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2010-08-15

关键词:文化整合受教育者教育者

翟 栋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教育学】

论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翟 栋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德育工作必须关注文化整合在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和力量。因此,无论是德育过程理论水平的提升,还是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要求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基本内容有:精神文化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行为文化要素。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何以可能是指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前提性,即对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根据、意义进行哲学思考。

德育过程;文化整合;功能

当前,我国德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时效性差,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认识和研究与其担当的重任还不相称。因此,无论是德育过程理论水平的提升,还是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要求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我国当代许多德育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运用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对德育过程本质、矛盾、规律、环节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但对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

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以往理论界一般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1]106,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入人的头脑,德育过程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德育过程的“转化”理论把德育过程看作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塑造”、“改造”的过程,德育过程形成的主体也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塑造”、“改造”的结果。这种“转化”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只看到了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自主作用。

实际上,德育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整的德育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传授(引导)、认同(接受)、转化、内化、建构、外化。作为处在主导地位的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德育内容的传授及引导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角度来看:

1.受教育者首先要对教育者所“传授”的德育内容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给予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之;没有自身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则难以接受。此环节是前提。

2.受教育者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德育内容,这种接受即意味着其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身发展需求。由“要求”转化为“需求”,此环节非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而不能。此环节是基础。

3.受教育者对转化而来的德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深层的实质性的理解与把握),进而使之内化为自身思想品德构成要素。此环节是关键。

4.受教育者在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上,结合新的品德要素建构自己更为完善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素质结构体系。这种建构的结果意味着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水准在不断提升。此环节是重点。

5.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要外化为思想道德行为,进而完成整个德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其自身行为表现出来,是教育规律使然,也是教育效果的必然体现,我们以此对整个德育过程的效果进行反思,进而做好新一轮的德育工作。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才算是德育过程的完结。此环节是落脚点。

文化是德育的本性之一。[2]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传递价值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德育过程是一个以教育者价值引导为前提,受教育者价值认同和接受为基础,价值内化和建构为关键,价值行为外化为标志的文化渐变过程。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等。就学校范围来讲,能反映和体现价值观的要素又可分为精神文化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制度文化要素等。

二、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内涵的厘定

“整合”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或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抑或教育学词典中,极少有对其进行界说者。它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integration,也可译为综合、结合、集成、同化等含义。有人认为:“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3]中文之所以在文化学中将其译为整合,因其既注重事物间动态作用又强调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文化整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是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形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文化整合中的核心因素是文化上的主要目标,以及体现在这些目标上并作为这些目标的基础的价值观念,各种文化形式围绕它们构成相互协调、适应的文化系统。”[4]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就是,德育过程中的各文化资源在功能优化组合原则的指导下,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和调适,使德育过程文化要素的功能趋于一体化,以提高德育整体功能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校风校貌、规章制度等等体现着文化特征,构成了文化整合的要素。它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以及行为文化要素。

1.精神文化要素。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价值观系统的集中浓缩和凝聚,它在最高程度上反映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主旨。精神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化传统、校园舆论和师生认同意识,核心是凝聚着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的功能在于培养师生员工的理想人格。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对学校成员发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具有持久的继承性,学校成员置身于这种精神氛围中,其灵魂就感受到一种激动、兴奋和升腾,有意无意就能熏染上这种精神和品格。在精神文化构建上,尤其要强调创新意识,要有自身独创的精神产品。同时,还要强化师生员工的爱校意识,形成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培育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园精神,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从蔡元培先生提出后,就一直成为北大的光荣传统,在它的带动下北大形成一个不断创新、向上的风尚,成为北大永葆生机的动力。一些学校还通过校训反映自己的校园精神。

2.物质文化要素。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能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和学校校园精神的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如校容校貌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等文化景观,学校象征物,体现学校历史和精神的雕塑和文化艺术模型,以及教室、宿舍、教师工作环境、第二活动课堂等等。这些物质文化要素都能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文化气息。

3.制度文化要素。制度体现着人的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起着保证作用。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管理制度以及群体规范、习俗、典礼形式等传递出的文化品位。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有助于凝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制定并执行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而且在于使大学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的特点,因此,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能够提升和引导教学、研究、管理水平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对形成统一的行为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行为文化要素。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实践。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有活力的大学通过大学师生员工的意识和行为,把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在实践中。其前提是要促进各学院师生行为的交流。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也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上,因此要依托学生社团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合并办学后校园行为文化的形成。行为文化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大学的师生员工相对于中学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较大,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造成相互之间的关系淡化,比如教师与学生仅是课堂上的关系,课后不照面,很少交流,这都不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文化。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上,要提倡说普通话,以便于相互沟通和交流。

三、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何以可能

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何以可能,是指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前提性,即对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根据、意义进行哲学思考,而这一哲学思考是德育文化整合存在的哲理性依据及其实践的自觉性前提。

1.“知”在德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是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先决性条件。思想道德结构包含着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统一。“知”是诸要素的前提。“知”一般包含知识、知道、认知。道德范畴中的知,主要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5]94其中,以认知为核心的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前提性作用尤为重要。认知,是后续一切活动的基本发端,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据,是将观念中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前提。因为,无论道德情感,抑或道德行为,离开了理性和人的道德思维,便失去了维持和发展的根基;德育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正是因为受教育者具备了这种潜质及其发掘、发展的可能性。

2.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和超越性本质是德育文化整合的内在根据。思想道德主体的超越性包括对道德自我的超越和对社会现存道德的超越两个方面。对此,在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为思想道德主体的超越性提供了理论的观照和引导,其基本根据可概括为:人具有自觉追求自由与真理的理性能力,即人的认识—实践能力;整个世界可以从人的内在尺度去认识和改造,人类将不断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一个属人世界;人的理性能力是不断提高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人的类主体,人据此成为真正自由的人。文化整合对思想道德主体的德性提升,使对道德自我的超越和对社会现存道德的超越得以实现。其具体表现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使之能够超越功利性的需要,向自我完善性需要发展;提升思想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水平,使之能够认识到自我行为和思想、社会现存现象的不当,并主动探究超越自我和社会现存现象的道德规范;提升思想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情感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

3.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引导、认同、接受、内化、建构和外化的文化渐变过程。德育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行为实践活动;但就其内涵来说,实质是一种价值传导运动,是一种文化渐变过程。德育过程内在地要求既要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又要有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因此,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引导、认同、接受、内化、建构和外化的文化渐变过程。因为,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价值的引导必然是通过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而展开的,而且必然要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认同、接受、内化、建构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最终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 《詹鹏日报》——什么叫整合?[ED/OL].http://www.zhanpeng. org/post/zhenghe.html 2008-04-23.

[4] 罗小寒.我国合并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72-2035(2010)01-0126-03

G41

B

2009-08-25

[个人简历]翟 栋(1980-),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