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关照生命
——从灵感乐队看音乐对残障孤儿身心发展的功能与价值
2010-08-15汪青
汪 青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用音乐关照生命
——从灵感乐队看音乐对残障孤儿身心发展的功能与价值
汪 青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残障孤儿是社会亚文化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有关音乐可以促进特殊人群生理、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笔者认为,音乐不仅可以帮助残障孤儿群体治疗以改善身体状况和心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关照残障孤儿的生命,从精神上给予他们巨大的慰藉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乐观地与人交往互动,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残障孤儿;音乐关怀;生命关照;精神慰藉;社会和谐
残障孤儿是社会亚文化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推动残障孤儿群体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福利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福利接受者还是福利工作者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恩赐’‘施舍’‘慈善’福利理念的层面上,福利工作者采取的依然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由于残障孤儿生理上的缺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提到残障孤儿,人们通常都是报以怜悯和同情,我们在给予残障孤儿物质帮助的同时,忽略了同样作为人,他们也需要有尊严地活着,我们不仅应当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更多地应当在精神上关怀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尊严有幸福感地生活。基于此,我们必须首先关注残障孤儿弱势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满足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广西共和堂看到了“灵感乐队”(一群由残障孤儿组成)的音乐表演,我想我很难特意去关注和走近残障孤儿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灵感乐队的音乐表演,我想我很难想象身体残疾的他们能够那么轻松大方微笑着站在台上,纵使所有眼光都聚焦在并不完美的他们的身上。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了“灵感乐队”的音乐,我想我并没想到音乐能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动落泪,或许我也根本不会想到音乐和残障孤儿群体建立着这么亲密的伙伴关系。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由10个18—24岁残障孤儿自发组成的乐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学专业——音乐人类学强烈而又神圣的使命感、自豪感,最终激励着我透过音乐去看、去理解、去尊重、去关怀残障孤儿的精神生活。
之所以说灵感乐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音乐人类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我刻意去抬高音乐,刻意浓墨重彩地渲染和拔高自己的专业。而是当你以前一直在音乐厅里坐着享受艺术家们演绎的高雅音乐,或是哼着流行小曲儿,捕捉音乐时尚,感受音乐的美和活力,而今却看到一群身体残疾的孤儿,他们用绷带绑住没有手的手臂击鼓,用因先天性脊椎侧弯致使骨关节僵硬的手弹钢琴,拄着拐杖弹着吉他,跛着脚,严重烧伤面目全非,依然忘我地、深情地在台上歌唱美好人间,歌唱真善美,歌唱感动的时侯,你会追问:是什么让本是最弱势的他们能够挑战生理极限不卑不亢、从容大方地站在台上,又是为什么那音乐是那么简单却又那么生动,那么粗线条却又那么地吸引你驻足聆听,潸然泪下,仿佛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此时此刻,你会留意这群并不起眼的残障孤儿,留意他们的世界,留意他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不得不感叹音乐的奇妙和伟大。这就是一群残障孤儿,最微弱的生命体,最不专业的音乐团队却演绎出了最打动人心的音乐。笔者曾作为“局内人”参与到灵感乐队的排练和表演中,以“局外人”的视角结合自己的感性体验对灵感乐队的音乐生活进行了理性反思,对残障孤儿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进一步解读残障孤儿群体音乐活动的深层意蕴,探讨音乐对残障孤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潜在功能和价值,呼吁回到人文关怀的起点,关照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笔者认为音乐对残障孤儿身心的潜在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照自我的透视镜
“我口唱我心”。音乐是人心灵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抒发微妙复杂的、难以用言传却不能缄默的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也就是音乐抒发情感的特殊性。由于音乐不像语言文字和绘画艺术那样塑造可视的、相对确定的形象,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音乐形象是相对模糊的,因此音乐能为听者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也更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音乐中找到与自己的心境和情感相投合的“知音”。通常,感性体验越为丰富的人,越能更敏感地捕捉音响中的表情变化和情绪起伏。残障孤儿群体因为身体上的残疾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没有父母亲人的呵护和照顾,造成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敏感自卑。音乐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人文主义方式,因此对于残障孤儿而言,在音乐中能够找到自我,能够构筑自我的精神家园。
在倾听音乐的同时,也是一种诉说。在音乐中倾听着它的故事,感受着它的情愫,诉说自己的心境,诉说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喜怒哀乐。就像在与一位知己对话谈心似的,倾听着音乐,诉说着自我。音乐就好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真实的自己。在音乐中还原真实的自己,敞开心扉,听见自己心底的声音,能够时刻关注自我,关照自我。
