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大学生人际心理素质的教育策略

2010-08-15石秀英张大均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9期
关键词:人际心理素质言语

石秀英,张大均

(1.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 淄博 255213;2.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715)

论提高大学生人际心理素质的教育策略

石秀英1,张大均2

(1.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 淄博 255213;2.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715)

依据人际心理素质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教育指导,以人际交往规范教育为前提,提高其人际认知水平;以人际交往策略训练为主线,增强其人际调控能力;以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为中心,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人际心理素质;教育策略

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首要问题。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联系紧密。汪雪莲等报道[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7.8%,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达32.1%,较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为4.4%。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12.0%。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愈来愈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理解及其相应能力的掌握还相当不足与欠缺。

提高大学生人际心理素质,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马慧霞等认为[2],人际心理素质指在交往中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觉察、体验他人交往的需求,并适时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和品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际交往能力,即积极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反映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积极、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品质。包括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2)人际自我调控,指的是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理解交往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表现。(3)人际情绪控制能力,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顺利进行交往的能力。(4)人际态度,指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态度,包括通情(共情)、合作、积极关注。(5)人际品质,指建立和维持各种人际关系共同需要的人格品质。

依据人际心理健康素质的涵义和对其结构成分的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际教育指导,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心理素质。

1 以人际交往规范教育为前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交往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加强人际规范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了解和把握成功交往的原则

1.1.1 平等交往 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和地位上的平等。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决不能自觉高人一等,因同学在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差异而另眼相看。

1.1.2 尊重他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深层次需要。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他人的原则。

1.1.3 真诚待人 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缺点和不足能诚恳批评;对事、对人实事求是,对事直抒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对人既不当面奉承,也不在背后诽谤,做到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1.1.4 互助互利 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方面的,也可以是体力方面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同时,要善于向别人求助。

1.1.5 讲究信用 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言必行,行必果。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等。

1.1.6 宽容大度 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要宽容大度、克制忍让。宽容大度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而是有涵养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1.2 培养良好的交际品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具有类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身体方面的吸引力,有能力和才干,就能令人愉快或能为人接受。在空间位置上接近,或职业、地位、收入、年龄、性别和生活目标的相似等因素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距离越短,交往的频率可能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表美给人以愉悦感,人们都相信肤色、面貌、高矮、胖瘦、胡须、发型、服饰、风度等的吸引力,在初次交往或与异性交往时尤为突出。但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更为重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聪明的人容易被喜欢,一个人越有能力,人们就越喜欢他。但在人际交往中个性品质却始终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而深刻。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向他们提出相应的交际品质要求。

2 以人际交往策略训练为主线

2.1 认知改变策略

人际认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认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大学生的不良交往方式常由其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所致。如人际交往中的以自我为中心、晕轮效应、刻板印象、首因效应等人际认知偏差。认知策略的重点是从认知着手,改变不良认知方式,建立合理的认知,即教会大学生以人为镜,观察并认识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猜猜我是谁”的团体活动,让每个大学生写出3~5句描写自己性格的句子,由主持人念出,请其他学生猜是哪一个人,猜中者说出理由,被猜中者说出感受。这一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了解自知的“我”与他知的“我”是否一致,从而矫正不良的自我认知方式。

2.2 感受性训练

感受性训练重在培养大学生对他人需要、情感体验的能力,尤其是对人际间微妙、隐蔽情感的高度敏感性,以此来融洽感情,密切关系。最常用的就是人际敏感性训练。训练方式是把十几名受训者集中到实验室或远离工作单位的地方,由心理学家主持训练,时间为1~2周或3~4周。在小组里,受训者没有解决任何特殊问题的意图,也不想控制任何人,他们坦率交谈,交谈内容只限于“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随着这种交谈的进行,受训者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并更多地倾听自己讲话,同时由于与他人赤诚、坦率交谈,也开始发现他人那些原来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别。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受训者慢慢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平时不易觉察到的或不愿承认的不安和愤怒情绪。另外,由于认真倾听他人交谈,也能够逐渐地、设身处地地体察和理解他人。对大学生进行感受性训练,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在欣赏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时进行,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共感反应能力。

