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写作的文化导入
2010-08-15戴水姣
戴水姣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2 )
二语写作的文化导入
戴水姣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2 )
写作是一种深嵌入文化的行为,二语写作是书面形式的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对比修辞学为二语写作教学的文化导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二语写作教学的选词、造句、组段、谋篇等指引性程序训练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为词汇文化、句法文化、语篇文化。语言知识的习得与文化习得同步发展,有助于二语学习者产出地道的、体现其文化精髓的作品。
二语写作; 文化导入; 词汇文化; 句法文化; 语篇文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导入这一术语在我国出现并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探讨了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并对大学英语精读、英美文学、阅读测试和听力教学等具体课程的文化导入进行了探索。
较早探讨英语写作教学文化导入者为刘华,他从文化干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在句法、篇章组织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写作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应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进行,并加强对中国学生的文化导入[1]。本文以对比修辞理论为依据,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在二语写作教学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选词、造句、组段、谋篇等规范性的程序训练中如何同步导入词汇文化、句法文化、语篇文化等内容,从而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写作能力。
二、二语写作教学文化导入的理论依据
对比修辞理论是二语写作教学文化导入的理论依据。对比修辞学研究跨语言、跨文化以及跨教育、商务等不同语境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英语作为外语写作(ESL and EFL writing)的差异与相似之处[2]。对比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轫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他在196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的论文,讨论文化思维模式与语篇段落组织之间的关系,首先提出了“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这一概念。Kaplan 将对比修辞笼统地诠释为跨语言、跨文化之对比[3]。Connor从第二语言的跨文化层面对对比修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写作是一种深嵌入文化的行为”的著名论断(Writing as an activity embedded in a culture.)[4]。对比修辞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语言的选择以及篇章结构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写作时经常遇到一些不能靠语法规则来解释的问题,即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对比修辞学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二语写作教学的文化导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二语写作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外语界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原则基本达成共识,但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一直颇有争议。赵贤洲主张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5];陈光磊将其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6];束定芳、庄智象则将其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7]。尽管这些分类有交叉性太大的缺陷,但对外语教学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文化教学项目的决定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二语写作教学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二语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为学习者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要从单词、句子的写作抓起,逐步向语篇过渡。高芳就提出过“英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的观点,认为“基础阶段的英语写作训练应是有指引性的、规范性的和有程序的训练。”[8]我们认为,二语写作教学的文化内容的导入应该与其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的内容同步,可以简单地分为词汇文化、句法文化和语篇文化。
(一)词汇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份,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份。单词、词组、习语(成语)、谚语、警句等都属于词汇范畴。词汇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发展的产物,能充分体现该民族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Sapir曾经说过,“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9]
二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的第一步是学习选词。词语选用是否得体,公认的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择词的准确性,即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地选择不同的词语对象和词语形式。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某词在汉语写作中是准确的,在二语写作中却是不得体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群体,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对词汇的文化功能早已达成默契。对以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要提高写作的用词水平,掌握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很困难、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有必要讲解相关词语准确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和外延(denotation)意义,尤其是单词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对于词汇不同的语义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是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其在英语写作中能否成功进行词语选用的首要条件。例如,在汉语作文中可以说“他遇事总是先想着自己,真是太个人主义了”。这里“个人主义”一词的选用是准确、得体的,因为该词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含有“自私自利”之意。由于文化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会写成“He is self-concerned and individualistic”。“individualistic”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词,体现西方的主要价值观,有“独立、自由、个人奋斗”之意,和汉语中“自私自利”不相干,故上句中选词“individualistic”很不准确,应选内涵与汉语的“个人主义”相符的词,即“selfish”,正确的英语句子应该是“He is self-concerned and selfish”。再如,“moon”的外延意义是“月亮”,内涵意义之一是“Something out of reach(可望不可及)”,只有在了解“moon”这一文化内涵时,二语学习者才可能写出诸如此类的妙句:There is no point hoping for peace in the country. It’s like asking for the moon.(期待和平在这个国家毫无意义,那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其来源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美国《时代》周刊(Monday, Mar. 06, 1972)曾以标题“The Nation: The President's Odyssey Day by Day(全体国民:总统逐日奥德赛)”报道了尼克松的6天访华历程。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源于这个故事,在英语中Odyssey成为漫长历程的意思。这里用来喻指尼克松访华力图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漫长历程,意味深长。如果不了解Odyssey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很难学会写作诸如“Nixon’s Odyssey to China”这样地道的英语句子。
英语中有很多词语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内涵意义即文化内涵,含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习惯搭配(习语、谚语、警句)是中国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Lado总结出词汇文化差异的三种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same form, different meaning);意义相同,形式不同(same meaning, different form);同形同意,分布不同(same form, same mean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10]。二语学习者准确区分以上三种类型的词汇,懂得其文化意义和使用范围,有助于在写作中准确选词。
(二)句法文化
张红玲指出,“句法是连词成句的方法和规则,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法系统和规则来指导和评价该语言群体的语言使用规则。这些语法系统和规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语言使用而制定的科学的、独立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也受该语言群体思维和文化特点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文化成分。”[11]
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形成了英汉句法的差异。这些差异的理据来自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自两种文化精神的差异,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1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句法上的映现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汉民族整体性、西方民族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分别形成了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句式;第二,西方民族重客体意识、汉民族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远多于在汉语中的使用,也引起了英语构句形式上的头轻脚重和汉语的头重脚轻;第三,西方人求异、开放和汉民族求同、收敛的不同思维方式形成了英语突出未知信息、汉语注重已知信息的句法特点。[13]
