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0-08-15熊爱姣冷爱华
熊爱姣,冷爱华
(1.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康复医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护理技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熊爱姣1,冷爱华2
(1.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康复医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护理技巧;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
1 一体化教学实践
1.1 理论实训一体化
实验室是验证及巩固理论知识的基地,更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1]。自2006年以来,我院实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多功能示教室上课,那里设备齐全,配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实验教学设备等。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后到模拟病房(护理实验室)练习,使理论与实训同步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 教、学、做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的实施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一体化教学正满足了这一要求。
护理技巧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2]。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实践为手段,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我们以一些技术性强、无菌要求高的操作(如注射技术、无菌技术和导尿术等)为基础,设计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具体方法为:课前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到准备室领取物品,做好课前准备。示教前教师先讲解知识要点和操作流程,然后示教,最后由小组长带领学生边学边做,即教师示教与学生练习同步进行,整个操作学完后再分组练习[3]。这样,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始终在“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从而培养学生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1.3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特点,选取护理技巧中患者的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和压疮的预防、更换床单等6项操作),实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4]。具体方法为: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地点进行现场教学。示教后学生按照自愿组合原则分为4~6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带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到实习地点练习。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沟通能力及高尚的职业情感,体验护士角色,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护理工作。
2 体会
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置身于理论课教学与模拟病房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示教室中,那里既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又有与教学医院相似的设施,教学资源丰富,随时供学生现场演示、实践操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尽早地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技能,达到了理论学习和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教学目标。
对一些如生活护理的护理技术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入病房,使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细心的生活护理使患者的病痛减轻,看到患者及其家属感激的笑容,体会到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专业、关心患者的高尚职业情感。
3 思考
一体化教学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从“示教—回示—分组练习”的传统方法向“理论—实验—实训”同步进行的转变,形成教、学、做的良性循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以实践为主,教师仅作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做”中“教”,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指导。“教”和“学”统一于“做”,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它通过学校与医院内外环境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突出操作技能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然而,该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以培养出高素质护理人才。
[1]何见平.护理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室的开放与管理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111~112.
[2]马一倩.一体化教学与综合实践项目结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104~105.
[3]杨运秀.静脉输液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方法的效果比较[J].新课程研究,2009,2:77~78.
[4]杨运秀,杨桂荣.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3):45~47.
G420
B
1671-1246(2010)15-0070-02
注:本文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课题(2008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