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缘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述评
2010-08-15王润萍
王润萍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亚地缘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述评
王润萍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亚既是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有丰富资源的地缘战略枢纽地区。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资源还是从文化来说,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冷战后,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亚展开的激烈地缘竞争态势必然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势必对中国的边疆稳定、能源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
中亚 地缘战略 中国 国家安全
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它们北靠俄罗斯,南邻伊朗、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东接中国,西达里海,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60万,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是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纵横捭阖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还发挥着连通东亚和西欧,沟通外高加索和南亚,衔接西亚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走廊”作用。根据西方地缘战略理论,该区属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枢纽,亦是大国强国控制欧亚大陆、维护霸权利益的必争之地。冷战时期,中亚属于苏联的领土范围,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了所谓的“战略真空”。近年来由于受能源争夺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国际反恐形势,以及与中东在地理上临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亚地缘战略价值凸显。当前中亚地缘政治的特点,即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在美中俄等大国博弈中印度等国的介入不容忽视,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
一、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一)中亚独特的枢纽位置成为世界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连接东亚、南亚、中东和欧洲的枢纽,东进西出、南上北下的必经之地。19世纪,大陆强国沙俄为了打通经过中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海权强国英国为了在中亚堵住俄国到印度洋的出海口,两国长期争夺中亚,最后该地区被沙俄所控制。这一历史现象被英国的麦金德所注意。他在1904年提出“枢纽区”概念,把中亚及其附近地区确定为国际政治的“枢纽地带”。1919年,他又把枢纽区进一步扩大,称为“大陆腹地”或“心脏地带”。麦金德认为,中亚的山地是海权势力很难到达的地区,以此为中心,控制东欧,就可以排除海权势力。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历史的经验出发,认为陆权绝对胜于海权,断言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世界。苏联时期,中亚成为其南部门户。苏联推行南下战略时,把这里作为前沿基地;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南下战略,支持阿富汗抗苏。冷战结束后,独立后的中亚各国成为当今世界几大势力的中间地带,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竞相争夺。
(二)中亚辽阔的面积可以成为各大国的缓冲地带
中亚地区,沙漠、戈壁和草原绵延数千公里,由于其辽阔性,中亚成为欧亚大陆各力量的缓冲地带,由于距离对力量的辐射能力产尘巨大的影响。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地理距离对霸权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交通成本对帝国政治中心的向外辐射能力的巨大影响,二是自然障碍和力量损失梯度变化曲线对于帝国扩张的限制;肯尼斯·鲍德丁也说,力量(随距离)逐渐递减的规律,侵蚀了强国在遥远地区的能力,而这有利于均衡。19世纪英国霸权达到颠峰,但依然控制不了中亚,对英国而言,中亚距离太过遥远,又与印度洋之间存在天然屏障,中亚被地利之便的俄国所得,最后英俄两国达成协议,形成均势。同时,根据地缘政治边际效应规律,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其距离越近,结构性矛盾就愈突出。在两国有较多缓冲地带的地区,其形势就相对缓和。在中亚四周,有俄罗斯、北约(欧盟)、印度和中国等较大的地缘政治实体,也有伊朗等地区强国,中亚可以成为它们之间天然的缓冲地带。
二、中亚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影响
(一)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
中国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有着长达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并居住着与中亚国家同宗同源的9个跨国界民族,因此,在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方面与中亚五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主义、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在中亚地区沉渣泛起,并迅速向中国西北边疆蔓延,严重影响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陆上边界最为脆弱的部分之一。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在中亚的竞争、角逐,加剧了中亚国家政局的不稳定,使中亚各国出现政局动荡、引发内部冲突的概率增大。中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一旦内部发生暴乱或引发难民潮,势必殃及我国商业利益、边境安全和能源安全,甚至波及新疆地区的安全稳定。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合理”存在,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大陆的东西合围之势;伊斯兰国家在中亚影响的扩大,特别是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不仅对中亚国家的世俗政权提出挑战,而且直接危及新疆安全。最重要的是“东突”恐怖势力会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破坏新疆社会稳定、危及新疆安全“三股势力”的滋生和活跃,不仅严重恶化了中亚地区的国际环境,而且由于其跨国民族和宗教的原因,对中国尤其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中亚是中国与北约、俄罗斯的缓冲地带
