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园区构建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0-08-15胡海建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连带大学城园区

胡海建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大学园区构建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胡海建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各地建立了60多所大学城或大学园地,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都建立了大学城或大学园地。大学城或大学园地的构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相关地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建校与学校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园区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Kerr)认为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越来越突显。“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克拉克·克尔所认为的大学是社会主要服务者、社会变革主要工具刚好阐述了大学的功用。根据克拉克·克尔大学功用的思想,结合大学园区的实际,笔者认为国内兴建的大学园区能有效地加快区域生产力的变革与提高,并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一、国内大学园区兴起与发展

我国大学园区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文教区”的建立。它从北京开始。主要是将原来的部分高校合并或撤销,重新发展综合性大学,并新设了一大批单科性质的专门学院,如北京航空学院、钢铁学院,等等[1]。“文教区”建设是将20多所不同性质的新建高校全集中在北京西北城郊(即现在的海淀区)。

“文教区”是我国高校的第一次特殊集结,也可以说是建国后我国大学园区发展的雏形。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约翰·德·贝尔纳教授看到这一集结区域后说:“几乎可说是一个大学都市”。[2]以后国内有十多个大城市相继效仿建立了“文教区”或曾经准备建立“文教区”。

我国大学园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七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异地办学、建设大学异地分校区和大学科技园,这是形成阶段。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我国大学园区建设的高潮。它以“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为主要精神,以合并、划转为实质内容,将有关高等院校实行“聚合”[3]。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对原有独立的大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异地办学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快速发展,从而使大学高密度集中,产生一个个大学群,这就是大学园区,全国各地共建立了60多个大学园区。这种以“集群”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就进入人们的视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大学城、大学园区概念辨析

大学城的概念。经综合研究笔者认为大学城是指围绕在一所或几所大学周围逐步建立起来的特色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交通等方面的便利。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等大学城。大学城具有特色性、演进性、育人性的功能。

大学园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也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概念,往往与“大学城”、“高教园区”、“大学区”等概念混淆甚至交错使用。笔者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大学园区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以改变大学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多个大学校区为要素,在一个城市规划的区域内建立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新型特色城市园区。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上,具备开展产学研的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它以办学为杠杆,推动高等教育、科研、产业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它具有大学扎堆、产学研结合和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等特征。如伦敦大学园区、日本筑波大学园区、珠海大学园区等。

大学园区对高等教育的内部改革和布局调整,对增强高校的科研、教学、产业实力,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园区构建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两种形式,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就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而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等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对此,经济学家贝克尔、舒尔茨、马歇尔、马克思等都作过专门论述,这对我们研究国内大学园区构建大有裨益。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四种途径是用于教育的支出(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用于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马歇尔认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构成的。”[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得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还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

关于人力资本的价值,经济学家也作过充分论述。贝尔克认为教育培训可以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关于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7]“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10万人的劳动那样多。”

所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尽最大力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它作为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自197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总数为1 942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专本科在校生合计达到718.9万人,加上在校研究生23.4万人,1999年研究生和专本科在校生总数达到742.3万人,比1998年增加15.44%,比1995年增长32%,与1990年相比,接近翻一番。

如果按每10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计算,我国在1985—1995年间这一指标的增长幅度达到40.5%,但总体数量只达到每10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61人。这一数字不仅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其一半还不到。[8]

根据《经济日报》2003年的统计数据,如果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85年只有2.9%,14年后的1999年达到10%左右。近几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增长,总平均达到16.2%。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显然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太少,比例偏低,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同年9月,全国高校共计招生156万,比1998年增幅47.7%。到了2009年,中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更是达到了2 000万人以上。然而扩招后,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超密集使用。中国当代大学城就是在这种高校扩招政策下“逼”出来的,然而这种大学城却存在近期和远期的巨大经济功能。

一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存在巨大经济功能。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比1998年多招48万人,1999—2001年3年就扩招152万人。如果按照经济学家贝克尔研究的成果:1949年美国白人男大学毕业生与中学毕业生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别百分比和绝对量从23~24岁的-16%和-372美元,经过30年发展后到45~54岁时,其百分比和绝对量则分别为100%和4 759美元。我们计算3年扩招152万人直接带来的经济量为723 368万美元,如果按一个大学毕业生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则是无法估量的。

二是从“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分析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可以得出高等教育需求增加1亿元,国民经济规模将扩大2.26亿元。以1997年为例,高等教育部门产出乘数为2.26,即高等教育需求增加1亿元,国民经济规模将扩大2.26亿元,低于各个部门产出乘数的平均水平(2.67)[9]。