在人文关怀中,美学和艺术曾经是人类的坚不可摧的避风港。有人说,音乐是弱者的声音,它能唱出人生的疾苦,能够给予弱者精神上的关怀和慰藉;它能唱出美好的理想,鼓励弱者寻找生活的希望;它能唱出世界的美好,让弱者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拥有真实而美好的梦想,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尊严,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以灵感乐队为例,他们的音乐活动真实地再现了残障孤儿弱势群体的心理需要。他们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害怕被歧视、被可怜,他们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他们渴望融入社会而又害怕不被接纳,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笔者与灵感乐队的成员的交流中,他们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音乐的挚爱和感恩。他们说如果没有音乐,可能他们很难像现在这样乐观自信,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更是用音乐表达和展示了自我,也让更多的人们在他们的音乐中得到慰藉和鼓励,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他们,关注和他们一样的弱势群体。音乐不仅支持着他们,更是让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带给他们平等的尊严和存在感。
二、医治痛苦的特效药
1.音乐促进残障孤儿生理康复治疗
英国的音乐治疗家认为:所有用乐器的方法都能对身体的对抗力起作用,能激发孩子们意识到知觉、对抗力。灵感乐队的鼓手没有右手,左手只有三个手指,每次练习她都用绷带绑住没有手的手臂,刚开始学击鼓,练习不到10分钟的击鼓她的手臂就会麻木,另一只只有三个手指的手也觉得酸疼。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她明显觉得自己右手臂和左手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灵活。平时干活、提重物、打羽毛球都没问题,甚至比正常人更加灵活有力。她平时在水晶饰品店做首饰,看着那精致的水晶耳环、项链,完全想不到这是一个手患残疾的女孩做成的。灵感乐队的钢琴伴奏先天性背脊椎侧弯,手指关节也落下了残疾,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比普通人入门要慢很多,因为她的手指关节很僵硬,弹琴十分迟钝和吃力。通过练习,她的手指变得灵活了,可以弹奏简单的伴奏,医生也感到十分意外和高兴,建议她坚持练习钢琴,锻炼手指关节。还有乐队的队长阿生,他从小就是因为脖子上有个肿块被父母遗弃,那个肿块连医生都不能确诊,因为它不时会冒出来,但有时候又好好的,没有异样。自从组建灵感乐队开始音乐创作表达感恩以来,他脖子上的肿块三年多没有复发。他一直坚信是音乐让他变得开朗自信,让他恢复了健康。
“乐者,亦为药也”。事实上,音乐可以治病一说从古代开始就有据可循,然而真正的音乐治疗学科在中国的历史则应从改革开放的1979年算起。灵感乐队的音乐生活不但见证了音乐治疗对他们生理上的影响,也说明了音乐对残障孤儿生理康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残障孤儿可以结合自己的音乐兴趣和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乐器学习,这对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治疗也有很好的作用。同时,音乐也能够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残障孤儿关怀和慰藉,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音乐带给残障孤儿精神关怀
(1)心“乐”医心病。残障孤儿在心理上常表现为内向、敏感、自卑、易怒、压抑、自闭等特征,“如何有效减少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干扰,还他们一片纯洁、宁静、健康的心灵净土,为他们擦亮心灵之窗,为他们的心智和身体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每当我们心情不好,孤独时,或者难过无法排遣,想要抱怨和发怒时,悲伤时、快乐时、感动时,有所感所想要表达时,情不自禁就凭灵感把所想的歌曲哼出来,录在MP3或者录音机里就成了一首歌曲,然后我们每周一次的排练就大家一起学唱。快乐的时候喜欢听音乐,感觉自己很幸福。悲伤的时候听音乐,能够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在音乐中让自己尽量慢慢平静,之后就好了”。灵感乐队的队长阿生如是说。可见,音乐对疏导和调节残障孤儿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帮助。音乐治疗正是运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儿童的情绪,最终改变儿童的心理状态。音乐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媒介,在音乐中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和释放。通过音乐这种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方式,更能够建构他们自身的精神乐园,让他们在音乐中回归真实的自我,释放压抑的情绪,调适心理状态,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2)音乐是自我表达的媒介。灵感乐队成员均为基督教信徒,都是非音乐专业出身。乐队的钢琴伴奏先天性背脊椎侧弯;鼓手没有手,排练和表演时均是用绷带绑住没有手的手臂,超过30分钟手臂就会充血;两位吉他手——一个是因小儿麻痹症严重跛脚,另一个是脖子上有肿瘤;其他主唱成员有脑部瘫痪的、有严重烧伤的、有跛脚的。主唱中的一位女队员也是因为小儿麻痹症造成下肢残疾,但每次音乐表演时主唱都是站着,明知自己站久了超过20分钟就会下肢疼痛,但还是每次都咬牙坚持,没有一次缺席排练和表演。他们多是在出生后因残障问题被父母遗弃,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出于对音乐的挚爱和对上帝的感恩,“灵感乐队”自己创作音乐,谱词谱曲,自学简单的吉他、架子鼓和钢琴伴奏技术,并从2007年起正式开始每周在广西南宁共和堂带领基督教徒参与敬拜仪式,用自己创作的音乐带领教徒敬拜上帝,表达感恩。
结合灵感乐队的例子,回到刚开始笔者所追问的问题——是什么让本是最弱势的他们能够挑战生理极限不卑不亢、从容大方地站在台上——是音乐。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要知道,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残缺不全的躯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是他们在台上却那么自信和放松,那么认真投入。如果不是知道他们是残障孤儿,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这么热情大方、真诚乐观,也很难置信他们能创作并演奏出这样真实质朴的音乐,唱出这么真挚动听的声音。然而他们却做到了。事实上,残障孤儿群体更需要表达自我,需要让自我的情感得到抒发,而音乐则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媒介。他们说,“即便我们没有手,没有脚,但是我们有心,有思想,有梦想,有故事,有情感,我们有口,我们要唱歌,要唱出我们的心声,唱出所有人的苦痛与喜乐,唱出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今天和我们的感恩……”出于对音乐的爱,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灵感乐队更能够明白音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对那些同样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3)音乐——“恩爱无陷”。残障孤儿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他们一直期望的是社会公平的待遇和平等的人格尊严。