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研究
2010-08-15曾毅
曾 毅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研究
曾 毅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语文教育批评与教育思潮密切相关。在20世纪语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潮往往会对语文教育批评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对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批评对象及批评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结合不同时期教育思潮来审视语文教育批评,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
20世纪;教育思潮;语文教育批评
语文教育批评与教育思潮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语文教育批评作为对语文教育问题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和批判等为存在形态的一种教育现象,它往往渗透着批评者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自1904年诞生以来,社会上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论争与批评未曾消失过,其先后有国学之争、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汉语语法教学之争、文道之争、语文标准化考试之争等等。审视20世纪不同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批评者对于语文教育问题的批评诸多时候是受到他所处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思潮制约和影响的,鲜明地反映着特定时期教育思潮的价值观念与要求。
为了更好地认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分析几种对语文教育批评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教育思潮,它们包括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战时教育思潮、“左”倾教育思潮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是清末民初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实用理性”为思想核心,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实用理性并不只是伦理实践,它也同思辨的思维模式形式对照,……也将有用性悬为真理的标准,认定真理在于其功用、效果。”[1]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质就是强调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反对传统经院式的、形式主义的教育,注重教育的实效,注重儿童的兴趣和个性等方面的培养。这股教育思潮对清末民初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被视为革除教育时弊的一剂良药而加以大力宣扬。庄俞批评清末民初学校教育存在虚伪、剿袭、矜夸、敷衍等种种弊病,指出:“欲救今日教育之弊,非励行实用主义不可。”舒新城谈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时,指出这种教育思潮“于民国二三年之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2]。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人们对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展开批评。具体而言,对于语文教科书的批评,人们或者是批评语文教科书存在编制粗糙、缺乏科学性的弊病,如缪文功指出清末国文教科书的编制有四种缺陷:“以文字之长短配合年级,其道不适也;以作者年代先后配合年级,其道不适也;以文体配置,其道不适也;以文品为次,如清雅雄直之类,其道亦不适也。”或是批评语文教科书内容不正确、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病。例如,指出1906年清政府学部编纂的我国第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人们批评其缺点是:“教材多不合儿童心理;词句多不合理;间有局于一隅之处不合普及之义;图画恶劣,图与文词间有不符之处;数字与算术不相联络;时令气节不相应”,等等弊端。此外,语文教科书还存在与学制实际不相符的弊病。例如,庄俞谈及清末以来新学兴盛,教科书无法满足学校教育需要的情形时,指出:“无如学校骤盛,教材殊感缺乏,遂有蒙学课本诸书之试编;但不按学制,不详教法,于具体工具犹多遗憾。”
在识字教学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汉字繁难艰深,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差等弊病。如刘师培认为汉字有“字形递变而旧意不可考、假借多而本意失、数字一义、点画繁多”的弊病。蔡元培在1907年巴黎的《新世纪》创刊中,从中西语言比较角度,极力主张废弃文言汉字而改用“万国新语”。沈颐则批评汉字教学方法不当,认为儿童识字教学存在“未成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成辨训,未成造句,而即强之为文”的弊病,导致学生书写出现“别字满纸”的现象。
在作文教学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作文教学不切合实用,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弊病。例如,蒋维乔指出清末作文教学的通病是“教者命题好为高远,不问学生之能解与否;学者作文不审题目之本意,习为滥调;爱国救国合群自立等名词摇笔即来,几于无一题不用,无一篇不同。”张显光则批评民国初年作文教学“徒有实用之名,没有实用之效”,指出作文教学有“命题不投儿童之兴味、重命题不重自拟、批正之不当、忽视儿童之本意”等方面的弊病。
从上述语文教育批评中,无论是语文教科书批评,还是识字教学批评,或者是作文教学批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注重把是否“实用”、“有用”作为衡量与评价语文教育问题的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符合“实用”的价值要求。因此,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育批评遵循“实用理性”主导思想,意味着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语文教育空疏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为科举、为功名的教育价值观遭到批判;现代语文教育崇尚实用、实际的教学内容,注重适应儿童兴趣、认知的教学方法,以及为生活、为人生的教育价值观日益受到重视。
二、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
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思潮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注重思辨为主以及教师专制主义的否定,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解放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强调教育要注重科学实验,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教育问题。正如教育家王凤喈所说的:“新的教育必须以科学为指导,理论要有科学的依据和证明,实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结果要有科学的统计。”[3]
