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提升

2010-08-15赵君香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网民领导干部

赵君香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21)

媒体素养是人们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存取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判断媒体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美国媒体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媒体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体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体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体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成为对媒体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体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所思、所想和优势。”[1](p10)在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担当改革和执政关键力量的领导干部兼具多重身份:既是受众,又是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还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种多重关系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和舆论引导能力,以更好地接受、使用好这些新媒体,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基础上不断延伸变化的。目前可以说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新媒体的优点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 (电视、广播、报纸)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新媒体的优点在于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使得受众越来越多,这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从技术学的角度看,新媒体的最大缺点在于完全依赖于技术,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出现,没有使用者娴熟的网络技术,新媒体也不能得以飞速发展,可以说,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由新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使用新媒体的人们必将越来越多,传播的信息将越来越迅捷、丰富,言论的自由度将越来越高。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和相互的控制。新媒体不仅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当前无处不在、“火热”的新媒体已经深深根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成为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浪潮中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命门”。[2]新媒体不仅是相关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而且是社会各界当前和未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新媒体带来领导干部新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模式

新媒体改变人们生活、思维模式的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参政、议政方式。一种崭新的执政模式正在逐步成型,其原则即为:公开、互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执政环境的改变。

(一)信息传输方式的改变——迅捷和公开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速度相对较慢,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非常迅速,有时甚至是现场直播,以英国“伦敦爆炸案”为个案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迅捷和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3]现在随着 3G应用和移动通讯技术和传输环境的改善,包括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用户能自由进入到互联网中,能亲身体验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人人、时时、处处”,这种新特征使得手机和网络的传递速度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还可以精准地到达每个受众,每个受众又可以都成为每个信息的接受者制造者分享者,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的多媒体融合,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传播速度、效果、范围、渠道逐步形成。

信息传输方式的改变可以让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加快了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速度,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种来自一线的原生态信息,能够更多地了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的执政模式从过去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二)参政议政方式的改变——推进民主政治

新媒体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及匿名性,避免了种种利益保护驱动下对于消息的封锁,消解了人们发表言论和看法的各种顾虑与风险,使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都能够化身为网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使信息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使平民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重大议题结合起来并予以升华。新媒体的上述特性,使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公共领域。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中国五个城市的互联网用户仔细研究分析发现,百分之六十七的成人用户都承认互联网将给予人们机会评论政府政策,百分之七十多的用户认为,互联网允许人们表达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了解政治。[4]所以,我们要把互联网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众可通过网络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言论、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对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干预。

另外,新媒体解构了传媒机构议题设置和舆论导向的特权,形成了一种公共舆论自我议程设置的新方式。[5]新媒体通过点击率和回帖数量,自动凸现热点问题,又通过超级链接、即时传输工具(QQ、MSN等)以及手机短信等广为传播,使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三)互动方式的改变——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得远程实时交流成为可能,领导干部和网民通过网络互动已成为现实。近年来高层领导人与网民对话常常见诸报端;网民可以通过人民网“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栏目给领导人留言;胡锦涛总书记曾考察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这些既是一种善意和执政智慧,也体现了高层决策者以平等心态和胸怀接纳网络民意的坦诚。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专门就媒体问题发表讲话,其精神与十七大报告一脉相承,既有中国官方对待媒体的传统观点,也有大量主张开放的元素,讲话“开放”最明显之处,就是提及“(媒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现在 (导向)和表达民意的地位平等了。[6]现在已没有官员能忽视媒体的力量,抛开网络,单纯采用传统方式,难以与聚集在网络中的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

三、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提升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各级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7]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兼具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受众,又是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还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种多重关系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强的舆论引导能力。媒体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力,也不是仅靠几次培训就能提升,领导干部应从以下方面逐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与能力。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党政领导干部应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才能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首先提高对于新媒体及特征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其社会影响,从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执政策略、方式和方法。领导干部要逐渐适应从传统媒体传播向全民网络传播的转变,实现从被动应对新媒体向主动运用新媒体转变;要摆正心态,主动利用新媒体展开有效沟通,使来自政府的真实信息成为媒体报道的主流信息;要明确政府与媒体的角色关系定位,放下架子与媒体建立伙伴关系,以积极、开明态度来面对新媒体。

