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阶段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及其演变规律

2010-08-15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手工业工场企业

王 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不同阶段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及其演变规律

王 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美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手工业社会阶段,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占据主导地位;至机器大工业社会阶段,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逐步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社会阶段,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标准化的组织形式开始向更有灵活性、弹性和柔性的生产体系和管理结构转变。三个阶段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是有差别的,探讨这一变化及其规律,对中国企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均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绩效;决定因素;演变;规律

一、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绩效的决定因素

18世纪以前,美国工业以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为主。当时存在着两种家庭手工业:一种是典型的家庭手工业。农庄要生产自己需要的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另一种家庭手工业所制造的产品不是为了家庭消费,而是用于交换的。这种家庭手工业逐渐发展为一些小型的工厂。从1790年到1860年,资本主义工厂制度逐渐兴起,美国工业革命的基础也逐渐奠定。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的工业品从依赖欧洲转到能够自给[1](p.323)。

手工业工场之所以能够战胜独立的分散的手工业者,是因为手工业工场比独立的手工业者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决定手工业工场具有更高效率的因素,除了手工业工场的资本主义性质、国外贸易扩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工人之间的协作和工场之间协作的加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手工业工场有两种组织形式,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由制成品的性质决定的:一种是由各个独立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结合而成;另一种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产品形态。第一种是手工业工场的初级形式,手工业者大多独立地在家中生产零部件,最后由工场装配成成品。第二种是手工业工场的完成形式。这种手工业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制品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少了,同样,用在这种转移上的劳动也减少了。这样,同手工业相比,劳动生产力提高了,这种提高是由手工业的一般协作性质产生的。”[2](p.381)

手工业工场内部的分工既是产品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技能工人的分工,也是不同阶段不同工人数量的分工。这种分工把技能互不相同的工人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起来,使工作变得简单化,有利于工人迅速提高技能,进而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手工业工场也可以和其他相关的手工业工场结合,进行一体化生产。制造产品的手工业工场可以同那些把其产品当作原料的手工业工场,或者与为该产品提供制造工具的手工业工场,或者同那些把其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成一体的手工业工场联合起来。这种结合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原料或销售市场。

(二)工人技能的提高。手工业毕竟是依靠工人用简单的工具来进行产品生产的,工人的技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其技术熟练程度也决定着产品的数量。因此,手工业工场对手工业者的技能依赖很大。相对于独立的手工业者,手工工场工人的技能提高更快一些。“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因为总是有好几代工人同时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些手工工场内共同劳动,因此,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并迅速传下去。”[2](pp.376-377)

(三)工人使用工具的不断改进。任何时代,劳动工具都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工具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这成为人们不断改进劳动工具的巨大动力。手工业工场使每一个工人都成为生产产品的一个环节,这种简单化和专门化必然导致工具的变化。工具形式变化的方向,是怎样让工作更方便、更容易、更简单、更富有效率。“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2](p.379)

二、工业社会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

18世纪末至19世纪60年代,业主制或合伙制的工厂开始出现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现代工商企业——股份制企业开始产生、发展,逐步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该时期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一)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指企业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大小、雇员人数的多少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企业规模既是企业绩效的原因,也是企业绩效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2](pp.662-663)马克思的分析充分证明:在机器工业社会,在同类产品领域,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生产效率。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生产效率越高,企业生产效率越高,企业的赢利能力越强,其地位就越稳固。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其存在和发展是以标准化、大规模、低价值的市场需求为前提的,而这个前提在农业社会后期以及整个工业社会都是存在的。正因为该前提的存在,企业规模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像汽车、轮船、航空、钢铁等产业那样产生十分庞大的企业。有些产业,由于其本身所有的特点,永远都不可能有很大的企业。美国烟草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杜克曾试图像控制香烟一样控制美国的雪茄市场,但事实证明他失败了。原因有三:一是雪茄烟叶的来源是很分散的,其熏烤方式与香烟的烟叶完全不同,这导致每种雪茄的味道各不相同;二是雪茄是不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受产地产量限制,雪茄的原料不可能大批量买进;各种雪茄都是由技术工人小批量生产,销售也是由制造商小批量卖给零售商;三是即便是最好的管理,也无法建立起防止他人介入的壁垒以及降低雪茄的生产成本[3](pp.455-456)。

