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人际元功能的实现形式
——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语篇分析为例

2010-09-27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情态人际语篇

曾 梅

(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

语篇人际元功能的实现形式
——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语篇分析为例

曾 梅

(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对人际元功能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全面研究。通过对选自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二版)的不同体裁的四个语篇在语气、情态、评价词汇层面人际元功能的实现手段的讨论分析,认为在语篇层面上,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明喻、暗喻一样也是实现语篇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最后指出,语篇教学中应引导学习者对不同人际意义资源加以学习和重视,提升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情感投入,从而加强学习者对语篇的整体意义的理解。

语气; 情态; 评价词汇; 对比; 语篇

一、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元功能

Halliday认为语言同时体现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语篇的意义是三个元功能融合的结果[1][2]。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韩礼德指出,这一功能承载着很重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手段是语气和相关的情态种类、加重表达和其他评价性的手段,它们是在整个篇章中如同韵律特征一样实现的。

情态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获得了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情态涵盖的是“是”和“否”之间的意义领域,即韩礼德所谓的情态具有归向性(polarity),在这“是”与“否”的两极之间,说话人可以把他的命题表达得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和合意性(desirability)。根据话语功能,Halliday 把情态系统分成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前者用于交流信息,后者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务。情态(modalization)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阶(probability: possible, probable, certain)和通常性阶(usuality: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意态(modulation)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希望性的判断,包括道义阶(obligation:allowed, supposed, required)和倾向性阶(inclination: willing,keen, determined)。韩礼德给这些形式赋值,在每一个阶中,第一项为低值,第二项为中值,第三项为高值。他区分了情态的两种向度(orientations):主观和客观。例如,情态可以被隐喻性地编码在一个显性的主观从句中,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如:I think that she is right. 另一方面,说话人也可以用显性的客观的形式来淡化他自己的观点,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如:It is obvious that she is right.

与此相关联的是“情态隐喻”。在功能语法中,韩礼德用“情态隐喻”这一概念拓宽了情态研究的范围。所谓“情态隐喻”,以可能性为例,说话人对他的话的可能性不是用小句中的情态成分来表示,而是用一个单独的主句构成主从复句来表达,这个主句就是情态隐喻,如“I think it is going to rain.”中的“I think”。韩礼德把语气、情态和调值(key)作为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在他的《功能语法入门》中,他提到了其他的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即人称系统、表示态度的修饰语、一些词的内涵意义、骂人话和声音质地的韵律特征等[3][4]。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Martin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于人际功能的研究不全面,因此他提出评价理论以丰富人际功能[5][6]。评价理论关注那些对人、人的行为和客观事物进行价值评判的语言资源。指出不仅语法手段实现人际功能,词汇资源也表达人际意义,在词汇语法层主要由态度词汇体现。

评价理论的研究对象跨越小句,把语篇语义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话语语义是它的主要研究层次。该理论指出评价意义不受语法框架的限制,遍及整个语篇。评价系统包括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三大子系统。态度是发话者对描述对象(人、物、事) 所表现的情感倾向、作出的好坏判断以及鉴赏评价,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组成。作为对语篇语言(形式层面)的语义解释资源,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也是感情表现、加强和反应,道德判断和美学评价(社会层面)的选择资源。因而评价系统作为一种人际意义资源将语言层面的态度词汇与社会层面的判断评价联系起来。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内核;级差系统是对态度范畴力度的调节,如强势或弱势;介入系统是指发话者对所述内容承担的责任或义务,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自言排除对话性,没有投射, 由单个人的声音实施评价;借言参照对话性,有投射,有多个人的声音实施评价。

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

《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以《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二版)为例,不同文化尤其是美国人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常呈现在文本中,如:“Time-conscious Americans”、“Marriage Across Nations”等。而且还考虑了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生活经历方面的真实联系性,这易于唤醒我们大多数学习者共享的生活体验,对这些熟悉的话题,学习者能够有感而发,学会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下就某一题材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如篇章“A Test of True Love”、“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Never Be a Quitter in Face of Life”等[7]。

