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2010-08-15广东奇林陈志

职业技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院校职业

广东 彭 奇林 陈志 培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广东 彭 奇林 陈志 培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广东职业教育提出了在“十一五”发展阶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基于此,职业院校既要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又要更好地适应企业“订单”的要求,运用何种培养模式才能更贴近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达到与企业的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成为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实践探讨,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我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教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借承接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职业院校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之际,将广东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工作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讨如何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同广东实际相结合,使其本土化,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形成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有职业教育尤其是学校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广东省现有100多所职业院校进行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国家试点学校16所,广东省试点学校28所。广东省实行工学结合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年前,自1997年起,省内就有个别职业院校率先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至2008年,全省有100多所职业院校招收超过60000名学生参加半工半读模式的学习,每年用于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达2亿元以上。本文就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分述如下: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概述

(一)广东省部分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简述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产教一体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2005年开始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电工电子等加工制造类“准企业化”的实训车间,并与多家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管理和经营车间,实施产教一体化办学、半工半读式育人。学校采取把课堂办到车间的方式,在学生进行阶段性基本技能训练达标后,承揽加工订单,以家庭贫困学生为重点,科学安排组织具备岗位生产能力的学生按专业对口分组,实施工学交替,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现在,产教一体化模式已成为学校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的重要方式,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2.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前校后厂型模式”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同市内有关企业联合建立半工半读车间,学校提供场地,负责思想教育及现场安全管理,企业负责学生的生产管理,提供设备、材料及技术。采取班级轮流制,不仅保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扩大了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范围。这种模式能使职业院校做到五个结合,即学校、企业结合;教师、师傅结合;作品、产品结合;实习、经营结合;教学、生产结合,既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收入。

3.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订单模式”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罗定)雅达电子有限公司成立“雅达班”,年招生200人。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由企业人事主管和学校教学主任参加的人才培养研讨会,企业向学校递交次年用人计划,作为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业务能力、思想素质提出要求,校企双方就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技能培训等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负责组织招生、教学与管理,努力做到为企业“量身订做”。

4.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模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将中山电子有限公司引入校内,建立了生产基地。按照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共同组织学生以半工半读方式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学校负责生源、教学,学生半天学习、半天生产,每月获得800-1000元的实习补助。通过以工助学,帮助1600名农家子弟完成了学业。

5.惠州商业学校的“四环模式”

惠州商业学校从1997年就开始探讨工学结合的办学形式。2005年该校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号召,将工学结合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全面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历经三年的验证,已形成该校工学结合特色模式——“四环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按照“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工学结合”学习,这四个阶段均在企业进行。

6.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勤工助学模式”

早在2000年,省旅游职校凭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与对旅游市场的敏感性,为探索如何建立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贫困学生和失学少年的学业及后续发展等问题,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第一个勤工助学班,之后该模式发展迅速,迤今为止已有1000多名学生实行过勤工助学学习形式。“勤工助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办学直接办在酒店内;(2)学生具有双重身分。主体身份是旅游职校的学生,同时也是酒店的实习员工,边读书边做工;(3)企业代缴学费。三年学习期间,学生享受实习补贴和其它福利,学费由实习企业代为缴纳;(4)毕业即就业。学生按要求完成三年学业获取毕业证书后,即可转为联办酒店的正式员工。

7.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的“0.5+0.5交替模式”

从2006年开始,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招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入读,采用一学年中,学生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学习与实习交替进行的“0.5+0.5”三年制办学模式。

8.顺德中等职业学校的“双零模式”

佛山市顺德区的五所中职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与粤北山区清远市合作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该区采用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其做法可称之为“双零模式”——既能解决学习费用问题,实现“零学费入读”;又能解决专业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广东省职业院校现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概述

根据课题组的粗浅调研,目前我省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校企协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协约性关系的一种合作类型,依靠协约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制度,目前以学校要求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和部分学生的就业基地为主,实习的内容、时间段多按教学需要协商。

——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厂工作轮换交替进行,直至完成学业为止。

——校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培养人才的需要创办企业,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又能进行生产活动,降低学生实习成本。

——学企合一型。即将学校办进企业,由学校企业两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变招工为招生,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进行,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同步进行,学生毕业与上岗就业同步进行。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教学管理状况与分析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作用分析