国家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的远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实力接近的地缘政治实体,其距离越近,安全困境表现得比较明显,结构性矛盾就愈突出。一国的势力在本国最强大,它离国内基地距离愈远力量愈弱,因为在运输和通讯上,距离的摩擦损耗侵蚀了实力的强度。当代运输、通讯、远战武器虽然减低了距离的作用,但并不是说距离在今天就不起作用了。距离越远,力量在越来越大的圆周内的密度和强度就越削弱。在两国有较多缓冲地带的地区,其形势就相对缓和。中亚虽然四周有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和印度,但地域辽阔,影响着各个力量单元地缘作用的限度。目前,各大势力在争夺中亚的过程中,对中亚的影响是此消彼长的,尚未有哪一种势力单独控制了中亚,中亚也没有形成铁板一块完全投入某种势力的怀抱,处于一种动态的均势之中,各大力量中心反复竞争、多次博弈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各方战略协调,从而有利于中亚地区形势的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亚是中国与它们的缓冲地带。
(三)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1993年,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据国际能源署IEA估算,中国的石油进口现在少于200万桶/天,到2030年将剧增到接近1000万桶/天,进口量超过中国石油需求的80%。末来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在中东、中亚——俄罗斯、南中国海三个地区展开。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资源生产和输出地区是中东,中国在中东的石油进口是62%,今后会进一步增加。中东地区一直动荡不定,加之美国在伊拉克战争胜利后主导中东的态势越加明显,这对中国石油的稳定供给不利。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丰富蕴藏地”,而且其蕴藏量仅次于海湾。中亚石油大多集中在里海地区,对里海海底水域的勘探表明,这里蕴藏着156亿桶可供开采的石油,其总储量可能达到1 630亿桶,里海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大型石油产地之一。在里海石油的争夺上,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竞争最为激烈,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大国及地区势力争夺中亚对中国地缘环境的影响
(一)中国可能面临海陆势力的双重威胁
从中国对外发展方向来看,北有俄罗斯,西南和南部地理条件恶劣无法发展,发展方向只能集中在西部大陆或者东部海洋。中亚国家独立后,中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北约、伊斯兰世界的战略缓冲地带,中国陆上的威胁大大减少,可以集中资源向东部海洋方向发展。西方大国向中亚的渗透可能使中国重新面临海陆势力的双重威胁。假如中亚国家加入了北约,北约就直接与中国交界,中国将失去中亚的安全外围,国家的安全到了底线,这样,中国在陆上会受到北约的制衡,陆上将面临比以前更复杂的地缘安全;海洋上美日同盟的牵制,二者遥相呼应,势必对中国形成夹击。此外,美国和俄罗斯对中亚的争夺,必将引起中亚国家力量的重组,出现亲俄与亲西方的派别。一旦大国介入中亚国家在中亚争雄,中国西北的稳定势必存在隐患。
(二)在地缘经济上,对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产生复杂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对中亚资源的争夺在大国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美国及西方大石油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介入中亚地区事务。因为美国经济实力远比俄罗斯雄厚,在目前的石油开采权和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中,美国占据了上风。里海地区输出石油线路的选取,基本上也是美俄两家在争夺。中国虽然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取得哈萨克斯坦新乌金津油田和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独家开采权,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由于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并且与美国在中东竞争石油,使得中国的能源进口十分脆弱。中国必须实施能源供应和运输渠道的多元化,中亚地区是另外一个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西方资本进入中亚,使得中亚地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难以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由此造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展不快,水平不高,甚至严重滞后。
(三)“三股势力”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大隐患
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居民,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与伊斯兰世界相同或者相似。由于伊斯兰世界的积极争夺,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广泛影响着中亚。近几年来,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活动猖獗,对中亚各国的政局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中亚各国不能左右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该运动的衍生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结合,很可能蔓延至中国的西北地区,将成为影响中国西北边境地区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并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陆上边界最为脆弱的部分之一。
总之,中亚地区对中国来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现代西方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提出,中亚细亚位于横贯亚欧大陆的“大低地”中,中亚的山地是制海权难以达到的地区,而这里的水系却大部分通向海洋,因此大陆国家更容易控制中亚地区,并且以此为中心进一步向西移动控制东欧,从而可以排斥海权国家进入亚欧大陆腹地。依据历史经验,他认为陆权胜于海权,控制了包括东欧在内的“心脏地带”就是控制了由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组成的“世界岛”,就可以进一步统治世界。冷战后大国和地区势力对中亚地区的争夺,不仅关系到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地区关系和大国战略关系,进而影响到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力量的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因此,中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也是中国21世纪崛起必须借助的外部力量之一。
[1][英]杰费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解放军出版社,1992:20-23.
[2)[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57.
[3]杨恕.转型的中亚和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4]高永久、胡尚哲.论“东突”恐怖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威胁与破坏[J]新疆社会科学,2005(5):57.
[5]薛剑符.中亚地缘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J]绥化学院学报,2007(4):29、38。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0.02.0019
D6 [
A
]1674-6287(2010)02-0057-03
2010-02-11
王润萍(1986~),女,汉族,新疆大学2008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
[责任编辑:竹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