企业规模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这种综合实力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确保该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只要具有足够庞大的市场,数量和种类有足够多的消费者,从而需要对高额数量进行复杂的安排并建立专门的贮藏和装运设施,或者由于大量销售,因而需要专门的示范操作服务、销售后的维修服务,以及提供消费者信贷,这些大公司就会兴隆昌盛。由于管理协调工作继续使成本降低并维持着一道防止外人闯进他们领地的障碍,因而这些大公司又得以保持住它们的繁荣。”[3](p.403)

企业规模作为综合实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资本实力。制造业需要的投资量远比农业需要的投资量大,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建造大规模的厂房、雇佣熟练的技术工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而且随着企业家投资所在行业投资厂商的增多,竞争会更加激烈。除了企业的物质资本之外,还有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商誉等“无形资本”。凡勃仑认为:“企业程序和企业概念随着现代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形象而变化以后,资本估值的依据也逐渐有了转变,到今天这个依据已不再是所有的物质设备的成本而是一个在营业中的公司的收益力。”“在这样依据收益力的资本估值中,资本估值的核心不是工厂的成本,而是在上一章里所讲到的所谓的公司的商誉。”“商誉在较广义下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向存在着的企业关系、交易公平的信誉、经营上的特权和特有待遇、商标、牌面、专刊权、版权、特殊操作方法在法律保护下或在保密中的专用、材料特有来源的独占,等等。”[4](pp.77-7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远远超过企业拥有的有形物质资本,因而变得日益重要。

2.标准化程度。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是企业做大规模的前提,进而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机器生产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完善的标准化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机器工作的效率。标准化工作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性能的发挥、机器的维护和保养、机器的高效使用等都需要雇员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操作和管理。雇员工作标准化的本身,就能大幅度的提高绩效。因为标准化让雇员相当一部分工作成为重复性的活动和任务,从而让工作变得有章可循,简单而容易。

(二)组织管理水平。如果企业规模是企业绩效的一个原因,那么能否达到具有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规模则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规模和企业管理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企业规模小的时候,管理显得不太重要;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企业管理能力就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瓶颈;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则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能力和意愿;二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大规模、高产量、低成本决定生产效率的时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恰当合理的绩效标准、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结构。

(三)内部技术创新。一方面,企业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既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又在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变化;另一方面,企业始终面临着其他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两方面的因素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积累经验自主创新等战略途径实现。在企业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表现为:机器性能或操作工具改善,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或使企业产品质量改善;开发出新产品。

三、信息社会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因特网、通讯、生物、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以股份制为代表的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管理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向更具弹性、灵活性的柔性生产体系和管理结构方向发展。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企业的关键优势和独特优势。信息社会由于技术创新周期、产品生产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等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即便是最有实力的企业,也不可能向社会提供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灵活。小企业的关键优势和独特优势就是灵活机动、反应迅速,步入信息社会,小企业的兴起有一定的必然性。根据约翰·奈斯比特提供的数字,小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再度兴起。美国在1950年时每年创办新企业九万八千家,到1980年底每年创办新企业六十万家。个体经营者的数量在1972年之前下降,1972年后开始上升,到1979年,个体经营者的数量增加了25%[5](pp.191-192)。传统的科层制大企业也需要重新评估自己,明确自己的关键优势和独特优势。1968年,阿尔温·托夫勒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进行调查,并于1972年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交了一份咨询性的秘密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应该缩小规模,而不是力图为每个人提供所有的通讯服务。它应该只提供这样一些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其他公司在同等资本、同等质量以及同等的社会关心等条件下所不能提供的’。”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应该从事其他公司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就是指公司不应该像以往那样向社会提供面面俱到的产品和服务,而应该集中资源和力量,发挥自己的关键优势和独特优势之所在。该报告还建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庞大的制造子公司应该卖掉其常规的制造业务,只保留高度技术的部分,并将这高度技术的部分与贝尔实验室合并。阿尔温·托夫勒的这些建议让当时的公司最高管理人员十分震惊,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阿尔温·托夫勒主张的正确。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分解并因此扭转了局面[6](pp.8~12)。尽管这一战略分解是政府干预的结果,但政府的干预却不过是经济现实发展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

(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世界经济发生了性质和速度空前的技术变革,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新事物等越来越多,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才有更强的适应性,也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首先与企业最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为它决定着企业的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这些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直接关系到雇员的切身利益,因而会影响到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习惯。企业领导人还影响着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一般说来,引领企业风气之先的恰是企业的领导人。企业领导人的士气高昂,雇员也会士气高昂;企业领导人萎靡不振,雇员一定会士气低落。其次与企业的激励制度有关。企业应当有相应的报酬制度对各种创新行为予以足够形成示范效应的激励。再次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和坚持不懈地努力的。在没有创新能力之时,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在引进中培养增强自己的模仿、消化、吸收能力,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必经之路。