在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影响下,人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读经等方面存在的弊病展开批评。具体而言,在语文课程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语文课程名目不明确、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等弊病。如阮真在《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究》一书自序中指出:“各校于国文学程之增设,或则自为主张,标新立异;或则辗转模仿,互相抄袭”,于是“国文一科之学程,乃糅然而杂出。”黄绳则批评语文课程目标制订者没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导致语文课程目标预设过高,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在语文教材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语文教科书内容深奥、遴选不精、编制不科学、流于形式主义等弊病。例如,语文教科书实行国语和国文分科教学后,浦江清认为“五四”以后各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尽管很多,但它们犯有共同的毛病,“就是选文太深而且太杂”,并且,许多语文教科书存在“上下程度不衔接,文字不符合学生的智力,不适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编制不完善”等弊病。而对于国语教材在追求迎合儿童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余家菊则毫不客气地指出“许多教科书,挂起教科书革新先锋的招牌,其内容底糟糕,并不会减少了丝毫,其最大的坏处可说是‘貌似而神非’,换句话说,就是形式倒不差,而精神就不可问了”。
在语文教学方法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语文教学方法陈旧僵化、脱离学生实际、流于形式主义等弊病。例如,对于语文教师过于依赖传统讲授法开展教学的现象,程今吾批评教师把讲授法看作“金科玉律”一般,教学过程“也不管他时期颠倒、程度深浅、分量多少、学生是否需要”,“一项项千篇一律的做下去”。另一方面,尽管新文化运动期间国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缺乏“本土化”的改造,这些新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流于形式主义。例如,舒新城主持道尔顿制的教学实验就是以失败为告终,道尔顿制在“鼓吹风行一时”之后不到两年,就“很少有人注意了”。
在读经问题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语文读经存在文字古奥,内容精深,不适合儿童学习等弊病,并且认为语文读经对提高国民道德、增进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是无能为力的。例如,缪镇潘认为“经书文字艰深,含义玄奥,侧重孝的方面,目标抽象,不合教学法,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些批评与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文化以及文言文的时代要求密不可分。
可见,在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影响下,语文教育批评是建立在对语文教育问题科学分析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科学与民主教育价值观念的烙印。例如,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批评,人们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基础上,发现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陈旧僵化,脱离学生实际,流于形式主义等弊病,由此,借助于批评,要求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学会平等对待儿童等,这实质上反映出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在语文教学方式上的本质要求。总之,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与民主教育思潮极大地影响并促进了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
三、抗战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
“九·一八”事变发生,揭开了中国国难教育的序幕。围绕国难教育问题,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界展开了大讨论,这些讨论成为抗战教育思潮的直接源头。抗战教育思潮实质在于要求教育反奴化反侵略,提倡爱国教育,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它与抗战结伴而行,抗战初期形成高潮,至抗战胜利而终结,深刻地影响着此期的语文教育批评。
在抗战教育思潮影响下,人们针对语文教材、作文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展开批评。具体而言,在语文教材批评方面,人们重点批评语文教材存在偏深偏难、脱离政治、功效低下等弊病。例如,对于《抗战时期初小国语课本》这套教材,刘松涛批评其“教材内容与现实斗争脱节,课本的取材,既不能反映当时火热抗日斗争,与农村儿童实际生活也有不少隔阂”。而对于抗战期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阮真认为“现在依据部定标准编辑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至少有十之五六是没有功效的,还有十之三四,在想象上似有功效,而实际上未必有功效”。
在作文教学批评方面,人们主要批评作文教学存在教学观念陈旧、内容空泛、形式主义严重等弊病。例如,叶圣陶尖锐地批评作文教学顽固的八股观念,“现在科举是废除了,学校教育却承受了科举精神,……他们不希望投考学生说一些自己的话,从而考察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只要投考学生‘应制’地说一套‘题中应有之义’,摹唇仿舌像个样儿。”和克强则从初中毕业生作文考试卷面调查中,发现学生作文“不仅是思想含糊,语法文法悖于习惯,并且多数是不能集字成句,甚至于日常所见所闻的文字,也未必能写出来”。
从上述语文教育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抗战教育思潮影响下,人们较为突出的就是批评语文教育脱离政治斗争、脱离现实生活。这些与抗战教育思潮反奴化反侵略时代使命,但自身又“复古气息过浓,字里行间充满传统道德、‘六艺’之类”[4]密切相关。例如,对于国统区语文教材的批评,它体现了抗战教育思潮在语文教材内容选择上的一种价值要求,即语文教材内容必须服务于抗战救亡的政治斗争需要,选文要求“含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之意义”,注重宣扬“三民主义”思想,以发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等。
四、“左”倾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
“左”倾教育思潮是一种片面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思想的教育思潮,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期间基本上达到系统化、制度化,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左”倾教育思潮明显地影响着语文教育批评,甚至使语文教育批评异化为各种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左”倾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主要批评语文教学方法、文学教学和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批评方面,人们批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封闭性、脱离生产实际等弊病。例如,在“教育大革命”期间,人们批评语文教学不但是“不自觉地因袭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办法教育”,而且“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和忽视政治的旧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文学教育批评方面,人们批评文学教学存在内容厚古薄今,脱离政治,教学公式化等弊病。例如,在1958年3月《文汇报》组织的“中学语文教材怎样大革新”讨论中,许多教师认为文学教学“不能与教育方针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忽视了文学教学必须与当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的倾向,还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文革”期间,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宣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黑货”,一概被否定,被打倒。
在作文教学批评方面,人们批评作文教学存在脱离政治,缺乏革命思想高度,片面追求写作技巧等弊病。例如,在1965年语文界针对学生作文《茉莉花》的论争中,许多文章批评作文教学存在片面追求写作技巧,缺乏革命思想高度等弊病,认为“作文教学中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就必然突出资产阶级政治”,并且要求“教师应该通过作文教学,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培养他们无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并引导学生去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不健康的思想情感”。