(二)提高媒体技能,掌握沟通方法

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出现。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先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阅读纸质印刷文本和人工检索信息的方式,从而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和自动化检索方式。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领导干部,能否掌握各种新媒体应用以及信息社会学习的方法,对能否持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意义重大。领导干部先成为一个普通网民,主动学习网络等新媒体操作技术,熟练掌握浏览网络信息、在线交流及使用网络办公等基本技巧;要深入研究政治传媒条件下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尽快掌握利用新媒体交流、沟通的技巧,善于运用手机、播客、微博客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民意调查,及时发现网上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社会矛盾;要积极向优秀的专业媒体人士学习,虚心请教,学习媒体信息传播、新闻舆论的相关知识。

(三)依托新媒体,进行科学决策

各级各类政府网站目前已逐步成为公开政府信息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网站给政府及其部门提供了直接与民众沟通的低成本渠道,通过这条渠道,政府及其部门可以直接发布公共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网民通过政府网站更多更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法规、各类公开的信息,甚至参政议政,从而使政府和民众更加紧密。充分利用网上调研或者论坛,将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放在网上,征集网民意见和建议,促进民主和科学决策。亿万网民都是公民的一员,尊重网络民意本质上就是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对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最大限度尊重。网民渴望通过网络让自己的心声让上层知悉,而上级决策层能够知悉网民意愿,并开辟平台和网民“面对面”交流,这既是一种善意和执政智慧,也体现了高层决策者以平等心态和胸怀接纳网络民意的坦诚。高层领导在做决策之时,需要最贴近实际的民生信息,而这种平等的对网民留言板的设置以及随后而来的反馈,都将是开启未来惠民政策举措的前提。

(四)应用新媒体,实现舆论监督和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其监督的难度很大,极易被有不良企图者所利用或左右,从而造成恶劣影响。近年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领导干部不重视网络舆情,各种捏造、猜测、臆断被反复大肆炒作,致使真相被谣言掩盖。现代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自觉性,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牢牢掌握舆论战争主动权。与此同时,如果运用得好,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舆论领导的延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干部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理性对话,对网上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了解网民的意见和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使突发事件更稳妥、快捷、有效地解决。互联网上有许多著名社区被网民所公认,如天涯社区、猫扑大杂烩等,这些社区已成为积聚民生的重要场所,成为舆论自由的典范。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要结合自己的职责,密切关注民生,体验民情,真正做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关注事实,杜绝捏造,以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领导干部要着力打造政府品牌的新媒体阵地,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党政新媒体主流阵地,畅通全民传播时代的政民互动渠道。这其中包括建设和管理政府门户网站,鼓励重要执政人员建立政治博客,利用各类媒体建立具有名牌效应的网络互动平台等。[8]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重视、关注本地区的政府网站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应对新媒体环境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不但自己常常要浏览,更要利用好政府网站的各种功能模块,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提供民意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的正常途径,以通过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使政府与公民共同建立起社会公共秩序,从而提高网上执政能力。总之,在领导干部提升个人媒体素养的同时,对新媒体实现规范管理、科学应用,牢牢把握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权,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1]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新媒体蓝皮书 (2010)[EB/ OL].光明网,2010-07-07.

[3]刘俊华.第五媒体的信息优势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EB/OL].新华网山西频道,2010-01-15.

[4]张世福.互联网政治[J].网络传播,2007,(8).

[5]齐冬梅.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N].学习时报,2010-01-18.

[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0.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鲍磊.新媒体政治环境下对拓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2010,(2).

猜你喜欢

网民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有感“网民节”
干部任免
2.9亿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