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呼唤积极教育模式

2010-08-15李爱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消极心理学

李爱叶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心理健康教育呼唤积极教育模式

李爱叶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发展的状态。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与评定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这种做法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背离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完整的育人观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积极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给人诸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那样带给人深刻而持久的痛苦,心理疾病将成为人类第二大疾病。

广大学生在社会巨变和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不迷失自我,拥有和保持心理健康,抓住机遇,大显身手,是当代学生完善自身的焦点,也是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笔者比较赞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该定义明确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其本质含义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指个体不断调节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一种理想状态。

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心理健康最本质的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二是面向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恢复健康状态。

正如陈家麟教授所指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的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只有出现了问题的个体才得到关注和对待,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偏移,几乎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灭火器”、“抢险队”,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取向

从理论取向上来讲,不同的取向,采用的对策方法各异。

病原学取向强调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即个体的遗传、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病菌等是导致心理异常,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因而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治疗,比如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等。

动力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当三者相互矛盾时,就会出现焦虑、心理冲突、不良行为等。因此,动力学取向经常采用催眠、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精神分析技术来治疗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主张通过强化、模仿、示范、观察、塑造等方式形成预期心理和行为。

认知取向强调认知因素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运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应对技巧训练、自我指导等技术,帮助人们建立正确认知,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替代消极认知和旧的思维方式。

社会文化取向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因而主张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采取乐观主义和充满希望的态度,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或认识决定了他的行为,而人自身有自我分析、扩展、丰富、发展、监督和完善的自我潜能,只有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提供帮助。常用技术有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分析、自我暴露、自我实现、角色扮演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教育模式

20世纪末,在塞里格曼等人的大力倡导下,积极心理学运动首先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其主要使命有三项:治疗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二战”以后,心理学逐渐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并把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运用到治疗心理疾病上。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只能对外界压力产生一种消极适应,这种导向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极易使人产生悲观、麻木心态,从而变得“被动和因循守旧而逐渐失去创新和创造精神”。在心理治疗上,消极心理学过分强调自己的矫治功能,运用的治疗模式又是病理性治疗模式,“这就像外科医生把有病的器官割掉一样。其结果是,病被治好了,而不是人被治好了。”而“疾病的消除,有时并不意味着健康的恢复。”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与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变量,消极的消除并不等于积极的获得。“即使那些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减轻痛苦,处于混乱中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人们需要建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矫正缺陷;人们需要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这些并不会因为痛苦减轻了就会自动产生。”

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所谓“积极力量”是指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选择的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简单地说,“是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关于积极力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积极体验

塞里格曼在他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积极的情绪体验划分为三类:与过去有关的积极体验,比如: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安详等;与现在有关的积极体验,比如:福乐等;与将来有关的积极体验,比如:乐观、希望、自信、信仰等。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体验能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许多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使得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变窄,导致个体只使用一种特定的自我防御的行为方式。积极情绪体验则相反,它们能扩展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这就使得个体具有了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的机会。因此,积极情绪体验不仅是反映个体健康和幸福程度的一个指标,而且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培养积极人格的必要途径之一。

(2)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消极的或悲观的,比如生气、压抑、贪婪、自卑等;积极的或乐观的,比如:喜悦、宽容、慷慨、自信等。

积极人格的实现途径:增进积极体验,培养良好的自尊。自尊与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的总体评价有关,高自尊来自于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在实践中关注可以提高自我的信息,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我、展现自我。低自尊则相反,因而倾向于自我保护和避免失败、羞辱、拒绝等,总是企图找到自己的不足以纠正。

(3)积极的社会制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按照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人格主要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积极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以及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每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后,该如何解释和对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乐观的、好的解释,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假设:病人同时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盯住社会部分成员的问题和不幸,而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过上健康而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与评定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显然,这种只关注“疾病”,不关注“健康”,只关注“问题”,不关心“学生”的做法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背离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症状的消失和康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的测量来作为心理健康评定指标是不科学的。

今天在校的广大学生,将是社会明天的希望和建设的生力军,因而其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各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心理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完整的育人观念,有助于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兴起了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这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来说,显然极具启迪意义。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29.

[2]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G63

A

1673-0046(2010)01-0088-02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消极心理学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