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永久性保存机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0-08-15彭燕
彭 燕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图书馆,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口述历史,即口头历史,主要指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通过言传身授等方式留下的传说、故事、轶闻等。口述历史根植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必须通过一个挖掘的过程才能重建过去历史的记录,使其成为可利用的资料。
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就是将储存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表达方式,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经过整理形成的文字或录音、录像等材料。
1 国内外口述历史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利用口述的方法来记述历史古而有之。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传递社会记忆的唯一方法,所有的人类历史都是口述历史。然而,随着文字的发明和纸质文献的大量出现,口述传统日益衰微。
新兴的口述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美国史学家阿兰·内文斯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历史研究室。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也于1967年11月正式成立。随着录音设备的普及,口述历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灾难学、新闻学、医学等领域。
近年来,“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已受到国内大众媒介和学术界的关注,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中国正式启动大规模“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2004年12月,“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扬州大学召开,并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我国口述历史研究从此有了一个交流和推进的平台。但国内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尚处于萌芽期,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这是我国口述历史研究和资料收集的一种缺失。
2 西部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文献现状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勤劳智慧的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遗产。但由于历史原因,西部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来源、历史演变、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靠熟悉和掌握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司、巫师、民间艺人等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环境破坏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情形也日益加剧。许多宝贵的西部少数民族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为例:湘西地处中西部结合带,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多群族聚集区。土家族、苗族作为世居此地的主体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这种依附于特殊载体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甚或濒临消亡的危机。
2.1 土家语
土家语是土家族得以确认的主要标志,解放初期在湘西约有30多万人用土家语交流,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土家族的来源、历史演变、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长期以来都是靠口述方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目前土家族人已经广泛使用汉语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如今湘西只有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几个偏僻的乡镇村寨的土家族村民中还保留着其传统土家族语言,土家语已经成为深度濒危语言。
2.2 土家族建筑工艺
吊脚木楼是土家族的传统建筑之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湘西的一大亮点。由于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土家族民间木工建造房屋,是没有设计图纸的,基本上都是按师傅口传身教的口诀进行。随着历史的变迁,土家族人在接受现代建筑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保护,导致土家吊脚楼在一天天的消失。伴随着营建口诀的失传,土家族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逝,面临失传的威胁。
2.3 苗族歌谣
湘西是传说中盘 辛女的故乡,苗族尊奉盘 为始祖(盘
后演化为传说中的盘古)。湘西苗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主要靠口传心记来代代传承,苗族的很多传统习俗常常通过歌谣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了方便记忆,他们将生产、生活、历史等都融入歌中来传承,他们的歌谣被称为口头百科全书。
2.4 苗族民间工艺及服饰
苗族民间工艺有蜡染、织锦、剪纸等,苗族妇女尤善纺纱织布、挑花刺绣,仅刺绣的针法就有平绣、绒绣、堆花、倒针等10余种,其古朴艳丽的民间工艺由此可见一斑。苗族人民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苗家祖籍、苗家迁徙的历史和美丽富饶的家乡,便把家乡的景色以图案形式绣在服饰上。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表现形式,雍容华贵、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使苗族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民族文化已经逐渐失去其传统的文化生态。如今湘西苗族人多数已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穿戴本民族服饰,不懂得本民族历史。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苗族文化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正无声无息地逐渐消失。
3 西部口述历史文献与图书馆工作
3.1 西部口述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口述历史在完整地再现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口述历史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高度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复原历史方面有着其他档案、文献资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西部口述历史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瞬间即逝的不可再生性。
3.2 西部口述历史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述历史的文献价值早已被学术界所接受,口述历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文献的重要部分。美国作为现代意义上口述史学的发源地,在各州和大学图书馆都大量收藏着由录音整理的抄本和口述凭证,在1999年10月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第33届年会上,其中一项研讨主题就是“图书馆员的工作:收集、保存、使用和撰写口述历史”。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搜集、保存口述历史项目的总统图书馆,在保存那些即将消逝的信息,以补充文字记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内汕头大学图书馆已注意到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并已进行了口述历史资源采集开发工作,其采集的资源在学校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口述历史文献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图书馆(吉首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作为湘西地区的最高学府和研究地方民族文献的信息中心,应积极开发与永久性保存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研、旅游、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而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馆藏。
