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2010-08-15吴冬梅

关键词: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朱 媛,吴冬梅

(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教育学】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朱 媛1,吴冬梅2

(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1]57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78一般说来,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受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文化形态和形式。判断亚文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亚文化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被管理者所倡导、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主文化。那些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就是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龄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并且会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敏锐反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两种:健康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发展是起了进步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权益是起到了维护作用还是侵害作用。因此,可以这样简单地界定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即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现象

(一)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青少年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还有部分青少年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发财”,艰苦奋斗精神在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二)暴力亚文化

暴力亚文化是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据报道,青少年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案件呈上升态势,主要表现为收“校园保护费”,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抢劫甚至杀人等。校园暴力亚文化是社会暴力文化直接影响的结果。首先,影视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电影、电视中打打杀杀的场面太多,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其次,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崇尚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畸变,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中。再次,是“文化暴力”的毒害。比如一些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描写,武侠小说、侦探破案小说大量盛行于青少年中。[3]

(三)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网络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网络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一些青少年过分沉溺于网上交往而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些学生患上“网络心理障碍”,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自我评价降低,出现异常行为,对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四)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

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疾患而产生的不良亚文化现象明显上升。思想颓废、精神忧郁,甚至自杀的现象在校园里已屡见不鲜。现在的青少年已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教育结构上的问题,青少年中许多人独立性差、自尊心强,应对挫折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往,协作能力弱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传统的理想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在影响也让青少年变得很现实,甚至连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孩子们的理想从过去的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变成了当处长、局长、经理、老板。有学生说:“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追求的是职位而不是职责。”[4]161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五)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

如今,在青少年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墙壁、厕所、街头等可以写字的地方到处舞文弄墨,乱写滥画。或谩骂、或感慨、或示爱、或悲哀、或是不堪入目的下流语句,多是随意而为。正是因为随意的刻画,一些下流、低级、庸俗的内容在青少年中流传,影响极坏。时下,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给青少年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

三、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的心态失衡。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渗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成人社会的道德面貌也呈现出滑落态势,这势必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障碍,不良亚文化即是其反映。[5]

(二)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6]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各种原有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处于解构和整合之中。不同群体或个体从不同角度评判某一事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社会对事物的评价不再绝对和统一,道德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亚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媒介社会相当程度地替代着真实的现实环境本身,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7]比如电视文化的基本要旨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倡导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宣传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利益的追逐合法化,竞争成为铁的规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追求,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质欲望和世俗享乐的追求,通俗娱乐正在成为电视文化的价值取向。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四、青少年群体中不良亚文化的矫治

不良亚文化中蕴含着一定的消极颓废的心绪情结,崇尚自由、追求个性、重视自我、玩世不恭等等消极特征,使校园主流文化原有附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现象得到有效矫治,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1.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也就是从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基本行为规范着手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从基本道德要求到较高要求、从具体道德要求到抽象要求、从个体道德要求到社会公德要求,循序渐进地展开,但始终应把基础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坚持贴近生活实际教育。道德教育除了要灌输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外,还应贴近生活实际,回答青少年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他们的道德困惑。要研究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挖掘育人因素。[8]

3.强化道德实践教育,创新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将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灌输或传播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并成为个人道德行为习惯,必须通过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贯彻和强化道德认识,并形成道德情感,通过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节日教育、各类比赛、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载体,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中认识社会和自我,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精神,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德育中,要充实和调整德育的内容,修正其空洞、抽象和脱离实际的部分,变灌输式为渗透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做到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之中,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粗暴和单调枯燥。[9]

(二)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

1.用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熏染大学生。主流文化是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表达国家意愿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以突出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主流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精神驱动、心灵滋养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处理好主流文化建设与非主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主流文化核心地位不动摇,引导各种不同层次品位、不同样式品种的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展主流文化的根基,用丰富多彩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2.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支撑。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环境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一些领域和地方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道德失范,是非、对错、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渎职腐败、包二奶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环境的净化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以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行的培养,可以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舆论等诸多手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3.加强对影视音像、图书出版和网络媒体的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国在文化的社会控制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种种原因把关不严,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良亚文化现象,如渲染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影像市场;品位不高、格调低下的出版物公开叫卖等等,而这些方面又恰恰是对青少年最具影响,也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文化娱乐和消费方式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坚持不懈地打黄扫非,遏制不良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10]

(三)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一是要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人文知识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二是要营造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使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阵地。

2.加强青少年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应成为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宿舍生活、人际交往及恋爱行为中,学校一方面要创造人格培养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不良人格现象及时加以引导。

3.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积极配合,努力实施正面引导。在适应和满足青少年现实需求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追求理想,提升需求的层次;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尊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规律,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注重交流和沟通,避免强制性的说教;切实培养青少年的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纷繁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分辨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亚文化的侵袭。

[1] 李建勇.社会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 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李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 潘国廷.大学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4]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

[6] 张高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7,(1).

[7] 王春娥.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及其矫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8).

[8] 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 (8).

[9] 陈彤,张少华.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10]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及其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1672-2035(2010)01-0139-03

G44

B

2009-09-08

[个人简历]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