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监测及评价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2010-08-15孙厉文冯俊常凤玲
孙厉文 冯俊 常凤玲
近年来,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经心导管封堵术成为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心脏彩超在术中监测及术前术后评价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5~67岁,平均26岁。房间隔缺损(ASD)21例,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缺口内径9~31 mm;室间隔缺损(VSD)18例,为膜部及肌部缺损,缺口内径7~11 mm,伴膜部瘤形成9例,右室侧筛孔型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内径5~8 mm,长度0~7 mm。
1.2 仪器和方法 飞利浦HD-11、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ividi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心脏探头频率2.5~5 MHZ。
1.2.1 术前评估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心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病例筛选。测量房室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评价心功能,观察各组瓣膜的形态结构及启闭情况,了解大血管关系及位置等,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排除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扫查,观察缺口位置、大小、形态、数量、血液分流方向及速度、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确定缺损类型。ASD需测量缺口残端距房顶部、十字交叉以及距上下腔静脉的距离,VSD需测量残端距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的距离。PDA需根据类型测量导管长度。
1.2.2 术中监测 动态观察导管及封堵器在房室腔及肺动脉内的形态、位置,配合X线指导封堵器的释放,观察释放后封堵器腰部是否完全充填缺口,以及其两端是否夹牢缺损残端,有无脱位,是否影响周围瓣膜启闭活动,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过隔血流。
1.2.3 术后评价 术后2~5 d、1个月、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心腔大小、肺动脉收缩压及心功能等情况。
2 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其中4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即刻无过隔血流;2例VSD封堵有微量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分流消失;1例ASD患者因缺口过大、形态不规则,术前彩超测量缺口直径偏小,术中更换至最大型号封堵器仍脱位,放弃封堵。术后6个月复查,51例置入封堵器患者均未见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增大的房室腔有所恢复,心功能及肺动脉压有所改善。1例VSD患者封堵后复查出现三尖瓣的中~大量反流。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治疗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和认可,而心脏彩超对术前的评估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根据超声检查的结果,可以对适合病例进行筛选,这决定着封堵术的成功与否。术前应准确测量缺口的大小,指导临床选用合适的封堵器。ASD残端距房顶、十字交叉、上下腔静脉的距离,以及VSD残端距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的距离,均应尽可能的准确测量,此径线原则上应>2 mm。本组病例里有1例ASD封堵失败原因分析:ASD缺口边缘的软硬度不一样,长而硬的边缘更有益于封堵器的释放固定,而该例患者距房顶部的残端是软而长的,且缺口较大、形态不规则,当按常规选用大于超声测量缺口内径3~4 mm的封堵器时进行封堵时,总是脱位,直至换至最大型号,也未能成功。所以术前超声检查应仔细观察缺口边缘的活动度,以判断其软硬情况,并且要多切面、多方位观察测量缺口大小,忽略软缘不计,选择最大径线测量记录,过大的房间隔缺损不适合进行封堵。对于VSD封堵病例的选择,有文献报道:应根据不同类型区别掌握适应证,左室侧缺口应在3~16 mm为宜,当右室侧为筛孔状时,其中一筛孔应≥2 mm,以保证导管能通过筛孔到达左室侧。对于儿童VSD患者缺损不宜过大,过大容易造成封堵器移位,形成残余漏。对于肌型VSD缺口的大小选择以3~12 mm为宜。对于有膜部瘤形成突向右室侧的VSD,应仔细观察三尖瓣隔叶的活动情况及三尖瓣有无大量反流,排除三尖瓣与膜部瘤粘连及脱垂。PDA封堵术前除测量导管内径外还应判断类型,测量长度,指导选用合适的封堵器,因其周围结构相对简单,封堵多较顺利。
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监测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可以动态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形态位置,还可以帮助确定何时释放封堵器,观察封堵器的释放效果、是否牢固、封堵处有无残余分流,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心腔有无穿孔、心室壁的运动有无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可以对先心病封堵术的治疗疗效给予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的术前评估筛选、术中监测、术后疗效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戴汝平,刘延玲,张戈军,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60例报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87-92.
[2]李军,张军,周晓东,等.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封堵适应证选择的研究.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2):85-88.
[3]蒋世良.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5(14):118.
[4]Zhang J,Li J,Zhang YS.Value of Amplatzer occlusion devic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guided by echocardiography.Chin J Ultrasound Med,2001,17(6):425-428.
[5]Zhang YS,Jia GL,He Z.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Chin Heart J,2000,12(5):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