分析“左”倾教育思潮影响下的语文教育批评,我们不难发现,从教学方法、文学教学到作文教学批评,都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明显的非理性特点。究其根源,这与“左”倾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思想等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左”倾教育思潮恶性发展,致使语文教育批评迷失了自我,一味地追随政治的风向而对语文教育肆意批判,丧失了批评应有的建设功能,对语文教育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五、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
进入新时期以来,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解放。教育界也展开了关于教育本质、教育方针和教育功能等问题的大讨论,在这过程中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悄然形成。这种教育思潮“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5]。科学人文主义思潮是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当代融合,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
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人们主要集中对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文学教育、作文教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等方面存在的弊病进行批评。具体而言,在语文教材批评方面,人们批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老套,编制驳杂无序,缺乏时代感和科学性等弊病。例如,针对语文教材长期保留“基本篇目”的作法,有人认为它“制约着教材改革,不利于真正形成‘一纲多本’的局面”。并且,这些“基本篇目”多数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学生并不真正喜欢,“事实表明:中学生在严肃作品的长廊中流连徘徊日久,已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疲惫感,甚至产生偏激的逆反心态”。
在语文教学方法批评方面,人们批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技术主义倾向和程式化等弊病,认为语文教学方法的程式化是一种伪科学主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性,是教学急功近利的表现。例如,程红兵认为,“语文教育界很多人热衷于追求教育科学化,热衷于寻找语文教学的‘序’,以为找到了序,语文教学就走向了科学。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以一种‘序’来贯穿语文教学整个过程,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并且,“这显然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在文学教育批评方面,人们尖锐地批评文学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文精神,教学过程非常僵化机械等弊病。例如,杨东平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在语文标准化考试批评方面,人们批评语文标准化考试存在违背语文教育的规律,流于文字游戏,使语文教学急功近利,严重危害师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弊病。例如,于漪认为标准化考试违背语文教育的规律,它只会将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致使学生“读了许多年书,说话也不好,文章写不通”,“这可能是现行语文教学的悲剧所在。”
分析此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语文教育批评摆脱了“左”倾教育思潮的影响,非常注重从科学人文主义视角去审视和反思语文教育问题,处处表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例如,对于文学教育的批评,实质上反映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文学教育方面的价值要求,即强调文学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培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人文精神等等。整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的语文教育批评热烈而活跃,丰富且深刻,无论是批评的广度,还是批评的力度,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无法比拟的。它们成为推动21世纪初语文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总之,语文教育批评与教育思潮息息相关。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是随着不同时期教育思潮的变革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尽管不同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的对象有所相同,但是,同一对象批评的关注点或侧重点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与特定时期的教育思潮影响密不可分。因此,通过分析教育思潮与语文教育批评的关系,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发展的历史,这对于我们科学把握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也具有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325.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9:148.
[3]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17.
[4]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77.
[5]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23.
A Study on Criticis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Trend
ZENG Y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e criticis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trend.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advancing proces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educational ideology has exercise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ritique practice,as well as the direction,targets and effects of the critique.Therefore,study on criticis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deational trend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criticism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20th century;education ideational trends;criticis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G633.3
A
1009-8445(2010)01-0075-05
2009-11-20; 修改日期:2009-12-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教育学课题(07SJQ008)
曾 毅(1972-),男,广西宾阳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杜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