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设
2010-08-15河南于礼杰马军周
河南 于礼杰 马军周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设
河南 于礼杰 马军周
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融思想性、政策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系统工作,已经逐渐取代原来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成为目前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新的工作重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辅导支持体系;胜任特征模型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将增大,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和不足,亟待解决和提高。
一、目前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内容过于肤浅,大多只是讲讲就业形式和求职技巧等内容。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传统方式占据了主要地位,信息化程度不深,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有院校特色的用人单位数据库、毕业生人才信息库,各类信息的运转仍在传统媒介上运作,就业信息的发布是一张纸、一块板或是广播,就业网站或者没有,即使有信息也比较匮乏,缺乏个性。数据处理效率低,信息搜集面狭窄,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就业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甚至有些高校主管就业的部门,或者存在于学生管理处,或者与教学、招生等机构合署办公,名称不一,就业机构均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交叉设置,反映了就业工作尚没有成长为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摆脱“附属”角色。
4.在时间安排上:大多数院校择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而忽视了对新生的教育及培训。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配备不齐,在很多时候只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多只是举办一两次讲座,应付了事;二是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特别是着重了毕业前夕的外形包装,显出了工作的浮华,毕业前夕的讲座,就象一道颇有周期性规律的“季节性快餐”,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分配前要求大学生响应国家需求,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等“战前动员”的痕迹。
二、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3.规划强有力的职业辅导支持体系。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促进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成熟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职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消极的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职业辅导的内容不仅涉及对求职者进行面对面的职业相关内容的交谈,还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比如提供配套的就业心理辅导教材、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
4.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薄弱。因此,需要我们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成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5.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6.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应该与人力资源素质评估相结合,应该依据其胜任特征进行职业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素质是由知识、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对各类职业者而言,有两类胜任特征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特征指有关个人主动性的优异特质,如成就动机、主动性、概括性思维;另一类特征指工作组织的特征,如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或群体领导。我们的大学生就业理论模型的核心就是胜任特征模型。在这个核心中,知识、技能和个性构成了胜任特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外在的环境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明确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胜任特征。
[1]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编.2004年2月第二版,第57-59页.
[2]河南省教育网招生就业信息栏,中国教育网招生就业指导栏.
[3]时勘,何向荣主编.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评价的研究.心理学报,2002年第34卷第3期,193-199页.
(作者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