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2010-08-15刘颖
刘 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我们党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体现,是我们党对文化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估价。随着世界大规模的实力转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战略的高度深入地研究和评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软实力是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力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保障国家凝聚力的必备要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要发展壮大都需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处事原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如果建立在割断血脉背叛历史的基础上,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的“集体失忆”,从而也丢弃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主体性”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本质内容。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自觉,转而倾向于对别的强势文化进行认同,那么就等于放弃了本国文化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就失去了“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会导致价值观念的偏离,形成国家民族的离散力。因此,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一旦这种文化遭遇生命的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它的全部合法性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从而也就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文化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国家力量介入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使得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运动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向,影响着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由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成和传承在全球化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文化边界正在被消解,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公共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工业社会时期是一个以国家领土为绝对界限而追求科技、竞争、创造等“硬实力”的时期,在“硬实力”比拼的时期,国家只存在领土安全问题;但在全球生态化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下,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国家存在既涉及领土安全,更涉及文化安全,而且文化安全问题往往构成了比领土安全更重要、更迫切的国家战略问题。因为领土只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地域范畴,它作为国家独立存在和生存的空间疆域,仅是使国人团结起来在空间上的必要保障,而非充分保障。文化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范畴,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这种共享性奠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认同的基础,它作为国家独立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历史疆域、精神疆域和想象疆域,用无形的力量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需要军事力量的保卫,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却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开发、建设,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防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看,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解决公共文化安全问题的必须途径和战略选择。
二、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首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我们文化建设的四项任务。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如今,世界已进入大规模的实力转移的时代,“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国家一切的生产和消费日益变成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如此。”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实力转移的速度在急速,不仅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因素永恒地受到重视,技术、文化、观念等软实力因素也越来越被视为实力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而且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交融”。一方面,传统工业型生产力向智力型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力转型,以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机械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向以知识、信息等文化相关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化,凸现了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知识的精神生产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文化因素逐渐取代资本因素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已渗透到各国经济活动的一切过程和环节中去,正在兴起并加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正成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和巨大力量。在当今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其出口额在2000年就达到了7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了航空业、重工业等传统工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其GDP的30%左右。日本虽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但在2000年,其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2003年的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出口额超过了钢铁工业。最后,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火车头”作用,文化经济表现出一种“整体效应”,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它还在促进就业、增加国家和社区稳定、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这种无处不在的底蕴作用,构成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三、文化软实力是变革的生命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助推力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以强大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的变革机制影响着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国家朝气蓬勃和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和发动机,对社会变革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马克思·韦伯曾深刻地指出:“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纵观历史,思想文化的解放,新旧思想的碰撞争鸣,往往是国家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先兆。
西方文明源头的民主与法治精神造就了古希腊、罗马的灿烂历史,反过来,基督教神学的文化专制则造就了西方曾经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同样,以基督教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西方文化进入当代后的世俗化、商业化、消费主义及科技理性,又使西方社会陷入了后现代社会的困境。而在历史上曾领风骚的东方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进入近代后均因文化更新机制的僵化迟钝,在其过于注重的伦理价值理性与西方工业文明工具理性的冲突抗争中日趋落后;中国文化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蕴涵着新思想的文化先行,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逐渐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巨大力量;而同为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战后东亚的新型工业化国家也正是在吸纳西方工业文明并使之与东方伦理文化有机契合,实现了文化的综合创新,并为其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蓬勃的文化生机和活力;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摆脱桎梏我们精神的枷锁,成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论支柱。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先锋作用,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指向标和路线图;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席卷下,文化观念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负面的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侵蚀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政府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矫正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偏差,探索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特征的“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与西方模式截然相反的发展思路。纵观历史,文化观念的变革总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现代化道路强大的助推力。无数的实践证明,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各国的兴衰史中,新制度或体制战胜旧制度或体制,文化具有先导作用,显示了其在时空中巨大的深层力量。
四、文化软实力是传播力,是本国对外形象的展示力
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力量。约瑟夫·奈在阐述“软实力”理论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其权力在别国看来是合法的,那么它在实现自己意志的时候就会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那么别的国家就会更愿意效仿。如果它能建立起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那么它需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如果它能够帮助支持哪些鼓励其他国家按照主导国家所喜欢的方式采取或者限制自己行为之制度,那么它在讨价还价的情势中就可能没有必要过多地行使代价高昂的强制权力或者硬权力。”这样“‘软化(或柔化)’了的国际威望更能有助于劝服他国接受和追随其外交谋略、引导他们沿着与其国家利益相契合的言论自由发展。”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他国的追随程度及它建立国际游戏规则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权力源泉。在国际关系当中,世界各国运用国家特质的柔性传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交流与沟通,使国家达到彼此理解与尊重,从而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文化外交”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比如,美国就是积极抢夺国际文化势能的高手。在“文化外交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一件武器”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先后成立了美国中心、美国艺术处等机构,设立了“国际和自愿访问者计划”、“富布赖特基金项目”等项目,向数百家基金会拨款,成功地在世界各国掀起了流行文化“美国化”的铺天浪潮。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多少国际文化势能可言。中国文化软实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对外文化交往方面也是进多出少,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巨大的文化逆差已经妨碍国家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更阻碍着思想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世人对中国的认识与评价,最终有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扩散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因此,在当前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主题背景下,在对外关系中,除了应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来达成战略目标外,充分利用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无形影响和渗透,具有展示本国形象,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更好地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软实力还可转化为生产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助推力;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强化和延伸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力量。在世界综合实力竞争角逐中,文化软实力作为可持续并且可替代的资源日益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核心因素。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然成为我国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0.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9.
[3]李昆明.王缅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