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家庭中的文化冲突及处理方式——电影《推手》的跨文化启迪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老先生冲突

宋 丽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0126)

一、引言

电影《推手》是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在1991拍摄的,是李安导演的著名的“父亲三部曲”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电影从一位中国父亲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这位父亲前往美国和定居在美国的儿子团聚,但在儿子的美式小家庭中却遭遇到了种种文化和情感冲突,父亲甚至一度离家出走。故事的最后这位中国父亲搬出了儿子的家,在华人街租了一所住处,继续生活在美国。故事结尾虽然看似圆满,但生动地表现出了中国父亲在面对异国文化和价值观时的孤独与无奈。电影也反映出了李安导演对于中国移民的跨国家庭如何应对家庭内文化冲突等问题的思考。

二、电影主要角色文化定位及冲突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有中国父亲(郎雄扮演)朱老先生,儿子朱晓生,美国儿媳Marsha,孙子Jimmy。本文着重讲述父亲朱老先生和儿媳Marsha之间的文化定位与冲突。

电影一号人物朱老先生在电影中首先被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他来自北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职业是一位太极师傅,电影的名称《推手》也正是太极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动作。在中国文化中“父”这一角色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父权至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生活和政治原则。“孝”作为一中国第一文化价值观(胡文仲,1999:122),要求子女对父权的绝对服从,而“父慈子孝”正是子对父关系的原则界定,这也是电影中朱老先生和儿子晓生想要实现的理想状态。和此相连的其他中国文化价值观如忍让、谦和、大家庭观(extended family)、含蓄委婉的中国式交流方式等也在电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电影中的另外一位主要人物,朱老先生的美国儿媳Marsha则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人。她是一位地道的美国白人,职业是作家,整日在家使用电脑打字,运动方式是典型的美国式:jogging。她使用微波炉,吃着生蔬菜做成的沙拉和披萨、炸土豆片等美国快餐。代表美国先进技术的电脑、jogging、微波炉、生蔬菜沙拉及快餐也正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典型符号。而Marsha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定位正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体现。

根据以上的分析,朱老先生和儿媳Marsha之间的文化冲突类型就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宏观冲突和这一跨国家庭内部的冲突。在电影中,前者主要是用一些宏观的文化符号对比来体现。如中国的太极拳和美国的jogging,中国强调养生和阴阳互补的饮食理念与美国快餐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与美国的电脑打字,等等。后者,跨国家庭内部的冲突,则为电影展现的重点。

在电影中,跨国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为:朱老先生的传统大家庭观和Marsha的美国核心式家庭观之间的冲突,对待老人的态度,子女教育理念的区别,等等。在家庭观上,朱老先生秉承的是中国大家庭观。他来到美国,希望能够和儿子团聚,“一大家子三代同堂,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而Marsha的做法却反映了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在美国的家庭观中,Nuclearfamily(核心式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及未成年子女,并不包括祖父母。因此Marsha一直觉得朱老先生的存在挤占了她的核心小家庭的空间,并劝说丈夫把朱老先生送到养老院。

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崇尚传统、历史,因而代表传统和历史的老人在中国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在中国家庭中老人“德高望重”,子女不得挑战父母的权威,“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价值观(胡文仲)。而美国文化是崇尚年轻和变化的文化,而老人被认为是过时和衰退的象征,因而并不受到重视。在电影中Marsha的朋友问Marsha:“Do you think he stillremembers me? ”暗示出Marsha和她的美国朋友认为朱老先生体力和智力都已经跟不上了。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中国家庭强调顺从、尊重老人,“大人有大人的样子”,而且强调孩子应该好好吃饭,等等。而在美国家庭中对孩子意见和想法的尊重和平等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朱老先生认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还能专心吗?”美国人“不把孩子当孩子”等都表现了中美家庭内教育观的区别。

三、文化冲突的处理

根据Wilmot和Hocker的理论,不同文化群体处理文化冲突的理论方法可以分为:avoiding(避免),competing(竞争),accommodating(忍让),compromise(妥协),collaborating(协作)。针对上面所提的冲突,除collaborating(协作)外其他四种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胡文仲,1999:167)。

Avoiding(避免)方式指的是冲突双方都尽量避免直接冲突,不作沟通和交流,这种处理方式一般用来应对与双方利害不深的冲突。朱老先生和Marsha在对待中美宏观文化冲突方面基本都是采用的此种处理方式。在电影开始长达11分钟的时间里,导演把主要的体现中美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一一罗列出来,朱老先生和Marsha几乎没有任何交谈,没有任何的直接冲突,但观众仍能感受到由于宏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Competing指的是冲突双方都认为自己应该在冲突中获得胜利,这样处理方式一般用来应对和双方利益息息相关的冲突。双方都希望晓生能够更重视自己的想法,重视自己的地位。Accommodating的重点是指冲突的一方为满足另一方的愿望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电影中父亲离开儿子的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accommodating,为了儿子和儿媳的小家庭的美满而放弃自己的大家庭观。Compromise指的是冲突双方各做出一些让步,以求和平相处。在电影中Marsha给Jimmy安排学习中文的时间,父亲也试着去理解Marsha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这正是双方互相让步的结果。根据Wilmot和Hocker的观点,Collaborating指的是冲突的双方在冲突的过程中充分沟通,最终达到一致,使双方的需要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但是,电影虽然充分展现了跨国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和其他处理方式,但对于collaborating这一最理想化的冲突处理方式并未涉及。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父亲和美国儿媳语言不通,根本不可能做到充分沟通;二是由于中国父亲和Marsha都对对方所代表的文化有着很深的偏见和误解。如Marsha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voilence”的一种,而朱老先生则认为Marsha老是吃蔬菜“算什么回事?中医讲究的是五谷荤素搭配,阴阳互补”;三是双方都不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理念和技巧,不懂得如何去和另一文化的人去沟通。

四、启迪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跨国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要妥善处理跨文化冲突,以求达到双赢的效果,就需要冲突双方实现充分沟通。那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尽量去了解和学习对方所使用的语言。同时,冲突双方也应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此外,冲突双方还应了解和学习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理念和技巧,以便能够在出现冲突时双方能够理智和合理地沟通,为冲突的完美解决提供前提。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内部的协调。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卡尔·维特.卡尔·维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老先生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绿洲里的老先生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