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0-08-15陈志宏杨亚伟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陈志宏 ,杨亚伟

(1.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2.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关于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

陈志宏1,2,杨亚伟2

(1.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2.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一般是指志愿者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计报酬,贡献时间、精力,推动社会和福利事业发展的活动。志愿服务是一项高尚的社会行为,其在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社会经济生活和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培养“白衣天使”的医学院校,应该主动发挥志愿服务在医学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这一形式完善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过程,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

1 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1.1 志愿服务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在大学生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方面,医学院校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中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而道德教育是基于医学生对于公共生活的不断体验和参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需要学校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在此方面,志愿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志愿服务的过程较少受到金钱、权势的干扰和影响,行为动机单纯,特别有利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医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公民道德品质的熏陶,丰富阅历。各高校对2008年抗震救灾和奥运会医学生志愿者的调查显示,志愿服务会促进医学生的人格塑造。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医学生备受关注,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优势使他们发挥着特殊作用。通过直接投身社会事业,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奉献精神。这些为医学生体验医德、医风内涵提供了方向和载体,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1.2 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和实践学科,对医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为医学生提供多元的实习机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事实上,纯粹道德实践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已不能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学生往往把志愿服务与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相结合,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实现自身价值,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1]。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生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和知识,才能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志愿服务能给医学生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机会。因此,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过程。调查显示,从1994年暑假开始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丰富医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志愿服务与社区、农村等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

医学院校通过搭建志愿服务这一平台,不仅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德艺双馨医学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日常性的医学生志愿服务一般都是联系社区和乡镇等基层单位。医学生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开展卫生援助、义务咨询、预防调查、心理保健等服务,有效地开展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在社区广泛开展。然而,我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与群众的需要和国家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监督管理和各项技术、规范有待完善,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对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推动作用。

2 建议

志愿服务在医学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承担着重要使命。应将志愿服务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完善机制,以保障其作用的发挥。医学院校在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对于任何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来说,没有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2]。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参与热情。其次,广泛推行志愿服务注册制度,建立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另外,规范整理志愿服务信息,及时发布志愿服务岗位信息。再次,完善志愿培训制度。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组织,无论是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还是在实际工作能力培训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以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2.2 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水平

有效管理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倡导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志愿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应立足于围绕医疗卫生工作中心,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求组织者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规章制度建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志愿服务的筹划工作,事先做好志愿服务调查,为每次志愿服务安排好时间、地点、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3]。再次,注意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评估和总结,尽量避免流于形式。积极推进社区、基层志愿服务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只有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使志愿服务在培育人才、服务社会方面收到切实的成效,志愿服务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3 加强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合作

配合当下医疗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应发挥其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定期开展专家社区出诊活动,以配合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社区全科医学的发展,又有利于正确引导群众认识到社区医院在常规性、日常性医疗诊断救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诊医院。同时,由于医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加之临床经验不足,在志愿服务中医学生离不开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为此,应加强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2.4 完善志愿服务经费的筹措和管理机制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而言,经费是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也不例外。虽然从人力上讲,志愿服务的人力成本很低或没有成本,但是活动过程中设备、交通等费用仍需经费支持。一般而言,院校的志愿服务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规模化志愿服务的一部分。对于规模化的政府主导的志愿服务,经费问题往往由组织方解决。如果以医学院校为主体组织志愿服务,就要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合理设计服务项目,多渠道筹措经费。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缺口相对较大,这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开展的瓶颈。应通过医学院校补助、社会捐助等途径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适当补贴志愿服务中的交通费、资料费等必要费用,保证志愿服务持久地开展下去。

[1]陈燕萍.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45~46.

[2]鲁克,钱洁.青年志愿者的苦恼与困惑[J].中国青年研究,2008,2:16~17.

[3]汪江平.医学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及制度建设[J].科技信息,2009,3:143~144.

G455.7

A

1671-1246(2010)19-0014-02

注: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BaJG267)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志愿
我志愿……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