但是产出乘数、影响力系数对经济增长的描述还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确定特定产业部门对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产出乘数的大小不是唯一标准,对经济增长的判断标准不是永恒的。从社会对各类产业的需求来看,如果把各类产业放到一个较长的社会阶段,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和可持续的,教育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的根本作用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显。

(二)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相关地域经济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认为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原因[10]。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曾估算高等教育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他除了估算物质资本、劳动、收益递增和许多其它因素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外,其余就归功于知识进步,即归功于教育(高等教育)。

但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知识必须被运用于发展社会经济才能有社会经济功能,科研成果必须转化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紧密联系,才能发展高等学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实现这种转化与促进必须依靠知识的创新。创新经济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就是大学与工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产学研来实现。“大学乃是用来解决摆在工业发达社会面前的几乎每一个问题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主要源泉”[11]。大学的这一功能在战后的日本和美国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产生了经济奇迹。美、日两国的创新说明,21世纪,谁要发展与繁荣经济,谁要增强综合国力,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单靠传统型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必须创新,因为科技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上世纪,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只有5%~10%,今天已经上升到60%~80%。

因此,中国政府大办大学园区,为科技创新积蓄力量,提供平台,日益突显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此广东省委在珠海、深圳、东莞已经建立大学城的基础上,再花300亿打造一流的广州大学城。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主要城市拥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139所研究型大学,拥有12个大学园区,因此,该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20%,年进口总额占全国的30%。这里集中了近半数的的全国经济发达县,积聚了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数千家巨人企业。这样的经济基础对高新技术、信息咨询投融资管理及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诚然,中国政府通过大办大学园区,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中关村创造了中国经济的神话,它的技术出口占北京市的50%以上,对北京市的经济贡献率接近50%,并以此为起点推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高投入、高收入的开发区,如上海开发区、苏州开发区、青岛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等,在知识产业和技术性收入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大学园区的建设充分说明: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增长又有巨大促进作用。

(三)通过建校与学校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园区还有一个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就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促进环“大学园区经济圈”的形成,即围绕在大园区周围的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些与大学园区这种高密度的大学集结的“硅地”发生各种相互促进作用,共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对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并颇有建树。特别是提出了连带需求、复合需求与连带供给、复合供给的经济思想。马歇尔认为建筑房屋是直接需求,而由直接需求引起对建筑劳动、砖、石料、木材等各种不同需求就称连带需求关于连带供给,马歇尔举例说,牛肉与牛皮、小麦与燕麦等属于连带生产的叫做连带供给。同时考虑到连带需求、复合需求与连带供给、复合供给的存在引发的边际成本、价格、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依据马歇尔连带需求、复合需求与连带供给、复合供给的经济思想来考察大学园区建成后的需求关系。大学园区自身的建设是直接需求,但是由此又带来一系列连带需求。

一是大学园区内消费的需求。由于大学园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园区内消费的需求。如大学园区实行后勤社会化的服务模式,就必然拉动交通、房地产、旅游、餐饮、图书出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是大学园区的直接需求;同时也必然引起交通、房地产、旅游、餐饮、图书出版等各种不同的连带需求。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建设带来10亿元以上连带需求就充分说明大学园区的直接需求引起连带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大学园区的直接需求引起连带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表现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力也会影响需求:高品位的消费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必然引领社会消费需求。这种文化力影响下的需求通过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大学园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学园区的直接需求引起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中技术产业等各种不同的连带需求,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大学园区的兴起就有力地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诸如电子业、医药业、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产业及一些中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引进斯坦福、清华、北大、南开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落户深圳大学园区,共同推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大学园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对内的经济作用是大学园区内部的连带需求,形成环“大学园区经济圈”;其对外的经济作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连带需求,从而推动科技工业园的发展,形成园区经济。此外大学园区的建设能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城市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对外开放,从另一侧面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大学城或大学园区的构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是通过人力资源投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相关地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建校与学校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学城或大学园区的构建及其服务功能,已经使其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突显这一特殊功能。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1.

[2]方玄初,王纯亨,黄金章.谈城市建设中的“文教区”[N].人民日报,1957-01-11.

[3]沈红.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10.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157.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 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46.

[7]马千里.国际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J].江苏高教,2001:2.

[8]丁小浩.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9]刘易斯·布兰斯科姆.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

[10]李秋霞.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5:5.

[11]张真柱.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G646; F061.5

A

1009-8445(2010)01-0005-04

2009-11-20

胡海建(1964-),男,湖南宁乡人,肇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后。

(责任编辑:杜云南)

猜你喜欢

连带大学城园区
连带债务人实现追偿权的现实困境分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论债权人向部分连带共同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行为的涉他效力①
神秘错综的连带感觉
爱屋及乌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