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化学授课质量的几点建议

2010-08-15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探究

王 鹏

(烟台护士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提高化学授课质量的几点建议

王 鹏

(烟台护士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化学;授课质量;课程改革

为了让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除强化课程新理念学习,搞好新教材培训,认真开展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抓好教师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外,重点是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课程教学理念是组织好化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化学课程基本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让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及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主动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 重视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组织新课程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大纲的要求,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三维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要考虑化学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谨,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结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介绍化学知识、观点和方法;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出发,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

3 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授课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地位和行为的转变。传统中专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真正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教学”向重“个性化教学”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改变方式是核心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与思考、调查与分析、资料查阅与信息收集、阅读与发现、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获取化学知识,从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优化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所以化学新课改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解决问题或取得结果。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按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只作为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实验能力与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优化实验教学还要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及时补充易耗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思维,在用好现有器材和药品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常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并用来进行化学实验。如用废弃的饮料瓶、小药瓶和一次性塑料杯、碗做反应容器,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取药品或做定量反应容器,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红砖粉末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用常见植物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熟悉的素材,学习身边的化学,解决周围的问题,感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 整合媒体是手段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集于一体,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送效率,还可以把化学反应“由快变慢”(如用慢动作播映爆鸣气燃烧现象)、“由慢变快”(如把铁制品锈蚀的现象用几个镜头浓缩表现出来),把某些图像“由静变动”(如用Flash动画模拟分子的运动和变化),用录像将某些真实的事件重演(播放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里待1天后逐渐疲乏、窒息,向钟罩内充入氧气,小白鼠又渐渐苏醒、活动的录像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等。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直观的现象,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部分可见度不高的演示实验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实况直播”,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另外,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资源,教师可加以参考和借鉴,学生也可以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或与同伴交流。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少数教师喜欢把实验制成课件演示或用课件代替板书。对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危险性大、耗时长的实验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但模拟实验不具备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可以演示或学生可做的实验还是要演示或让学生做,这样才能体现化学的特点,发挥实验的功能。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有利于学生明确重点、把握关键,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知识、延伸课堂、“把世界变成教科书”,但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学会将多媒体与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总之,教师要多学、多听、多看,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真正上好化学课。

G420

B

1671-1246(2010)07-0043-02

猜你喜欢

新课程化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