下面我们就 “Time-conscious Americans”(简称语篇一)、“Marriage Across Nations”(简称语篇二)、 “A Test of True Love ”(简称语篇三)和“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简称语篇四)在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框架下来看看人际元功能在这些语篇中的实现手段。从体裁上看,语篇一属说明文,语篇二和语篇三是记叙文,语篇四属议论文。

(一)语气系统

这四个语篇分别涉及了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几个主题:时间观、爱情观、婚姻观及如何解决生活中压力的问题。从语气系统看,四个语篇的作者主要使用的都是陈述语气,尤其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

语篇一谈及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并从日常生活的用餐、购物、交友到电话、电子邮件、传真到远程会议各个侧面,通过不同的人的视角加以印证,完满地实现了语言提供信息的人际目的。通篇现在时态的运用表明了该语篇的即时性, 营造了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不同程度的语气附加语的使用加强了作者陈述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接受性,形象生动,拉近了发话者与受话者的心理距离,见如下斜体加粗部分:

… everyone is in a rush—oftenunder pressure.

City peoplealwaysappear to be hurrying to …

Time is, therefore,alwaysticking in our inner ear.

The US isdefinitelya telephone country.

Almosteveryone uses the telephone to conduct business …

语篇二中,身为异国黑人的叙事者本人爱上了美国的白人女孩,在谈及他们的跨国婚姻遇到女孩父亲的阻力时,作者主要运用的是投射。在语气系统方面,使用了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见如下斜体加粗部分:

He basically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Why the haste?Who is this Mark? What’s his citizenship status?”

“Then why the rush?” he asked repeatedly.

“Have you thought about the hardships your children could go through?”

“No, of course not.But you have to be realistic.” he asked.

“Remember,it’s never too late to change your mind.”

在此,直接引语再现了一个严厉的、为了女儿婚姻的幸福绝不退让的父亲的形象,成为实现父女之间人际意义的体现形式。父亲的话语简洁干脆,字字在理,醒目的问号间充满了火药味,无不让读者作者深切感受到作为父亲在女儿面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尊严。一个有过失败婚姻的老人难免对待爱情欠缺了些浪漫的情怀,作者没有对未来的岳父的挑剔和苛刻表达任何不满和抱怨,但读者从直接引语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主人公跨国婚姻所面临的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现实压力,更容易唤醒来自于读者的同情和理解,有效地进行作者、读者甚至是和文中人物间的感情方面的互动和交融。当然,读者同样从直接引语中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深厚的爱。

(二)情态系统

语篇情态涉及的不是命题的真值评价问题,而是语篇作者如何在看似客观的陈述背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和立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传达给读者或听众,怎样调动语篇接受者与自己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等问题,这些在语篇人际意义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手段,在表达概率程度、经常程度、职责和倾向性方面具有高中低三个赋值[8]。语篇一主要提供的是不争的事实,鲜有情态动词出现,较客观,反映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平等的权利关系。相反,语篇四“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属于论说文体裁,主观性最强,如文中援引的医学博士Robert先生就如何减缓压力、拯救生命这一现代人所普遍困扰的问题时,则使用了大量的高情态值的情态动词,如斜体加粗所示:

…youneed tolearn to take charge of your life where you can…

…youhave tofind out where it’s coming from.

Youhave todecide what parts of your life you can control …

…wehave todecide what things we’re going to do

Youhave torealize …,

Youhave tolearn how to flow.

