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文本诗学”的构建与完善
——读杨仲义先生新著《汉语诗歌解读学》
2010-08-15许伯卿
许伯卿
( 宁波大学 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
“杨氏文本诗学”的构建与完善
——读杨仲义先生新著《汉语诗歌解读学》
许伯卿
( 宁波大学 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
杨仲义教授的“文本诗学”(由四本“系列”论著组成),体系独创,见解新颖,论证有力,深而不玄。其新著《汉语诗歌解读学》更具有创新色彩,是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从解读学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研究的理论著作。它丰富了传统诗学的内涵,拓展了传统诗学的理论空间,开辟了古代汉语诗歌和诗学研究的新天地。
文本诗学; 解读学; 创新; 思理缜密; 情理兼融
囿于其即兴的思维习惯和评点的写作模式,中国历代诗论家都极少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可谓体大思精,但所论甚广,算不得诗学论著;在比较纯粹的诗学论著中,只有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和清人叶燮的《原诗》,差可以体系言之。近现代以来,传统诗学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仍以梳理和归纳历代诗学文献为基本内容,其代表作便是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三先生合著之《中国诗学通论》。其他以“中国诗学”冠名者,则多为专题性研究,基本是单篇论文的临时性编辑。这类著作之最负盛名者,当推叶维廉先生的《中国诗学》。
相比之下,杨仲义先生积十多年心血,着意创构与撰述之系列诗学专著《中国古代诗体简论》、《汉语诗体学》、《汉语诗歌文化学》、《汉语诗歌解读学》,便显得卓尔不群,为中国传统汉语诗学研究拓展出了一片新天地。杨先生这几部诗学论著,分别从诗体学、文化学和解读学三方面构建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而这三大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成体系,拥有各自丰富、深广的理论内涵。多年前笔者曾就杨先生的《汉语诗体学》一书发表过拙见,以为杨先生的诗体学具有“锐意创新”、“体系独创而科学”、“将汉语传统诗体的双重形式有机结合”、“立足文本,诗中求学”,以及“博大的民族情怀和宏阔的学术视野”五个特色,并曾因此而将杨先生的诗体学研究称为“杨氏诗体学”。
数年过去了,笔者仍坚持认为,杨先生的诗学研究不但保持了以上的卓越品质,而且在其诗学研究的诗歌文本解读和理论的体系完善创新上,均取得了更为杰出的成就。因为,从2000年发表《汉语诗体学》至今,杨先生又相继发表了《汉语诗歌文化学》(2008年)和笔者手头这本《汉语诗歌解读学》(2010年)。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在后两本专著的封面上,均明确的打上了“汉语诗歌文本诗学系列”的字样。这说明杨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诗学研究的特色和成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思考和充分的自信。因此,现在我们更有理由认为,杨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已臻于完善境界。相应地,也有理由换用“杨氏文本诗学”来为杨先生所构建的汉语诗学理论命名了。
其实,早在《汉语诗体学》一书的《自序》中,杨先生就已经明确宣布了“杨氏文本诗学”的研究主张和理论构建模式:“我的诗歌学、诗体学研究,不是研究古人的诗歌学、诗体论,而是立足文本,从‘诗’中求‘学’,靠文本立论。所以,书中每一命题的结论,既不是对古人和时贤所论的梳理,也不搞抽象的空对空式的纯理论思辨,而是从对诗体成变和诗歌创作的实证分析中去总结归纳。这种从‘诗’中求‘学’,靠文本立论的实证色彩,会使听起来很玄妙的‘诗体学’变得血肉丰满,面目可亲。”在《汉语诗歌文化学》一书自序中,杨先生同样坚持:“本书摒弃空泛议论,坚持实证方法,也就是本人常说的立足文本,‘诗’中求‘学’。”这两年,杨先生又拿出《汉语诗歌解读学》一书,自然更是为了坚持、丰富和完善他所构建的“杨氏文本诗学”。杨先生在自序中写道:“‘解读’是以具体文本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诗歌理解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具体作品;而‘解读学’则是以读者的诗歌解读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的根本任务是探讨和总结诗歌解读活动的原理和规律。”
在笔者看来,将“解读学”列为诗学理论之重要一环,是“杨氏文本诗学”最具创新色彩的部分。正如杨先生自己在自序中所说:“从层次和深度看,赏读是一般性的阅读,评论是阅读的深化和升华。解读居于两者中间。相对于赏读,它是一种对文本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诠释;但相对于评论来说,它只是批评、评论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接着,杨先生强调指出:“一个文本解读功力不够、水平较差的人,是很难对作家作品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和评价的。”正是看准了“解读”如此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杨先生于是打出了“汉语诗歌解读学”的理论旗帜。在此之前,解读亦有人称为“读解”,只是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个环节和构成,被世人所知悉。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学鉴赏学一直未能在学术界,特别是在近若干年病态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相应的尊重。事实上,对作家、作品的解读,环节众多,内涵丰富,手段复杂,是文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完全可以独立构建一门新的理论科学,即文学解读学。杨先生的研究对象是传统汉语诗歌,他所构建的自然是“汉语诗歌解读学”。
在这部由学苑出版社刊行的洋洋洒洒三十万言的《汉语诗歌解读学》中,杨先生将汉语诗歌解读学剖分为三个基点即“作者立意”、“文本含义”、“读者悟解”,五大部分即“章句读解”、“诗情体味”、“艺境赏探”、“文化透视”和“解读思维”,以及五个特点即“实践性”、“理论性”、“系统性”、“实证性”、“针对性”,全面、准确、具体地揭示出了诗歌解读学的内容、任务、方法和特色。《汉语诗歌解读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从解读学角度对我国传统汉语诗歌进行研究的理论著作,它的出版因而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从而丰富了传统诗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传统诗学的理论空间,开辟了传统汉语诗歌研究和汉语诗学研究的新天地。
