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0-09-27杨兴英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古代史吴起历史

杨兴英

( 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杨兴英

( 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以改革,直观教学让学生直接感触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运用比较法,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利用师生互动平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讲述法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历史典故讲授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 改革; 思考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形成、发展的真实记载,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内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精神。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立竿见影的学习方式,把知识作为商品,追求速成,感到学习历史无用,学习古代史更无趣,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教学中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那么,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历史教师要完成诸多的教学任务,必须把《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改革作为使命来对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不断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尝试一些符合历史特点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强化直观教学法,注重运用知识的比较法,学生课堂讲述法,历史典故讲授法。

一、强化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感触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历史过程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针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以及不能重现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接触的只有极少数历史遗物和遗迹,大多数的历史事物、事件、人物、器物等,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学生对过去的事、物不能形成系统的感知,更谈不上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1]可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间接的手段,直观的展现历史事件、人物、文化。例如,讲解历史事件,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在一幅历史地图上生动的描述历史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在其中的感觉。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考古发掘的文物,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进一步认同我国的古代文明。讲解古代制度要把复杂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如讲解西周的分封制时,用文字描述即为: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谓“分封”就是封邦建国,把天下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封给宗室子弟和功臣做诸侯,诸侯又把他所控制的区域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去做卿大夫,卿大夫又把他所控制的区域分封给他的子弟和功臣去做士,士以下不再分封。西周实行层层分封,让他们代表周天子对这些地方进行直接统治。同时规定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王出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尽管语言表达清楚,但学生却感到复杂、乏味、难以记忆。从2002年开始,我采用了这样的图示讲解西周的分封制:画一幅树状图,周天子就是树干,诸侯是分枝,分枝的枝丫是卿大夫,枝丫的小丫是士,士以下不再分封,体现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权力属于层层递减的关系,这样讲解明了清晰,印象深刻。直观的挂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注重运用知识的比较法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朝代多、更迭频繁的特点,如果要使历史知识以浅显的方式呈现,并使该课程生动、有趣,教师必须着力于寻求相应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可以借助比较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如从纵向来看,远古、夏商到明、清朝代众多;从横向来看,每个时期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众多内容。如此繁杂、兼有时空的历史过程,如果单以知识点的罗列试图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困难的。面对这样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较法,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具体而言,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通过比较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从中找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历史知识规律化。比如,在学习隋朝的时候,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比较秦隋两朝有何相似之处?教师通过列简表总结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见表1。

表1 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三、学生课堂讲述法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教”的环节,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深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本人利用课堂这个师生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讲述法的优点,为学生参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呢?本人总结出了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课堂讲述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

中国古代史不容易讲解,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参加高考的文科学生,对历史知识点非常熟悉,如果我们仍然用 “填鸭式” 老办法来应对,学生怎么有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战国时期楚国的吴起变法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提前一周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然后再回答问题:问题一:评价吴起。问题二:吴起是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变法运动,有没有阻力?请用史事描述。

(一)评价吴起

在没有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之前,学生对吴起有以下几种看法:

1.吴起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因为教材只取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段话说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奔丧”;

2.吴起是一个军事家、改革家。

以上几种看法都有道理,但有很大的片面性,都不全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妻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之,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这就是吴起杀妻以求将的故事。说明吴起在鲁国的名声很不好。“吴起于是闻魏文候贤,欲事之。文候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二)吴起是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实施的变法运动,有没有阻力?

楚悼王对吴起管理国政,言听计从。“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吴起可算是一个无畏的改革家。但是,新法实行的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吴走之王师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2]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这种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听”到现在主动的“讲”,通过学生课堂讲述历史,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课堂讲述,再配合课堂上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历史人物必须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不能用只言片语给历史人物定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历史典籍的自觉性、积极性,提升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典故讲授法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用纯语言讲课,教师费力,学生乏味。如果教师能适时的运用历史典故授课法,学生既好奇,又感兴趣,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晋文公争霸中原时,教师可以先用“退避三舍”这个历史典故作铺垫,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想知道答案,希望老师马上告诉他们,他们的思维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于是教师告诉学生“退避三舍”故事的主人公是重耳,重耳就是晋文公,就是今天我们学习晋文公争霸中原的主人公。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外逃19年,“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楚国:“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成王厚礼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返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退王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执政,晋楚两国军队果真相遇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兑现了他的诺言。又比如讲楚庄王问鼎中原时,先引用“一鸣惊人”这个历史典故,导入新课: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无赦’……伍举曰:‘有鸟在埠,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3]然后,整理朝政,短短数年,使国家出现大治的局面。总之,用历史典故讲授法把历史人物具体化到故事之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总之,鉴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大都以叙事为主,兼杂以议论的现象。我认为大学历史课堂教学,应摆脱单纯的历史叙述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注重史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精神。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实践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0.

[2]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Abstract:For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histor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know how to teach student effectively. The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four teaching methods to let students completely understand and absorb this course. First, teaching methods must be reformed with time changing. Under such a situation, audio-visual teaching is applied.Secondly, use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ort out a clear context for students to help them better grasp the knowledge; thirdly,undertak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in class; lastly, say some historical stories.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consideration

(责任编辑 鲁娜娜)

Conside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YANG Xing-ying

( Department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Law,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0003, China )

G633

A

1673-9639 (2010) 04-0108-03

2010-06-01

杨兴英(1968-),女,侗族,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古代史吴起历史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国古代史课上的对外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