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2010-08-15江苏张成之

职业技术 201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生命

江苏 张成之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江苏 张成之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目前社会、学校在道德教育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且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职业类大中专院校更迫切需要解决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努力把德育工作抓到实处,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职业;学校;人本;德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虽然,近年来职业学校在发展,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办学规模等等都在不断的创历史新高,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所谓的问题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到位,就能影响一片,影响到班级,影响到全校,因此在谈到当前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时,许多同志会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的差,在谈到职业类的学校的时候,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少,当然这是看到问题存在的一面,也有很多同志对我们的学生持肯定的态度,不可否认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们也有那么多政治品德、学习习惯、生活品德很优秀的学生,也有一大批积极上进好学的同学,更有大批大批在不断进步的同学。多年的学生工作的实践也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职业学校必须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的形势,必须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我所说的竞争包括招生竞争、就业竞争(签约率)、办学实力竞争,而且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就得从学生抓起,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我们的学生去实现,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很抓德育教育,以人为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当代教育的理念要创新

教育的理念要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不论怎么讲,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教育是要紧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要关注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这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共识。教育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强调学习的自觉和主动。

(一)学会生存

“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学会生存首先要关注生命的意义:教育只有关注生命,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诗意的境界,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多一些对生命的应然追求:在生命价值取向上,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应是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规律,重主体参与,融学校、社会、家庭、个人于一体,给个体一种适时表达自我的机会并加以恰当导引,让他在承担、体验角色样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及对生命力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生成积极的生命意识,从而把握生命的价值,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育内容上,应以生命的内涵及理念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生命的具体性、生命的基础性;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教育需要用心灵去工作,真正的教师应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从职业中得到快乐与发展;生命教育具有层次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二)学会关心

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和人道取向。从我们管理角度讲就是要管理一定要讲人性化,要从传统封闭式的管理逐步向开放化过渡,实行人文管理。具体讲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学生时“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野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会生存、关心的情况下,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责任。

2.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中装有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良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偏见或成见对待学生,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多想:“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教师通过换位思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使师生关系充满平等、民主、真情友爱、安全,而非焦虑、警惕。

(三)学会学习

“文盲”一词将再也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有人说当今时代不求进取的教师,他所从事的教育是“文盲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物中心提出的“现代文化人”的素质分析模型,认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倾向于革新与变化;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较强;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计划性强;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对新式教育感兴趣;比较尊重他人。这其中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倾向于革新与变化不会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当前德育的理念要创新

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长期以来我们还没有认真的去研究过德育的问题,往往把德育工作简单化,虽然嘴上没有这样说,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比较讲我们是有很大的空间的,而且认识也有偏差,往往把德育工作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其实他们区别非常明显:思想教育是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是一元化的,是指对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教育;而德育是多元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本规范,道德是基础。人良知的形成受认知、社会经济丰富程度、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利害关系程度、道德情境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德育内容已经从知识化到“人性”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那种以灌输、管压、知性德育为主的德育思维模式,坚持德育的理念创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求职择业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

(一)要确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合拍。学校抓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学生懂得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正确认识目前学生的思想问题

目前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我国的独生子女问题,有专家说是:“421”综合症。具体表现为:依赖性;反抗性;利己性;孤独性(排他性);任性(不理智、冲动、过激行为),但是德育教育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体上来说存在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知”性德育、德育理想化、工具化德育、成人化德育。所以会出现老师辛辛苦苦的教,效果甚微,并不是我们老师水平不高,也不是我们学生不听话,因为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我们没有去适应他。(比如:学生的德育,家长就没有重视,严重缺失。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相信,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怎么变坏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这个个性既包括内隐状态,也包括外显行为,在家长面前他这种内隐状态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家长就认为没有)

(三)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理念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他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他们的发展方向由原来的以升学转为就业为主,他们今后将直接面对社会和企业的选择,要直接面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要想成为高技能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占领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而且能没有人能替代,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渗透以能力为本的德育理念。

三、当前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创新

拥有高素质的人,是不分国界的,谁都喜欢,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学生的道德水平,我们的德育应该“注重交往德育、生活德育”,具体讲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业、贴近职业、贴近就业,还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生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使德育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构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多维立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一)德育的内容创新

从知识化到“人性”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一个人良知的形成是受认知、社会经济丰富程度、人际(人我)关系的亲密程度、利害关系程度、道德情境的影响。所以就交往德育来讲,努力做到从转化到生成;从传统的教育“知道”到“体到”;以及对话、理解、共享。

(二)德育的形式创新

主要途径是生活德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实现的,体现出针对性、鲜活性、愉快性。主要包括“举办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举行艺术节,加强社会实践与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组织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等”;其次,积极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再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具体奋斗目标,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比如聘请职场经验丰富的同志开讲座、老师辅导、就业创业优秀同志做报告现身说法等)。

(三)德育离不开心理辅导的特殊形式

加强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辅导讲座、进行心理援助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重点需要关注:寻找情绪异常背后的原因(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突发事件、创伤经历);关注与问题相关的系统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早年经历、有影响的人和事);应激事件的危机干预(面对客观、宣泄情绪、心理支持)。

[1]周湘莲.论现代德育发展的几大趋势.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2]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5]郑文山.人本管理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与争鸣,2005年7期.

[6]吴德.“和谐发展观”引发教育的嬗变.教育探索,2006年12期.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