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开展半工半读的探索和实践,会议达成对半工半读的共识: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形式完成学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逐渐形成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认识:其实质是将单一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职业教育模式。很显然,这种多元教育模式有许多益处: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8.能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力量和合作积极性,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以及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使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工艺、新流程,使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并在节约学校培养“双师型”的经费的基础上实现向高质量“双师型”教师的转化,做到一举多得。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状况分析

我省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进行时间不长,这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教育与教学管理上新的探讨,全省各地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院校相应进行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探索与不断完善,以保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组对以上所述几个方面重点进行分析研究,情况初步归纳如下: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欠发达地区,普遍家庭比较贫困,父母亲文化程度偏低。下面是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随机抽样半工半读学生273人调查的结果:

家庭经济状况:好2人,0.8%;一般128人,50.8%;差85人,33.7%;十分差36人,14.3%;缺少1人资料。

父亲职业:农民198人,78.6%;工人20人,7.9%;个体户11人,4.4%;干部2人,0.8%;其它20人,7.9%;缺少1人资料。

母亲职业:农民213人,84.5%;工人11人,4.4%;个体户 8人,3.2%;干部 2人,0.8%;其它19人,7.1%。

父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58人,23.0%;初中125人,49.6%;高中64人,25.4%;大学及以上1人,0.4%;缺少1人资料。

母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14人,45.2%;初中117人,46.4%;高中20人,7.9%;大学及以上0人;缺少1人资料。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大多比较纯朴,懂事,懂礼貌,守纪自觉性较好,学习风气好,但与本地生源相比有几个不同之处:(1)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带来的思想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2)文化背景有差异,接受教育的学习地点与类型不连贯,发生变化;(3)家庭经济与生活周边环境背景的差异,形成生活价值观念的差异;(4)接受学校对学生以往的情况不了解。这些学生年龄偏小,曾感受过失学的威胁,有机会继续读书很高兴,但比较自卑,同时对半工半读模式不甚了解,思考问题能力尚未成熟。

在多年的承办半工半读实践中,各校共同首先认为: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是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学校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主动积极的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保证半工半读顺利进行。

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在学校学习、企业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采用“提前介入,全程指导,扎实推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形成一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取得良好实效。所谓的“提前介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校、企业某个阶段中会遇到德育的问题,提前疏导,提前教育,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以应付所遇到的问题;“全程指导”就是学校、教师介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辅导、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思想难题,使学生在困境中摆脱出来;“扎实推进”就是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德育工作研究,确定每个时期的德育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采用教师、家长、企业、学生联合教育的立体教育网,扎实推进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水平的稳步提高。“扎实推进”是教育目标、是前提、是过程,“提前介入”是教育措施,“全程指导”是教育方法,这三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课题组认为:在不同时期,思想工作针对问题不同。入学初期,对半工半读学生要做好政策解读、心理安慰、价值观念转变等工作,这些在入学初期尤显重要,千万不可忽视。建议学校必须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多下班、多下宿舍、多与学生谈话,让初离家门的学生有学校胜似家、班主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多想办法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2.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组织

(1)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案建设

学校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协助学校制订各类专业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并根据合作企业实际,和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方案建设。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协调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全体教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2)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在实训项目设置上,瞄准市场,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尽快调整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比例。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大胆改革现行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3)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题组认为: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适应学分制需要的考核方法和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允许学生申请提前就业、创业,修业年限不受学制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方式。对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 (12个必修学分以下,经重修仍未能取得该课程学分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先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实践,成绩合格,由学校认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鼓励学生工学交替,提前就业或创业,但修业年限一般不少于2年(三年制,二年制不少于1.5年),最长不超过5年。积极建立导师制,改进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学校要建立导师制,选择懂专业、有责任心的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习者个人条件和爱好,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课程,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同时指导学生坚定学习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管理,明确导师对学生的管理职责。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核,增加德育环节的学分,探索建立与智育学分并重的德育学分体系。

3.建立较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建立起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吸收企业参与学籍管理,建立学校教学学籍和企业实习学籍双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期间,有职业院校的教师带队,学校帮助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档案,共同组织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共同考查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考核学生实习的效果;鼓励企业按照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管理学生,注重实习期间学籍管理与校内学籍管理的衔接,让顶岗实习的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和实际的工作管理环境。

