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10-08-15武传宝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黑龙江 武传宝
当前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多样化,高技能化,而高职高专培养的层次有限,因此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而建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人才需求呈现快速转换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就是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层次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建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上除了需要一些从事理论研究型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从事现场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传统的中专或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又达不到这样的规格要求,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与之适应。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根据市场需求、学校的性质与类型和条件等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对于自然的依赖减少,而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依赖大大增加。然而一般来说,能够进行知识创新和从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毕竟是少数研究型大学和少数专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大量的毕业生都去了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的毕竟是少数人。因此必须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服务对象和培养层次有限,把高职高专的培养内涵延伸到本科层次,提高职业和技能的转化能力,补其不足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应用型大学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建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能力为主线选择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探索“3+1”模式,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尽量与实际应用接轨;场地时间弹性处理,可延伸到产学研合作单位。
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初探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除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外的实践性环节不少于20%。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
1.以“市场”为导向设计课程基本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及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应用,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市场及经济发展步伐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为了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传统的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方式,即前二年按照学科大类培养,以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院系专业内选择、学科大类内选择、全校范围内选择等不同方式,实行分流培养。
2.以“能力”为主线定位课程发展目标
“能力本位”是对应并区别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应用型院校来说,这里的“能力”更主要地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这种应用能力、开发能力通常又是与某个具体的行业联系在一起的。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的这些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理论课程,也包括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课程最终都着意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发展目标要始终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与课程体系应当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同一专业,不同的学校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同一专业,同一学校,不同届别,也应当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特别是要有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灵活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专业与市场的不脱节,保证专业是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三、结束语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其反映的是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挖掘新的专业,灵活整合课程体系,使得应用型院校始终适应市场的变化。
[1]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78-80.
[2]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7.
[3]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2.
[4]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