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实现政治课堂有效互动

2010-08-15黑龙江张冬梅

职业技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建构改革功能

黑龙江 张冬梅

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实现政治课堂有效互动

黑龙江 张冬梅

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围绕提出问题可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训练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乐于探究,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政治理论;问题的功能;有效互动

在当前普遍重视基本职业技能的时代背景下,单纯的教授学生政治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般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作为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而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因为对所提问题的功能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滥用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中常出现的问题

1.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教学中的提问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的,而有些问题却不具备这一功能。在讲授《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时,有些老师会随意问:中英之间何时开始谈判?怎样进行的?此问题与教学重难点关系不大。

2.课堂气氛或喧嚣或沉闷

课堂提问的直接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有的老师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而提出一些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急于求成,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回答者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势必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有的老师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跨越式地提出问题。如在讲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时,直接提出“我国为何进行改革”这类适合优生回答的问题,忽略了启发后进生的思维,使其游离于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之外。

4.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较弱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所做的各个提问要完整地构成为本课的教学任务,但有些教师只注重对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发挥而使个别提问与整体教学内容产生脱节。

为实现政治课堂的有效互动,本文围绕政治理论课堂中所提问题的一些功能进行探讨。

二、认识问题的功能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组织教学功能

科学的设问,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通过导入提问,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在变化学习主题时,运用过渡提问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以结课时的总结提问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发挥这种功能,教师就要注意所提问题间的逻辑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告诉学生,我们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据课程特点,在为组织教学进行设问时,要围绕三个基本点,即政策或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内涵、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如在讲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课,导入时,我出示了小岗村民为分田到户而签“合同”的资料,设问,为什么人们宁愿冒着杀头的风险?这使学生感受到悲壮,产生对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认识的欲望。经过探讨得出,改革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那么这种变革会不会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以此问题过渡到中国改革的性质。结合材料探讨中国改革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异同,认识到两种改革本质上的不同,顺利突破难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那么中国改革将往何处去?用这样带有总结和探讨性的问题升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转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层设问,扩大课堂探究的参与者范围,加强师生交流。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本所著的理论没有感性认识。在社会生活中听了过多的理论论述,没看到事实,而产生了麻木或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时,考虑到学生是享受改革成果的一代,对改革前的情况不了解,通过出示相关图片设问,为什么人们甘愿冒死进行改革,使学生了解改革的迫切性。进而产生对改革原因进行探索的欲望。在完成“改革是一场革命”这一教学任务之后,设问“改革后的中国是否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

新课程强调人人参与课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就应关注各个学生,因材施教。如在进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东社会主义改革”案例分析时,把中国改革的性质这一难题进行分解,设问:两种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何异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苏东改革的失败对中国改革有何启示?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解释中国改革的性质。这样问题的难度逐步上升,使各层次、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3.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功能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

因此,不同的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建构。关于国情、国策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讲授中国改革的原因时,必须提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是什么?”学生有可能遗忘,也有的学生当年就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知识点。但对新知识的准确建构需要学习者对这一理论有完全准确的理解,否则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可以进一步设置问题: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解释改革前的农村生产状况。

另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使他们在思想冲突中进行意义建构。如在“改革是一场革命”的学习中,可以设问:三十年的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了解进行回答,在探讨中可以得出中国的改革不论从深度、广度还是从对生产力的发展角度来看都是一场革命。

4.训练学生思维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说明如何改造世界。本课程就是沿着政策发展的脉络,向学习者分析说明党是如何领导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在现实条件下,让学生健康发展就要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理论内容和时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老师问题提的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难点,巩固新旧知识;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

[1]焦玉萍.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山东省华侨中学,2008年8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建构改革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改革之路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