第二,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等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等;遵守国家和行业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严格检查,消除隐患,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三,课题组认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为参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提供必要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从事实际的生产、服务活动,为企业付出了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效益,因此得到必要的报酬作为实习补贴,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学生通过劳动获得实习补贴,用于贴补学习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确实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意义尤其突出。

三、对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建议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进是党和政府扶贫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在多赢上。一是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二是要让学生受益,三是要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受益。而多赢要具体体现在政策上。我们通过对全省职业学校的充分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形成若干主要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的关系,其次是处理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关系、处理好依托行业和面向社会的关系等等。目的就是要发挥政策效应,建立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关于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要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思想必须先行,学校的教职工尤其是院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到位。职业教育应该注重从职业性上体现其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要树立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光有理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会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职业院校讲的是依法治校,应该在制度层面上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不仅涉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有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

(二)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就综合素质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就职业能力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职业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全员参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基础、专业课课堂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实习各环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使学生素质教育更加贴进社会、贴进生活。我们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在企业实习过程,借鉴实践性教学中体现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矩、秩序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职业院校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关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传统的办学模式把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看做是绝然分开的二张皮,校内的资源是由职业院校自己所能控制的,并且把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技能实践性教学工作由学校教师为主承担,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模拟实训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实际脱节,而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实训基地多数很难到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各自的办学资源,职业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要总结并深化自己原有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企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试点力度,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

(四)关于依托行业和面向社会

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础等。但对企业鼓励的具体政策还不健全。职业院校应该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在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商议职业院校的改革方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特点和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彻底根治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攻克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指导的执行上是有选择的,因此,职业院校就更要自己有所作为,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做到双赢,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五)关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学校与企业合作,不只是眼前工学结合办学合作,而要立足长远,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双元制”教学、人才培训与共享、技术研发、管理交流等多层面、深层次合作。企业不只是利用学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解决眼前人力资源紧缺的一时之痒,而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组织行业和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技术能力标准,开设职校专业、设计专业课程、建立评价体系和疏通就业渠道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学生不只是盯住每个月的劳动工资,而要从锻炼劳动技能、熟识岗位技巧、设计职业规划以及养成良好职业素质诸多方面,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为自己终身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关于学生“工”与“学”

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工”与“学”需全面兼顾,不宜偏废。不能简单地按照1∶1的比例安排学生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要把教学内容与下厂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先在校学习、培训,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技能去寻找下厂实习岗位,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寻找展示——发展自我能力的平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通过学校教学——顶岗实习——再回校学习——再进厂实习,循环往复,螺旋型上升,培养企业合用顶用的技术能人。整合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技巧培训等课程教学,瞄准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市场走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尽可能地把一些专业试验、实习带进工厂现场实行,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

(七)关于学校——企业——政府(包括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元参与

学校要强化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到市场寻找合作者;企业需了解职业教育,成为学校的自觉合作者;政府加大参与、主导和协调作用,着力优化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建立鼓励和规范企业参与的措施与制度。最大化发挥三方的优势:学校培养学生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建立专业教师进工厂实训劳动制度,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及管理,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企业则实训学生实际生产能力、专业技能技巧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解决学生就业;政府主导、引领、协调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制度建设,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领航,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培训职能。

总之,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不仅是职业院校的大事,是职业教育的未来,而且也关系到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的一项职教重大改革措施,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完成学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它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重理论转向重实践过程,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须在探索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重要性,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从地区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行业、产业和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有机整合,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引导、规范和协调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

【注】该课题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课题编号07017988A;课题组长:彭奇林,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副教授;成员:陈志培,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1]钟其光,仵自连.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05期.

[2]牟明,史义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5期.

[3]刘剑锋,王琴,朱恩利,李建辉.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以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王华.关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5]卢璐,夏金星.试论我国职教的半工半读和工学结合[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1期.

[6]钟其光,仵自连.如何构建“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05期.

[7]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 [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4期,219-220.

[8]谈晟坚.“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9]辜川毅.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10]陈继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年 21期.

[1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8]35号).

[1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13]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意见(试行).粤教职〔2006〕30号.

[14]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工作的通知.粤教职〔2007〕40号.

(作者单位: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盐工学人
——宋辉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