这些出现在投射句中的高情态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传达了专家尤其是作者本人对命题或建议强烈的观点和态度,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也增强了语言传达信息的功能以及篇章的说服功能。无疑,对那些感同身受的上班族,甚至是那些眼下年轻力壮之士,无论从理性还是情感上都会唤起他们对所谈主题的重视。可见通过这些情态动词,作者向潜在的读者群有效地传递了减轻压力,拯救生命的责任和必要性等人际意义。

(三)态度词汇

除了上述的语气和情态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态度词汇对人际意义的体现也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如语篇四在语篇层面上,还通过物质过程动词、形容词、名词、习语、环境状语、投射句等多种人际手段强调了压力给人类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和困扰,令读者触目惊心。如:物质过程动词 hurt your heart、break your own heart、burst heart muscle fibers、creates many short circuits、kill him 等,名词 stress、load、alarm、fear、uncertainty、doubt、anger等,形容词 angry 、overwhelmed、tense、stressed、crazy、destructive、guilty 等,习语 spin out of control、blow their tops、have no compass in life、blow apart等,投射句So says Dr. Robert S. Eliot、Eliot says、he calls、they think、he says等。通过这些形式不同但感情色彩相近的词、短语或小句,语篇中对给人类带来困扰的“压力”的消极判断得以不断重复和加强,所传达的人际意义正如韩礼德和马丁所言如韵律般弥漫着整个篇章。

再以语篇三为例,相对于对外部世界客观描述,着重表现概念意义的词汇如cargo ship、deck、highway等,没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有些词汇则主要表达了人的某种态度或情感, 如年轻军官John Blandford称作战的对方为“enemy”,被误当做Hollis Meynell的陌生中年女士称呼John Blandford为“Son”,John Blandford初次见到暗恋的女孩 Hollis Meynell称呼她为“Ms. Meynell”等。以下是以文中年轻军官John Blandford为视角的对两位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女性的感受,由此我们来分析态度词汇对人际意义实现的贡献(斜体加粗部分为态度词汇)。

相约见面的时间一秒一秒地临近,年轻的军官John满怀憧憬,正在此时,一个女孩走了过来,显然她的外套上并没有佩戴早已商量好的信物:玫瑰花。

Her figure waslong and thin, herspectacular golden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smallears. Her eyes wereblue flowers;her lips had agentle firmness. In herfancy greensuit she was likespringtimecomealive.

而女孩的身后,恰恰站着一个中年女人,她的外套上竟然别着玫瑰!根据我们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四十几岁的中年女性,如果是知性女性,虽然青春不再,容颜逝去,但也自有一种淡定、优雅、处事不惊的内在风韵和气质,当然如果驻颜有术、保养得法的话,她也可以美丽依旧、容光焕发。可是,出乎我们的想象,年轻军人那颗激情澎湃的心顿时像被压缩成了水泥球,冰凉冰凉的,眼前的这个女人:

…wellpastforty, and afossilto his young eyes, her hair sportingpatches of gray. She wasmorethanfat; herthicklegsshookas they moved.

为一目了然地显示男性主人公潜意识里对初次相见的两位女士的态度倾向,我们把相关的态度评价资源列表,见表1。

表1 对两位女士的态度资源对比表

我们发现不同类别的词汇评价手段,如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等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功能,满足了受众对美女通俗意义上的期待。试想,如果我们用yellow来置换golden一词,把springtime换成wintertime或autumntime,那么主人公的情感会很难从读者那里得到相同的共鸣和支持,读者也会觉得故事索然无味而主动选择与其保持距离。而半老徐娘的出现肯定不是画蛇添足之笔,难道她才是男性主人公梦寐以求的Hollis Meynel小姐?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是姐弟恋?是忘年之恋?受众的判断和猜测不停地受到挑战,从而吸引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

根据语篇三的评价词汇图表,显然,对年轻女孩和中年女士,主人公采用了很明显的人际评价取向,一个是表示欣赏的积极的人际评价,另一个则是让人看了无动于衷的,甚至是觉得大煞风景的消极的人际评价。

从以上的各语篇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体裁语篇的评价意义是累加的,除了小句内的语气、情态、词汇等手段, 超越句子的局限而特有的谋篇手段也可以创造出评价意义。比如,语篇三还通过暗喻、明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段试图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和认同。

