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培养农村中医实用人才 服务城乡卫生事业

2010-08-15苏绪林许代福张建忠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9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人才需求农村基层

苏绪林,谭 工,许代福,张建忠

(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20)

着力培养农村中医实用人才 服务城乡卫生事业

苏绪林,谭 工,许代福,张建忠

(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20)

中医实用人才;城乡卫生事业;培养体系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9%,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0%。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依然存在。2008年,卫生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合作协议》,旨在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特别适合农村基层卫生保健需要,在我市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医药院校。办学60年来,学校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立足库区,辐射两翼,为广大农村培养了大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实用型农村中医人才,为改善三峡库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状况,提高库区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巩固农村中医药阵地,促进广大群众健康作出了一定贡献。

1 针对人才需求,构建三峡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1.1 建立调研机制,准确把握三峡库区中医实用人才需求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扎实开展三峡库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工作。

一是建立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开展常规调研工作。由学校、县(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基层医疗单位共同组成调研体系,建立“三峡库区中医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网”。通过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双选会、库区医药卫生发展论坛、中医药学会学术交流会等途径,摸清库区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数量、质量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开展专题调研。主要围绕人才需求的专业、数量、质量、知识能力结构等开展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学校深入开展“重庆市两翼地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人才现状”、“城乡统筹背景下医药高职高专专业体系构建”等专题调研,基本掌握了库区中医实用人才需求状况。其中由校长牵头开展的“重庆两翼地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现状及需求”调研形成的报告,作为重庆市高校仅有的4篇优秀调研报告之一,收录入全市《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集》。

1.2 科学规划,构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农村基层中医人才现状,学校按“三类别三层次”构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1)针对农村中医人才的引进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按医学、护理、药学、医学相关等四大类构建中医专业体系。医学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中医医疗人才,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专业;针对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的需要,在护理专业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药学类专业针对农村基层中草药种植和中药产业的需要,开设中药、中药制药、中药种植与加工、药品经营管理等专业。医学相关类专业主要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开设中医骨伤专业运动保健方向,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专业开设中医美容方向。

(2)针对在职中医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各种适宜技术培训。我校从1985年起开展中医成人专科教育,25年来共培养了2000多名专科层次的中医人才。我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早确定的“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试点单位之一,从1999年至今,累计为农村基层培养了3000多名中专层次的乡村医生。学校还承担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师资培训等,总计培训人员5200余人次。

(3)针对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培训,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较突出。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医按摩师、中医美容师、中药材种植等培训项目,受益者达5000人以上,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库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2.1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网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网络。学校积极探索组建由学校、部分县(区)卫生局、基层医疗单位组成的“三位一体”农村中医人才培养网络。学校负责全面组织,部分县(区)卫生局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协调,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专业建设研讨,承担部分临床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2)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先生产后销售”向“先订货后生产”转变,积极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和就业问题。如在2008年重庆市启动的“重庆市艰苦边远乡镇定向培养大学生”计划中,我校学生签约率位居前列,其中2009年我校签约学生约占全市医药卫生类招聘人数的73.0%。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理论+实习”的“2+1”分段式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该项目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学年强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大校内实训力度,适时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参观,巩固专业思想。第二学年强调基本诊疗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见习,开展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学年强调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诊疗实践。此种模式对学生熟悉农村卫生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帮助。

2.2 改革课程体系,满足农村卫生服务需求

(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调整中医药类12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优化、整合中医药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课程,增加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综合诊疗,农村预防保健常识,农村常见危急重症处理等教学内容。

(2)强化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诊疗能力。强化中医辨证、中医适宜技术、三峡库区常见中草药识别与应用、三峡库区老中医学术经验、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

(3)开展中医课程建设。分一般、重点、精品三级进行课程建设,现我校在建的中医药类校级精品课程有6门,中药鉴定技术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按照“选优、编缺、创特色”的原则开展教材建设,选用了30多种中医药高职高专优秀教材,有14名教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工作,并担任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10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其中4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紧跟职业岗位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保健推拿》《中医常用护理技术》《中药种植技术》等9门校本教材。编写的《中医类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等6门教辅资料,现已投入使用。

3 优化办学条件,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师资队伍

为满足农村实用中医人才培养需要,学校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质。

(1)开展“名师工程”,通过遴选各级学术学科带头人,树立优秀典型,带动教学团队建设。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教学团队,其中中药专业是市级教学团队。

(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要求学校专业教师通过短期进修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每3年至少到基层医院轮岗或外出进修学习半年。

(3)大力实施在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支持2名中医药类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学习,资助20余名中医药类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大力推进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最大限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和学科带头人。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校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医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完善了由校内实训中心、附属医院、见习或实习医院组成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投入资金1000多万,打造集约化、开放式、共享型的校内中医实训中心。该中心建有中医实训区、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其中医药特色突出,集教学、科普、科研等功能为一体,能够最大程度对农村基层中医实用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2)建立由三级医院、县(区)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组成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见习和短期实习工作,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层医疗情况的了解,使其坚定扎根农村基层的决心。

R192

A

1671-1246(2010)19-0025-02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人才需求农村基层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