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0-08-15黑龙江张勇
黑龙江 张勇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黑龙江 张勇
本文通过对班主任应具备的性格、品德的分析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阐述了班主任个人对学生心理和品德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年轻班主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研究。
班主任;心理健康;影响;情绪;追求
一、师生互动过程中班主任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班主任在认知学生的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反省自己的一些看法是否正确,班主任应能不断主动调整自己对学生的行为,使师生互动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过程。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有一次又缺了半节课,班主任不问青红皂白便是一顿批评,因为班主任认为这个学生平时就不太遵守纪律。下课后学生去找班主任想解释原因,但班主任没有给他机会,这位学生认为班主任对自己不公,一气之下第二天没有来上班主任的课,这回更证实了班主任的说法是正确的。于是家长被找来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一步步地被激化。其实,这个学生这次缺课确实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如果班主任一开始不是去用固定的眼光看人,认真听取一下学生的解释,或者事后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谈谈,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二、班主任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班主任要想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优良意志品质,这些意志品质包括: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例如,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常常会因为学生累犯纪律而苦恼,这时特别需要班主任的耐心和自制力。如果班主任不能把握自己,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也能换来学生暂时的安定,但是这样的安定后面却可能孕育着更大的心理不安定。
班主任上述意志品质不仅为提高自己和顺利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需,也为学生作出了榜样,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具有培养坚强意志性格的自我要求,因此他们常常喜欢评价班主任的意志品质,试图从班主任那里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
三、班主任的情感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重大的意义。班主任爱的情感既是教育者高尚品质的表现,同时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品质。班主任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每个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学生经过长期的心理体验,就会对班主任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性,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定势。或是尊重和信赖的心理定势;或是恐惧和防御的心理定势;或是轻视和对立的心理定势。某种心理定势一经形成,学生就会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状态来对待班主任的教育和影响,决定着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教育内容和要求,出自不同教育者之口,学生会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要么“亲其师,信其道”,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要么视为耳边风,持保留态度,淡然处之;要么离心离德,阳奉阴违,抗拒顶牛。心理定势效应不仅会在学生中形成,而且会在学生家长中、社会舆论中形成。如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时,不少家长总是要打听新任课班主任是谁,班主任是谁,有的家长千方百计要使自己的孩子去某某老师的班,这就是心理定势效应。
班主任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1.要有爱心。爱心是指爱教育事业,爱所教学科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同时要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凶恶、严肃、冷漠、可畏而不可亲,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更不敢向其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衷肠,自然难以达到心理指导与教育的目的。
2.要有耐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诸如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恩将仇报、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这些问题容易使人气愤、烦躁。遇到这些情况时,特别需要教师有博大的胸杯、极大的耐心,沉着冷静,以约束、控制自己的情绪,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3.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因人施教的前提。教师除了学好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外,还必须有察言观色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人,才能全面去育人。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窘迫等表象去观察、思考,分析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心理症结,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与思想脉搏,从而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发展倾向。
如图2中所示,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温度将会对电池组的剩余容量产生影响。从数据中,初步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电池组剩余容量增加。所以在预测锂离子电池SOC中,温度因素不可忽略。
4.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想培养高心理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从容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在出现过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失去平衡时,能自我排解,尽快地恢复平衡,以预防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产生。
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班主任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l:权威心理
人类的历史证明:在人类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权力是最不可靠的。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让别人理解和尊重的要求。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更需要某些人,尤其是班主任来对他们的行为、想法加以引导。但是,班主任的权威心理却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某些想法和做法的尊重和引导,使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加重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误区2:惩戒心理
有的班主任认为,学生违反班规校纪,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往往是故意捣乱,如果不严加惩戒,让其产生畏惧心理,班级就会很难管理。也有班主任为了镇住学生,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讽刺、挖苦,视一犯再犯的学生为“不可救药”,从而惩戒有加。惩罚只能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3:偏袒心理
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班主任能够公正合理、平等待人。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都有对班主任特别信赖的心理趋向。班主任的偏袒、不公正,会严重挫伤一部分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产生离心效应。
误区4:急躁心理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动辄大发脾气、训斥、挖苦,这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班主任,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很多,因而难免产生急躁心理。班主任希望学生进步的动机虽好,但因此采取一些急于求成、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做法却是不妥当的,效果也是消极的。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