4 图书馆开发保存此类文献的意义
4.1 是抢救西部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需要
西部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存在于当事人的记忆之中,随当事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图书馆在当事人、知情人还健在的时候,积极开展对西部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4.2 是图书馆弥补民族口述史料空白的有效措施
西部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瞬间即逝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这项民族“历史记忆”拯救工作的紧迫性。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开发与永久性保存机制的建立能挖掘图书馆文字资料的不足,弥补民族口述史料的空白,为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为那些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
4.3 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要满足学者的研究需要,仅提供常规的信息资料已经不够,还应该从书刊等现有资源以外寻求新的资料。而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开发与永久性保存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补既有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资料来填补文字史料的空隙,对于图书馆来说西部民族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是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
因此,开发与永久性保存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抢救那些易于消失的少数民族口述资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开发与永久性保存西部民族口述历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应及早进行,因为了解西部口述历史的传承人、知情人大多年事已高,且后继无人,若不及时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将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5 西部口述历史文献开发与保存机制
开发与永久性保存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需要较多的经费和时间,图书馆必须仔细考虑财力、人力、读者需求等因素,同时借鉴欧美各国图书馆的经验,结合国情、馆情和当地民俗建立开发与永久性保存机制。
5.1 组建一支较为专业的馆员队伍
收集与整理各种文献资源一直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所在,做好开发与永久性保存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必须组建一支较为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具有相关的文史专业背景的馆员队伍,同时负责口述历史采访工作的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熟悉西部少数民族历史。
5.2 明确本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核心
西部口述史料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受人力、财力等条件制约,图书馆必须在充分了解馆藏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本馆口述历史工作需要的制度,以便形成口述历史收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如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图书馆可以结合现有的地方文献,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依托,以收集湘西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口述史料为核心。
5.3 建立广泛的信息来源,确定口述历史收集范围
再现西部历史,从西部民间挖掘史料,是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开发与永久性保存的目的。为收集有价值的西部口述历史资料,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做有心人,随时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与地方档案馆或有关文史资料室建立联系,多途径多渠道搜集信息资源。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收集的范围有:口头传说,如民族语言、神话、史诗、说唱等;传统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及各种民族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民俗活动,如民俗生活、节日庆典、传统礼仪、体育和竞技等习俗;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如民居建筑、织染、饮食和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文字等。
5.4 做好充分准备,开展访谈工作
通过对西部民族口述历史传承人、知情人的访谈,使其所经历的见闻为西部口述历史事件留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开展访谈要对每一位受访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了解受访者的情况、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等;与受访者联络,初步交谈划定访谈范围,拟出访谈大纲,以便在访谈时抓住重点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避免盲目性。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要保持观点的中立,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适当地引导,通过巧妙的提问,使访问资料得以补充和完善,要说服和争取收集受访者的文字记录和遗留物品,像他们的笔记、照片等,以提高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价值。
5.5 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口述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目的是使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西部口述历史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把西部民族口述历史文献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建设优秀的旅游地区为龙头,完全可以培育出西部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西部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项目的开发,形成西部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5.6 西部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永久性保存
对于收集到的西部口述历史文献、照片、实物以及采访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要进行专业整理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设立西部口述历史专柜;将采访、收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料以影音文件的格式转存于计算机上,并分门别类,最终整合成一个丰富的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数据库,永久性保存于图书馆,实现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共享。
开发与永久性保存西部口述历史文献资源的目的,不是将它束之高阁,而是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且要进行不断的挖掘和创新,在动态中实行开发与保存。对西部一些地方文艺团体和愿意学习口述历史文化的个人,要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他们学习和传承西部口述历史文化,以保证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历史得以代代相传。
[1] 金文坚.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意义及实践[J].图书馆论坛,2006(8):210-213.
[2] 刘晓莉.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J].图书馆论坛,2005(8):59.
[3] 邹华享,张勇.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2000(2):6-8.
[4] 张延敏.我馆西部特色资源建设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7(8):173-175.
[5] 龚菲.我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研究[J].图书馆,2006(1):101-102.
[6] 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