(四)对比

在语篇三文本中,伴随着时钟的脚步,年轻军官的心中充满着莫名的紧张和期待:还差六分钟就到六点了……还有一分钟就六点了。在年轻人的期盼的目光中,一个年轻漂亮的金发少女飘然而至,正在受众对作家笔下传统的帅男美女的浪漫故事充满期待之时突然被告知少女并不是年轻军官应该见的人。而此时此刻出现的过于老态臃肿的中年妇女的形象,挑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神经。剧情骤然的变化,顿时使读者常规思维中的对看似顺理成章的美好爱情故事的期待几乎成了泡影,读者不得不耐着性子,想知道男主人公到底该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勇敢地相认还是怀揣着羞于示人的男性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而退缩。

故事中的John,想到一分钟后就能见到和自己保持鸿雁传书,但还未曾谋面的 Ms. Meynell,心儿就怦怦乱跳(leaped)。眼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向自己走来,年轻人顿时感到(felt right away)自己与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并不由自主地(uncontrollably)向她走近,竟然忘记了观察她的外套上有没有相认的信物——玫瑰花,结果看到一个胖得出奇的(more than fat)的中年女士,外套上竟然别着一朵玫瑰。眼看少女离去,年轻人的心好像被压缩成了一个小水泥球(as though his heart was being compressed into a small cement ball)。回想起以前未曾谋面的Ms. Meynell给自己带来的心灵上的温暖和慰藉,经过一番内心的自我盘问和挣扎,于是激情让位于理智,年轻人决定和Ms. Meynell相认——但结果被告知,刚才的那个女孩才是Ms. Meynell。原来女孩她耍了个花招,目的是想考验一下年轻人对她的爱是否只是眷恋于美貌的苍白之爱。由此,读者们的心弦被突如其来的变故牵引着,和年轻军官一起感受着爱情的煎熬和甜蜜。

我们发现故事中中年女性的形象和女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女孩的青春和美貌,对受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有助于凸显年轻军人的内心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也正因为有了陌生中年女士的陪衬,年轻人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谛,也最终得到了女孩对他的信任和爱情。作家这种让人出乎预料的安排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无疑赢得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其貌不扬的女性读者对男主人公的更多的同情和尊敬。当然,对男性读者来讲,几近完美的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是吸引他们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男性视角下两个女性形象尤其是外表形象的对比以及对不同词汇态度资源的对比,年轻人面对两位女性不同心理过程的对比,读者的期待和想象力不停地受到挑战,终于我们如愿以偿看到了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不免落入俗套,但也正满足了众多读者们对完美爱情的笃信和期许,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作者、读者和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

三、结语

以上在语气、情态、评价词汇等层面就不同体裁语篇人际元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对比作为谋篇层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和直接引语、标点符号、投射、习语、明喻、暗喻等不同的语言资源一样在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协商、关系以及表达个人态度和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分布超越了小句,如韵律般弥漫于整个语篇,加强了语篇的概念元功能意义,并相依相存、相互加强,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语篇。语篇教学中,如果引导学习者对不同人际意义资源加以学习和重视,提升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习时的情感投入,那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语篇概念元功能的理解,以及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

[1]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dward Arnold , 1994.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dward Arnold , 2004.

[4] 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4):7-12.

[5] Martin, J. R.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esterdam:Benjamins, 1992.

[6] 马伟林.人际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7,(6):142-146.

[7]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 杨信彰.英语的情态手段与语篇类型[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4.

Abstract:This essay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tudies i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i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Appraisal Theory.Then, on this basis, the essa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various realization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four discourses selected from the textbook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Book 2, 2ndEdition) belonging to different genres and argues that such language resources as direct quotations, idioms and contras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call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interperson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ir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language learning, aiming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whole meaning of the discourse.

Key words:mode; modality; appraisal words; contrast; discourse

(责任编辑 毛志)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in Discourse

ZENG Mei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

H31

A

1673-9639 (2010) 04-0117-04

2010-07-06

曾 梅(1969-),女,江苏泗阳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情态人际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