外,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看谁的翻译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想要表现得好,就会主动去记忆一些需要记忆的短语或习惯搭配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这样可以强化学生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意识,同时,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就会牢固得多,因为有目的对于表达工具的记忆的主动性远远要大过一般的没有目的性的记忆。
二、通过中英文互译,增强语篇意识,扩展中英文知识面,学习衔接手段,提高语言表达的关联性、逻辑性和一贯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篇汉语文章,让他们将文章的主要意思口头翻译成英文。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一些词汇或者语法句型等基本语言知识点方面的问题外,更多的则会表现为学生的翻译明显存在着翻译的句子孤立、零乱、逻辑性较差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学生的复述用录音机等设备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听,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学生对于原文本的中文材料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个语义单位,而不是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一个语段必须具有语篇性,才能称得上语篇。语篇性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结构性的,即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另外是非结构性的,即语篇中不同语言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衔接体现语篇的表层结构分布,是语言篇章的有形网络”。搞不清所译语篇各句之间的衔接性,抓不住文章的脉络以及逻辑性,所译的文章就显得零散,不知所云。因此,为了能够翻译出好的作品,学生就应该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不同类型话语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提高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扩充词汇,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文本写作知识等。让学生明白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相互渗透、圆融互摄的重要性。
其次,学生在英语表达中不注意自己语言的连贯性,以及逻辑性。在口译练习中,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衔接语,以及自己在运用语言表述时的逻辑性与语篇性的能力。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1exical cohesion)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主要包括重复、同义词、概括词、反义词和搭配等。 了解了有关衔接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写出出色的文章,同时对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把握文章脉落也有所帮助。
学生有了语篇的意识,再给学生英语文章,让他们直接口译为汉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自觉地分析语篇中的逻辑性,找到文章的脉落,摘出重点与要点,这其实也就是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要求。
三、选择难易适度的文本作为口译练习的素材
在教学中进行口头翻译练习时,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要注意文本材料的难易度要由浅入深。先从一些简单的学生感觉难度不大的内容入手。然后再逐步增加难度。在开始练习时,可以从一个个简单的句子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能够有意识地涵盖重点与难点问题,有意识地将本节课所要教授的重点句型或短语包括在所要翻译的句子中。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选择课本时应该选择在难易度上与学生目前水平相当的教材。
总之,口译意识以及口译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交际性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听说意识与能力,同时通过中英文互译,可以增强语篇意识,扩展中英文知识面,学习语言表达的衔接手段,提高语言表达的关联性、逻辑性和一贯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口译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便会使学生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所选取材料的难易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
[1]陈雁.衔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8,(1).
[2]李仕俊.略论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3]张佳奇.语篇衔接理论在国内研究发展综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113.
G642
A
1673-0046(2010)0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