灵感乐队的案例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说是音乐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如此善良真诚、自信乐观,以感恩的心面对周围的人和生活。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们不会觉得是身体有缺陷、成长经历坎坷的孤儿创作和演绎的,根本感觉不到他们身体上的缺陷,我们往往能够在他们的音乐中得到安慰和鼓励,大家都觉得他们是非常不平凡的强者。用乐队成员自己的话说,音乐也证实了他们能行。他们能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歌曲,能够唱出动听的歌声,能够演奏乐器,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甚至能够激励为那些同样经受苦难的人们。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头一回觉得自己活得这么的有价值、有意义,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普通人能做或没做到的事。音乐能够给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话语权,音乐是一视同仁的恩典,音乐让“恩爱无陷”,音乐能够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关爱。
因此,让残障孤儿学习音乐,也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学习机会,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被予以同样的关注和期望,从而鼓励他们通过音乐学习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障碍,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
三、沟通真情的纽带
1.音乐强化群体认同
灵感乐队成员都是由身体残疾的孤儿组成,他们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大多都是在孤儿院、福利院长大。对于残障孤儿而言,他们之间的内部交流比较频繁。因为他们有着同样命运,同病相怜,更能够理解彼此,惺惺相惜。灵感乐队这群残障孤儿,长大成人就离开了孤儿院、福利院,他们真正踏入社会之后,还是会怀念孤儿院、福利院的朋友。于是他们刚开始成立这个乐队除了出于对音乐的挚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希望能够每周有个时间一起聚聚,聚在一起排练,就有和朋友一起增进感情交流的机会。而后又有一些新的朋友陆续加入,虽然大家并不是一起长大的,互不相识,但是因为都是残障孤儿,大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有共同的语言。音乐让残障孤儿们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通过音乐活动,乐队成员相互协作,不但加强了群体成员内部相互认同感,而且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2.音乐促进人际互动
由于残障孤儿在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常常会导致他们不易与人交往,甚至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绊脚石。音乐本身既是一种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方式,又是一种社会化的交流方式。因此音乐能够促进残障孤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音乐不仅可以成为自我表达的媒介,还能够使残障孤儿打开心灵的窗户,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从而培养起他们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而通过音乐活动,也会有更多的人们去走近残障孤儿,走近他们的精神世界,真正去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关爱和帮助,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互动,促进残障孤儿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团结和谐。
残障孤儿是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有着并不平静的成长经历,但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精神追求,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渴望有机会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融入社会,被人们所接纳。结合灵感乐队的案例,可以说是音乐——让残障孤儿精神上感到慰藉,是音乐——带给他们自信,是音乐——实现了他们的价值,是音乐——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被关心,被尊重,同时也让他们怀揣感恩的心,用同样的爱回报和帮助别人。音乐正是以一种特效的人文关怀方式关照着每一个人,关爱着残障孤儿这样的弱势群体,成为他们自我表达的媒介和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纽带,音乐让“恩爱无陷”,沟通着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促进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与社会团结和谐。正如伟大的音乐家海顿所言,“艺术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让音乐回归人文关怀的起点,用音乐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不单单是每位学习音乐的人都应当树立的艺术信仰和追求,更应该是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乐以敦和,任重而道远。
[1]蔡禾,周林刚等著.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陆颖主编.中国特殊教育与孤残儿童发展(上、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邱鸿钟.心理治疗阅读5音乐的精神分析[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米渠.音乐保健[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卞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
[6]张鸿懿.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7]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J].艺术教育,2003, (Z1).
[8]刘鹏程.孤残儿童心灵之窗谁来擦亮[N].中国社会报, 2007-07-18(6).
[9]任飞.孤残儿童的音乐治疗[J].社会福利,2006,(4).
[10]姚殿凤.孤残儿童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探索[J].社会福利,2004,(9).
责任编辑:周小梅
J60
A
1009-1890(2010)03-0069-04
2010-08-28
汪青(1986-),女,土家族,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级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