杨先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描述上。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同样时时可见其睿智。比如本书第一部分“章句读解”,杨先生从五个方面来讨论,依次是“训诂字词”、“破译典故”、“解读变异”、“把握跳跃”和“品味词采”,前二乃常识、常理,但后三尤其是末二,便是杨先生的匠心独运了。虽然“变异”、“跳跃”和“词采”都不是新话题,但将它作为诗学研究内容,却必须以深厚的阅读实践和敏感的理论思维为基础。又如本书第五部分论“解读思维”,分列“整体思维”、“多向思维”、“审美思维”、“创造思维”和“比较思维”,将“多向思维”与“比较思维”单独讨论,也是杨先生的卓识。尤其是对比较方法的重视,更能体现杨先生的理论勇气。因为,不知从何时起,“比较”似乎已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利,以至将“比较文学”直接与外国文学研究挂钩,且认为是19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学科。这实在是个误区。因为,正如杨先生在本书中所言:“搞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诗歌研究的人,过去和现在都在使用着比较研究的方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学术乃天下公器,治学方法亦然,原本没有国界可言,诞生或许有先后,而传播和使用却无论如何不该也无法画地为牢。
杨仲义先生的诗学研究,立足文本,分析深入,眼界开阔,思考全面,思理缜密,通俗易懂,情理兼融,因而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笔者阅读杨先生的文字,倍感其学术语言的明快晓畅、逻辑严密和气韵流贯。相信让一般读者来阅读杨先生的著作,也会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如同经受一场文字的洗礼。有时单看书中的小标题,就会令人思理飞扬,齿颊生芳。且看书末论“比较思维”一节三个小标题:“1.情无定体,因人而异——需要比”;“2.风格虽同,人各有异——可以比”;“3.时代不同,诗境有异——必须比”。若将三题连接,就是一个完整的观点表达。这种酣畅,究其源实源自杨先生深入的思考和缜密的表述。比如第二部分第二节论“细味诗情的真假美丑”,杨先生写道:“据我一生读诗、评诗、论诗的观察、体验,古代诗歌中的哀乐之情,具体说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四种。即:忧国忧民的忠爱之情、愤世嫉俗的义愤之情、歌功颂德的赞颂之情、祭祖祭神的宗教感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消极避世的隐逸之情、赏山乐水的逸志闲情、醉入声色的淫乐之情、衣食无着的愁苦之情、遭贬失志的怨愤之情、追名逐利的贪婪之情、男女婚恋的爱怨之情、故土亲朋的乡思别情、教子爱妻的人伦之情。”这样的概括和表达,没有长期的阅读实践、惯于思考的理论思维,以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是难以获得的。纵有所得,也往往不够全面,不够精纯。由此,读者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杨先生所言“文本诗学”的深刻含义了。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上述几种论著外,杨先生还撰有《诗骚新识》(1999年)和《八大诗人人格诗格论析》(2002年)二书。前者实为中国诗歌原型的微观剖析,而后者实为历代重要诗人的个案研究。此二书与上述数部诗学专著相辅相成,使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通论与专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杨氏文本诗学”。
虽言治学有如积薪,往往后者居上。但无可辩驳的是,如果没有完善而新颖的理论体系的规范和引导,则极有可能使学者在数十年、百十年甚至数百年内,都在做类似的重复。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之所以始终未能形成完善而自足的理论体系,主要原因便在于此。西哲歌德有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话固然不错。但如果没有“灰色”理论的持久映衬,又何来“生命之树”的“常青”?更何况,理论也未必是灰色的;只有机械不变的,或空洞无物的理论,才是灰色的;以博大胸襟、人生智慧、长久思考和深厚情感投入与熔铸的理论,必定是充满活力的,生气蓬勃的。这样的理论,不但是“生命之树”生长、壮大的空气、雨露和土壤,其自身也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生长的机能与力量。杨仲义先生以其构建“杨氏文本诗学”的努力和成就,再一次证明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
[1] 杨仲义.中国古代诗体简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杨仲义.汉语诗体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 杨仲义.汉语诗歌文化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 杨仲义,余颖.汉语诗歌解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5] 杨仲义.诗骚新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 杨仲义.八大诗人人格诗格论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Abstract:Mr. Yang Zhongyi's "text poetics" (composed of the four "series”), has a unique system, innovative ideas, strong demonstrations, and is deep but not mysterious. The new book “Chinese Poems Hermeneutics" is more innovative and is the first theory works researching ancient poetry so f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of academic, school of on. It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poetry, expanded the theory space of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opened up the new world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researching.
Key words:text poetics; hermeneutics; innovation; deliberate thinking; combined with emotion and reason
(责任编辑 朱存红)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Young's Text Poetics"—— Reading Mr. Yang Zhongyi's New Book "Chinese Poems Hermeneutics"
XU Bo-qing
( Literature Departmen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
I207
A
1673-9639 (2010) 04-0036-03
2010-06-21
许伯卿(1967-),男,江苏海安人,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诗词学研究,尤致力于词学,现任教于宁波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