2.3 行为指导策略

交往行为通过学习强化得来。行为指导策略旨在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纠正、消除异常交往行为。行为指导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制定行为目标。要将交往技能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链条。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地进行,让大学生明确具体要求。(2)榜样示范。指导者可以直接示范,也可以呈现电影、录像中的理想行为,让大学生模仿。(3)练习应用。可在模拟的团体活动中进行,也可在日常生活的交友小组中进行,或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大学生自行练习。(4)回馈调节,指导者及时检查行为练习情况,对积极行为予以正强化,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促进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对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对交往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

2.4 角色扮演训练

不同的交往情境、交往对象等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角色意识,选择不同的角色行为。角色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融合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成分的综合训练方式。这种训练通过让大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需求,体验他人情感,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如组织“代理辅导员”活动,通过扮演辅导员这一角色,让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训练也克服了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

3 以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为中心

交往的开展需要表达、倾听、调控3种技能的参与,只有完整具备这3种基本技能,才是一个成功的交往者。

3.1 要善于表达

表达技能指个体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恰当地传播信息,表达信息,增进共识的能力。从凭借媒体上看,包括言语表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和非言语表达(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从表达内容上看有信息性表达和情感性表达等。

3.1.1 言语表达技巧(1)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技巧。针对大学生日常交往语言运用中的常见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从细节着手,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2)网络语言表达技巧。引导大学生准确掌握网络语言及其意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健康、有效地进行网络交往。言语表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求同,这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人与人之间由于知识、经验、个性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言语表达上,要注意抓住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寻求彼此的共同点,求同存异,人际交往才能顺利开展。其次,要赞美,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内心都渴望得到尊重和赞美。交往中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闪光点,恰当地赞美对方,这样不仅给双方以愉悦感,更能增进双方关系。最后,要意译,这是人际交流的秘方。所谓意译,即关注对方的话语,用与其所说意思相同的不同说法来作出反应。交往中,有时对方的话语并不一定需要加以评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意译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技巧,对方会觉得被关注、理解,更乐于敞开心怀。

3.1.2 非言语表达技巧 非言语表达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表达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技巧,对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必不可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言语表达技巧,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非言语表达不可过于频繁和夸张,以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总之,非言语表达要适时、适度、适量。

3.2 要学会倾听

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倾听应做到:(1)专心、耐心地倾听,表现出聆听的兴趣。(2)要感受性地听,不要评判性地听。(3)积极回馈,适当提问。(4)不要随意打断对方,不要插话。(5)要抓住言外之意。(6)听他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7)力求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8)不要轻易与对方争论或妄加评论。

3.3 要合理调控

调控技能,指个体能够根据交往要求,随机应变,控制自己的言语、非言语表达,或重新认识交往对象,调整交往方式及交往策略,对情感加以重要掩饰。调控内容主要指对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调控对象包括对自我的调控和对他人的调控。

3.3.1 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延缓反应法。即通过有意识地延缓反应来增强自控能力。延缓反应可以通过反应的“替换”来实现。例如:当想骂人时,不妨先把舌头在嘴里绕几圈;当急于反驳对方时,不妨先喝几口茶。(2)形象控制法。即用“浮现”在自己意识中的形象来控制情绪。人的情绪通常与在意识中的形象有关。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多想对方的长处,就会平息不良情绪,而引发满意、愉快等肯定情绪。(3)宣泄调节法。即通过感情的宣泄减轻心理负荷,但宣泄要注意时间、场合、地点,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如对着玩具发泄,这种行为既不会伤害对方,又可以减轻心理负荷。

3.3.2 影响、诱导对方的积极情绪和良好行为(1)傻的有分寸的提问法。就是以请教的方式向对方提问,诱导对方的“成人自我”,使其表现出理智行为。(2)平行陈述法。即不与对方争论,更不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为了使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意见,可先陈述一些易于被对方接受的观点,然后再表明自己的主张。(3)乖孩子缓冲法。就是顺从、尊重他人的“家长自我”,使他人的“家长自我”心理得到满足。(4)好妈妈缓冲法。就是顺从、尊重他人的“儿童自我”,在特殊情况下,有些人会失去理智,像个不懂事的孩子。既然他像孩子,你就不妨先扮演能够理解他的“好妈妈”,然后再进行理智的交谈。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教育指导,要以人际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人际交往策略训练,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中既要普及人际交往理论知识,更要加强人际交往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1]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3:248.

[2]马慧霞,浓德立.人际心理素质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6

G479

A

1671-1246(2010)19-0005-0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研究成果(03JZD0029)

猜你喜欢

人际心理素质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