句法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句式和语法上,语法结构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序上。例如,“Feminists clash with right-to-lifters.”和“Right-to-lifters clash with Feminists”,这两个句子仅仅是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同,但文化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前一句表明女权运动者们为了捍卫妇女自由选择流产的权利而反对右翼分子,女权运动者是动作的实施者,处于主动地位;后一句是右翼分子为了维护他们的价值观念而反对妇女流产,女权运动者是动作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状态。两个句子语序不同,所强调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前句强调女性的权力和自由,后句强调婴儿作为人的权利和生命的价值。
句子结构还能唤起文化联想意义。Brogger提出了文化句法学,以美国里根总统1984年题为“团结的国家”的演说进行了句法分析。当提到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问题时,里根用的全是表状态的句型:“The seventies were years of rising problems and falling confidence. There was a feeling government had grown beyond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Families felt helpless in the face of mounting inflation and the indignity of taxes that reduced reward for hard work, thrift, and risk-taking.”造成抽象化、模糊化、神秘化的效果,让人感到沉重和迷茫。当里根总统表达重建美国的决心时,他用的是清一色的主谓宾结构排比句:“We can ensur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We can develop America’s next frontier. We can strengthen our traditional values. And we can build a meaningful peace…”,句子主语明确,结构简单精炼。[14]
由此可见,不同的句型结构和语法使用方式反映了作者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影响着读者对语言文字内的文化意义的理解,是文化思想的表达形式之一。在二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认清句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发掘结合句法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教学的潜力。
(三)语篇文化
语篇是指文章、会话、面谈等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在形式上是衔接(Cohension)的,在语义上是连贯(Coherence)的。
二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习者能够产出地道的语篇,用书面语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选词和造句训练是为语篇产出打基础的。但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每一种语言的语篇都打上了该语言团体的文化烙印。文化差异会导致思维模式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就会导致语篇的差异。
Kaplan对部分以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作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写作段落的组织模式也不同。东方语言(汉语)中段落的发展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呈螺旋型发展,往往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围绕主题进行不断的螺旋式重复,最后才点明主题。英语的段落的发展呈直线型,段落、篇章直接围绕主题展开,往往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或者反过来,先陈述例证,分点说明,最后以主题句结尾。Kaplan认为,英语与其相关的思维模式是从盎格鲁—欧洲文化模式发展而来的。
Hinkel以在美国学习的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尼西亚等受儒教、佛教和道教思想影响颇深的国家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他们的英语文章与他们的美国同学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语篇上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对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的处理上有差异。英美作文要求合理论证,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要客观,解释和证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英语学习者,常将文章的作者视为真理和知识的来源,喜欢引经据典,使用很多的历史典故和言语警句来增强自己文章的权威性。在阐述观点时,往往直接向读者发出呼吁,对个人的观点进行抽象概括,不像美国学生那样为了保持论证的平衡(balanced argumentation)而层层驳斥对方的观点。
第二,由于对句法和所指标记的(referential marks)使用不同导致语篇结构有差异。东南亚英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很多让步状语从句或短语(although,even though等)和被动语态,常用“We”(我们)来代替“I”(我),表现出谦虚谨慎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此外,东南亚英语学习者还喜欢大量使用表示可能性的词(perhaps,maybe,possibly等),体现了儒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15]
语篇是语言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差异会导致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和衔接上的差异,语言形式使用错误会导致交际困难,不同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也会造成交际失败,伤及对方情感,产生误解甚至敌意。
四、结束语
二语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关文化的学习,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语言的感觉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在二语写作教学的选词、造句、组段、谋篇等指引性、规范性的程序训练中,仅仅传授语言知识、一味追求文法正确是不够的。语言材料无不包含着该民族的文化信息,语言知识的习得与词汇文化、句法文化、语篇文化的习得同步发展,才能让学习者产出地道的、体现目的语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
[1] 刘华.英语写作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61.
[2] 刘金明.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9):106.
[3] Kaplan, R. B. 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otes toward a Theor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A]. In Purves, A. C. (ed.).Writing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ssues in Contrastive Rhetoric[C].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4] Connor, U.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00,15.
[5] 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81.
[6]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28.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8.
[8] 高芳.句子意识与写作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0.
[9] Sapir, E.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A]. In D. Mandelbaum(ed.),SelectedWritings of Edward Sapir[C].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
[10] 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1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2.
[12]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1)[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3] 廖慈惠.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句法上的映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61.
[14] Brogger, F. C.Culture, language, text: Culture studies with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1992.
[15] Hinkel, E.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Abstract:Writing is an activity embedded in a culture, and L2 writing is a complicat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L2 writing is based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the guiding process of L2 writing, such as choosing words,making sentences and writing paragraphs and composition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introduction a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o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syntactical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ext. Acquiring the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should develop simultaneously with culture acquisition so as to help L2 learners to produce works marked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n the native and idiomatic way.
Key words:L2 writing; cultural introduc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o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syntactical structur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ext
(责任编辑 毛志)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2 Writing
DAI Shui-jiao
(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2, China )
H319
A
1673-9639 (2010) 04-0082-04
2010-07-0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题“外语教学层次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编号:XYS08S17。
戴水姣(1964-),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教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