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迎接同质化挑战

2010-08-15武华峰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宿州皖北同质化

武华峰

(拂晓报社,安徽 宿州 234000)

这几年,报纸新闻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对受众都造成了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地市报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迎接同质化挑战,打造独特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如何优化新闻资源,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何增强编采人员竞争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已成为各媒体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拂晓报》及其《皖北晨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为2010年重点突破的课题。

追求品牌意识,做强本土新闻。进入21世纪,合肥、南京、徐州等周边大城市的都市报大批涌进宿州,抢占、挤压《拂晓报》及其专版的市场,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为扭转被动局面,我们立即转变观念,由过多地考虑“以内容为王”转向“以读者为王”,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决定把本土新闻作为品牌来做,用本土新闻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差异化打破同质化。《拂晓报》对开4版,每天用3个版做地方新闻,《皖北晨刊》4开16版,每天用8个版做地方新闻。新设镇村新闻、社区新闻、民生新闻、热点新闻等版面。由于报纸上刊登的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开办了《民生热线》,通过“热线”这个平台,为普通市民排忧解难,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信赖,报纸影响在不断扩大。总之,地方新闻成为《拂晓报》及专版《皖北晨刊》品牌后,其可读性、贴近性、时效性增强,发行的问题、经营的问题等也随之迎刃而解,而那些同质化突出的周边城市的晨报、晚报、商报、市场报、都市报等,尽管很厚很便宜,但在宿州的市场还是渐渐萎缩,到目前为止,有的报纸发行量几乎为零。

追求地方特色,做足专题新闻。新闻同质化现象,使媒体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这必将影响新闻传播的质量。但扭转局面,仅靠本土新闻支撑还不够,我们的理念是:追求地方特色,做足专题新闻,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拂晓报》与《皖北晨刊》均没有专刊部,两部室各有一定数量的专题版面。版面设置突出地方特色,不与兄弟报社的报纸版面雷同,总的原则是:写本地人,本地人写。如《枫叶》副刊、汴水流韵、大泽时评、宿州书画等等。报社还规定,凡是能突出宿州地方特色的人和事,都要当作专题来做,千方百计做足做透,否则就是失职,有关责任人就要受到处罚。

追求报道速度,做活重大新闻。新闻的价值规律迫使媒体去参与竞争。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新闻的共享率大大提高。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很难为一家媒体所独占和垄断。这就要看哪家媒体反应的速度快,新闻做得活。速度就是价值。时效性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尤其对突发和重大新闻事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几乎每家媒体都要报道,且大多采用新华社通稿。为了抢速度,本报往往延长截稿时间,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这样可以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紧接着快排快印,读者当日上午一上班即可阅读到报纸,而省城及周边城市的报纸下午才可送到读者手里,对本地订户来说新闻已变成旧闻了。

追求版面美感,做大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同质化,还可以运用新闻图片、自制图片、图表、图示等,设计美观而独具个性的版面。特别是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各通讯社一般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连续不断发稿,纸质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只能将其作为再加工、再创造的原始素材,通过分析、综合、改写、拟题等新闻手段,根据报纸的编辑意图和版面需求情况,进行重新加工创造,使其尽可能具有与众不同的视角、见解和内容。如,只抽取新闻性最强的内容或与本地贴近的部分予以刊发,重新制作标题,使其成为本报独有的、带有本报烙印的时事新闻报道,而不是照抄照搬新华社的通稿,甚至连内文都不动一个字。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运用好图片、图表等新闻元素,挖掘新闻背景,搞好新闻链接,创新版式。《拂晓报》及其《皖北晨刊》为使每天的新闻报道有自己的风格、创造差异化优势,在内部专设视觉总监一职,并分别制订两报版式标准细则,对分栏、留白、正文、标题、框线装饰、色彩、图片、插图等都作具体规定,下发至编辑、照排、校对等有关人员手中,落到实处。两张报纸根据不同的定位对新闻进行取舍。例如《皖北晨刊》着重关注民生、反映社会,谈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空泛的、大而虚的话题则很难看到。此外,注意用短小的新闻事实说话,力求报道平民化。再加之版式新颖、明快、清秀,图片运用充分,视觉冲击力强,发行量年年递增,已成为当地市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宿州皖北同质化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我觉得我很勇敢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宿州诗群小记
怎样看待农产品电商的同质化
居· 文化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