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太和清音音乐的文化生态研究

2010-08-15程敏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清音太和阜阳

程敏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安徽太和清音音乐的文化生态研究

程敏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太和清音是一种生存和繁衍于皖西北阜阳、太和及河南的沈丘、上蔡等地的民间戏曲音乐形式,现与中国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绝迹的局面。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其自然、历史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安徽太和清音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清音音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太和清音;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①

安徽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据《清音筝谱》1序言记载,元末明初(约十四世纪下半叶)颍州汝河南(即今阜阳市泉河南岸)有一老僧曾入仕途,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由于不满朝政,后弃官归野,削发为僧,人称玄壇法师(其真实姓名已无据可考)。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出家后更是终日研习音乐,并创出一种音律(指旋律)作为曲歌,古佛清灯相伴,抚琴弹唱自娱,由于弹唱之音清雅悠扬,委婉缠绵,故名“清音”。鉴于音乐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在环境的依赖,论文首先论述了太和清音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文生态,指出太和清音的产生虽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与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传统文化厚重的积淀,也是太和清音产生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元素。

一、自然、历史与社会背景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扼守皖西北门户。地处黄淮平原腹地,隶属今安徽省阜阳市,介于东经115°25′~175°55′,北纬33°04′~33°35′之间。太和四周与亳州、涡阳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县市为邻,西北与河南之郸城接壤,不愧古时“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和境内辖14区、一镇、80个乡、872个行政村,面积1826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沟渠纵横。颍河(古称汝水)横穿境南,淝河(古称夏淝水)逶迤东北,茨河(古称细水)直贯南北。正如旧志所言:“川原平旷,土壤饶沃,为舟车四达之区,无岗陇盘结之势”。温暖湿润的气候,平畴百里的沃野,使太和成为人们生息繁衍的佳地,她以18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着数量高达156万的各族人民,其中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另有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金族(越南民族)等。各民族水乳交融,和睦相处。

太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属《豫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为迎合统治者“阴阳会和,为之太和”的愿望,遂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的吉祥之义。

太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先天的有利地理环境,使得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二元协调发展。“太和太和,太平祥和”、“太和太和,政通人和”,勤劳、淳朴、智慧的太和人民,承国运之天时、藉富庶之地利、凝万众之人和,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铸造辉煌。

太和境内宗教以释道两家为主,明清时方为昌盛。民国以后,佛教在太和逐渐衰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各地多以庙宇办学,僧尼日渐减少。目前,佛教,特别是一些佛教仪式,在太和民间尚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太和道教自明代以来,就以城中城隍庙为中心开展活动,曾一度十分繁盛,但解放后,道教在境内绝迹。此外,巫术在太和历史上也曾得到广泛的流传,其影响直至今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在此地的根深柢固。

总之,太和自古以来就拥有浓郁厚重的文化气质、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正是这些又促成她成为唱词文雅、抒情婉转、音韵低沉和谐的清音艺术,滋生和繁衍的热土。

二、太和文化生态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化生态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各文化物种“多样的统一”。其运行与发展亦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内部组成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文化生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她如影随形般地浸润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它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最深层的原因,同时也深深地滋润并制约着所有艺术形式的发展,太和清音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太和文化生态具有什么样的主要特征呢?这些特征又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呢?

(一)南北差异文化导致太和文化多元化

历史上太和与中原商丘接壤,毗邻黄河中下游,离黄河故道和中原地区较近,这使其在先进的北方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过程中,更有利于接近中原文化,也更容易受到中原文化这一强势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历史上的太和也的确接受了不少中原文化,从现存的一些礼仪礼节即可看出这种文化影响的遗存。而且春秋战国之际,齐、宋、吴等国均曾染指古代太和,并一度得势,但纵观太和历史,却会发现其在更大程度上为南方楚文化所笼罩。

古代楚文化随着楚国领土的不断扩张,也随之发扬光大。特别是战国后期,楚国首都由湖北迁至陈(今河南淮阳),再迁至钜阳,最后迁至寿春,即使陈和寿春也是在太和所隶属的阜阳周围,所以完全可以说,战国后期太和是处于楚文化的辐射之下的。基于此,太和受楚文化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太和有崇信巫术迷信之风,也恰恰可以与楚人楚地“信鬼好巫”的风俗相互佐证。此外太和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楚简、楚钱币等楚地文物,也可在某个方面证明太和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这样,太和地区文化就在这样两种风格迥异的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中原文化不断渗透的多元文化态势。

总之,太和地区文化立足于本地具体的社会现实,在对其他文化的兼收并蓄中,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在这样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下,不断吸收、孕育和发展着多种艺术形式,直至今日,太和尚保持着“艺术之乡”的美誉。

(二)释道并存演绎清心无为、修身养性的人文意识

释道二家是古代中国除儒家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两个思想派别,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释道二家在太和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怎样的历史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很快在太和地区广泛流传,直至明清始为昌盛。据有关记载说,明清时,太和境内寺庙林立,僧众繁多。另据玉禅寺庙碑记载,明洪武年间,仅该寺就有庙宇500余间,僧众500人(见《太和县志》),可见此时的佛教如日中天。这也为由僧人创始、以寺庙为主要演唱场所(最初阶段)的太和清音的繁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佛教信仰的繁荣也为太和清音剧情音韵的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以吉利喜庆的文戏唱段为主、以具有宗教色彩的低沉音韵为特色。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风貌的改变,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过程,宗教色彩已是大为减退,光泽已经模糊,低沉的音韵,正在向着抒情的昂扬情调转化。在转化过的唱腔里,找不到宗教色彩的痕迹,听不出低沉的情调,然而人们依然承认它是正统清音唱腔。可见,在太和清音的发展历程中,佛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道教在其间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中国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作为思想派别,又有其共同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家的基本信仰是“道”。而此“道”正是由老庄思想而来。而当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为道教所崇仰的老子、庄子,恰恰生育在与太和尺咫相接的涡阳和蒙城。《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庄子强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追求精神自我的解放和生命自我的超越。特定的土壤,产生特定的思想,特定的思想又回哺和滋润那片生育它的土地,同样也影响着各种艺术形式。

这样,佛道两家重内心修养、忘我境界的特质,经过悠悠历史的洗炼,在太和这片土地上,连袂演绎为以清心无为、修身养性为特征的人文意识。在此种人文意识的熏陶下,太和清音也以它美妙的腔调、忘我的演唱境界,成为太和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太和清音艺术正是如此,只有全面掌握并系统分析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特征,才能揭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而这对太和清音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将起到有益的推进作用。

[1]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阜阳地区文化志编篡委员会.阜阳地区文化志[M].阜阳:阜阳市印刷总厂印,1997.

[3]李良玉等.阜阳历史文化概观[M].合肥:黄山书社,1998.

[4]太和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太和县地名录[M].西安:西安87285部队军航印刷,1987.

[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云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音乐文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Abstract:Taihe Qingyin is amusical form of folk opera which exists and propagates in Fuyang and Taihe of northeast Anhui, Shenqiu and Shangcai of Henan province,which is becoming extinct like other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From visual angle of cultural ecology,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s Taihe Qingyin’s natural,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analyzes its in herit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viewpoint for its study.

Keywords:Taihe Qingyin;cultural ecology;inherit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arch of AnhuiTaihe Qingy in Music

CHENGM in
(Institute of Music,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41,China)

J617.5

A

1004-7077(2010)04-0096-03

2010-06-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太和清音调查与研究”(2008 sk388)。

程敏(1977-),女,安徽颍上人,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胡小林]

猜你喜欢

清音太和阜阳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浅析“清音”的发展历程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