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初探
2010-08-15黄奕蕾梁沛华陈佳文
黄奕蕾,梁沛华,陈佳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初探
黄奕蕾,梁沛华,陈佳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建立指挥联动的应急机制;组建训练有素的应急作战队伍;构建专群结合的人员体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传输、反馈机制;完善包括人防、物防、技防在内的安全防范措施。
高校;安全防控体系;应急机制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校园格局还是办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校园的开放、后勤社会化等。社会治安状况对校园安全的辐射和影响也日益广泛,不法分子的犯罪形式呈现多样化,过去很少在校园发生的恶性案件也有逐渐增多趋势,犯罪手段的智能化程度也在提高[1]。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校园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当前,我省高校治安形势良好,但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还较多,高校安全防控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建立指挥联动的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省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较好地维护了高校的安全与稳定。由于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建立和健全以政治稳定安全机制、治安防控机制、安全联动机制、技防人防协作机制、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管理保障机制等为主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2]。
首先,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制订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主管领导和保卫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成员由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组成。抽调专门人员设立处理事件的办公室。研究制订出一整套包括决策指挥、执行落实、协调配合、督导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其次,对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类紧急事件,要建立严格的分级处置机制,根据情势需要和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迅速行动,及时到位,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将损失、事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矛盾升级和事态扩大。再次,各学院、单位和部门实行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工作责任和协调配合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联动反应能力。
2 组建训练有素的应急作战队伍
组建应急作战队伍,一定要加强领导,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负责安全的职能处室负责,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立刻发挥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能,启动应急预案。从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到有关职能处室按应急预案各司其职。同时,要重视训练保安队,加强保安人员的演练,提高他们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 构建专群结合的人员体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构建专群结合、管理到位,能有效开展工作的人员体系。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主要从以下5方面入手:(1)建立全校性的预防工作格局,提高全校师生自觉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2)建立预防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以学院、单位、部门为基本单位,形成全校性的安全防范网络;(3)建立以保卫部门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强校园重点和要害部位、特殊人群及危险物品等的监控和管理,做到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4)建立以学院、单位、部门等基层组织为安全骨干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预案,确保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引发群体性事件;(5)加大法制宣传和自我防范意识的宣传,增强师生防范意识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3]。
4 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传输、反馈机制
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传输、反馈机制,构建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网络,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高校园内各类安全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应用,加强对校园安全状况的信息控制[4]。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可以将信息设定一定级别,对不同级别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5 完善包括人防、物防、技防在内的安全防范措施
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人防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主导力量,应加强保卫部门的自身建设。物防(主要是配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装备、电子器材等)是构建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保障。技防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强校园技术防范系统建设[5]。校园安全设施建设需要资金保障,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重点部位除配置必要基础设施外,还应提高软硬件设施的技术含量。在实现安全防范目标的过程中,广泛应用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立校园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下,运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原理,有效整合全校力量,形成指挥中心协调、保卫部门专业管理、师生广泛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范控制体系,努力实现由事后处置为主向事前防范为主的转变。
[1]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65.
[2]高晓钟.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0(1):65~66.
[3]李成坤.高校安全工作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80~82.
[4]陆家明.略论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91~93.
[5]邓小凤.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探索[C].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2007.
G474
A
1671-1246(2010)01-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