(三)人才资源。信息社会企业赢利能力的源泉逐步从物质资本转向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一旦投入某地,就成为一种沉没成本,很难收回。而人力资本不同,它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人力资本的人是最富有流动性的。如果我们把人看成是完完全全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就意味着只要彼企业比此企业能够给他带来更高的收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彼企业。因此,信息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四、企业绩效决定因素演变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概括出企业成长的几点基本规律:

(一)企业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物,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不发展,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例如,在农业社会,社会分工不充分,商品经济不发达,只能产生一些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反映的是农村中租地农场形成和城市工商企业勃兴的对立运动的过程。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2](p.390),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农村和城市对立运动的历史:商品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农村中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兴起的过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兴起的过程,就是农村手工业衰落的过程;农村手工业衰落的过程,就是城市手工业工场勃兴的过程;城市手工业工场勃兴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农村和城市的对立运动,为城市中工商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一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二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二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以追求利润、积累财富为目的,以买卖为手段的经济组织——企业。

由于机器比工人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因此,只要是商品经济,商人、手工业者、工场主追求利润的结果必然是大规模的采用机器。借助机器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形成了资本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吸引到有利的生产领域。机器生产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使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成为企业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机器生产不仅不断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而且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市场。

在资本主义早期,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逐步增加规模、扩张范围,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因为在资本主义早期,比较大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产品处于短缺状态,人们只要能够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出来满足大家日常生活或生产基本需要的产品,市场销售通过向国内和海外的不断拓展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此时,决定企业绩效的首要因素是企业的生产能力。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相应的机器的广泛应用,那些有着雄厚资本实力、最先采用先进机器设备生产并能够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的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

(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始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的作用首先在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国家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物质财产和非物质财产的所有权不受侵犯,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不是替代市场发挥作用,而是要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为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供求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创造必要条件。另外,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国家还扮演着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角色。二战后,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组织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建立,经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区域性的国际合作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三)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决定企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企业的基本制度结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约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反映了该要素的对企业贡献和作用的大小。要素越稀缺,其贡献和作用越大。因此,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着其在企业中“权力”的大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权力”结构总是向有利于稀缺要素的方向转移,而决定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始终是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因此,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企业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因素。在手工业时代,手工业者技能尤为重要,有着出色技能的手工业者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还有可能成为雇主。在机器工业时代,资本家的机器性能及数量多少、厂房大小、雇工人数等,即资本家的物质资本实力成为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因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企业竞争的结果就表现为“大鱼吃小鱼”,企业管理制度逐步由经验管理发展为主张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企业内部制度结构逐渐成为标准化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结构。在信息工业时代,消费者收入大大提高,需求出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更新周期缩短。这些变化促使企业向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弹性的方向转变,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依靠企业所拥有和能够得到的人才来实现,于是“人才”开始取代物质资本逐步成为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制度结构向有利于灵活机动的方向发展或变革,逐步趋向扁平化;知识性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权利相应增大;出现解决一次性问题的突击队、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等“组件”和控制中心相结合的高度灵活的管理结构。

(四)管理是影响企业效率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泰罗的科学管理本质上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以及从事各项工作的雇员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最佳工作量以及从事该工作的最佳雇员,再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对雇员进行恰当的激励和约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材料和“磨洋工”现象,提高各种工具和机器的使用效率,让工人得到较高工资的同时也确保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因此有效地推动了工业时代的企业发展。在工业时代,无论是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实际上都有一种客观需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够确保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的企业制度。这样,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沿着单人业主制、合伙制以及股份制的逻辑顺序不断发展演进,企业管理制度也就以标准化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层级管理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以及突出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能的科学管理制度。在信息时代,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决定企业绩效的首要因素不再是企业的规模,更多的是企业适应和预测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企业能够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优势,而这些所依靠的是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因此,工业时代强调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逐渐让位于能够增强企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全局角度把握企业运作的战略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1]福克讷.美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凡勃仑.企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6]阿尔温·托夫勒.适应变革的企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王 篆]

F27

A

1008-7168(2010)06-0086-05

10.3969 /j.issn.1008-7168.2010.06.013

2010-03-18

王昊(1965-),男,陕西铜川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手工业工场企业
企业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企业
企业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手艺网+手艺工场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