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北杨氏土司历史沿革考(一)

2010-08-15罗宏梅徐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广播州杨氏

罗宏梅,徐钰

(1.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2.遵义市湄潭中学,贵州湄潭564100)

在中国古代产生的众多土司中,黔北杨氏土司具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存在时间长。自唐僖宗乾符年间杨端入播,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平播之战结束,杨氏家族统治播州长约725年,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五个历史时期。播州杨氏土司史,见证了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几个阶段,就土司文化研究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于地方史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唐末至明代中期整个遵义的地方史,对遵义地方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是势力大。若仅以存在时间论,播州杨氏算不上最长,据《贵州土司史》载,水西安氏土司历时1400余年,思州田氏土司亦历时800余年,但若同时加上整体势力来衡量,播州杨氏则顿显其优越性。杨氏自十三世南宋杨粲以后,势力开始壮大,到元初杨汉英统治时,势力范围达到最高峰,《遵义府志卷二·建置》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杨汉英乞改为军民宣抚司,直隶四川行省。以播州等处管军万户杨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行播州军民宣抚使,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仍虎符。时黄平府及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水车等处,石粉、罗家、永安等处,六洞、柔远等处,锡、乐平等处,南平、綦江等处,珍州、思宁等处,水烟等处,溱溪、涪洞等处,洞天观等处,葛娘洞等处,寨坝垭、黎焦溪等处,小孤、单张、倒柞等处,旧州草塘等处,乌江等处,恭溪、杳洞、水囤等处,平伐、月石等处,下坝、赛章、横坡、平地寨、寨劳、寨勇、上塘寨、坦埁奔、平莫、林种、密秀、沿河、祐溪等处长官并属焉。”[1](P95)明代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云:“明兴,西南土吏以十数,而宣慰使杨铿最大。”[2](P340)即使在明代杨氏的统治范围被定型缩小后,仍雄踞西南,下辖二宣抚司和六长官司。同时,南宋以后播州杨氏的经济、军事实力也为西南土司之翘楚。正因如此,播州杨氏与思州之田氏,广东、广西之岑、黄二氏并称明代四大土司。谭其骧《播州杨保考》更是说:“实则田、岑、黄三姓,亦非杨氏比也”。[3](P1-23)由此特点既可考杨氏土司势力发展的缘由,亦可考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对土司制度得失与周边的地方史研究意义重大。

三是汉化程度深。“思播田杨,两广岑黄”,在此四大土司中,播州杨氏不仅势力相对庞大,而且汉化程度最深。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水平,还是整个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播州远远超过了其他土司。《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引宋《遵义军图经》载:“世转为华,俗渐于礼,男女多朴质,人士悦诗书,宦、儒户与汉俗同。”[1](P553)在明代以前,播州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远远超过周边土司地区。明初至改土归流一段时间,播州的教育发展虽然变缓,但整体文化水平依然在土司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此突出特点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关系意义重大。

由于年代久远、地处西南,杨氏家族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进入中央朝廷及诸史家的视野,在经历了平播之战等众多战乱之后,地方文献也极度残缺,致使我们今天的研究困难重重。下面,我们以《遵义府志·土官》为主要依据,结合两《唐书》、《宋史》、《元史》、《明史》、《读史方舆纪要》等史籍,对杨氏二十七世加以梳理考证。播州杨氏之世数,《遵义府志卷三十一·土官》云:“播州至唐入杨氏,传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亡。”[1](P977)按父子一辈为一世,遍考现有资料,播州杨氏实为27世,袭职者30任,疑《府志》以一任为一世,所二十九亦未包括杨应龙一任在内,后来学者承《府志》之误,而又未将杨应龙一世计入,故论播州杨氏世数时皆作29世,唯见《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五期周必素《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4](P199-207)文中所刊《播州杨氏土司世系简表》作27世论今附论于世。杨氏自杨端至杨应龙二十七世700余年的历史,根据其发展水平和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自第一世杨端至第十世杨惟聪为第一时期,这是杨氏巩固其在播州的存在地位并逐步完善家族团结的时期。自第十一世杨选至第十六世杨邦宪为第二时期,这是杨氏大力推行汉化并取得卓著成绩的时期。前二期尚属羁縻土官时期。自第十七世杨汉英至第二十七世杨应龙为第三时期,土司制度才真正成型。但无论是在其雏形期还是在其成型期,以世袭为特征的前土司和土司制度在其历史沿革中,不得不受制于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族内部残酷的权力之争,二是本土民众及地方势力的权益诉求,三是与周边政治势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利害博弈。作为土司史上唯一的以外族身份霸据边陲一隅的独特个案,这三方面的问题在杨氏家族历史中更显复杂迷离。本文试对第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梳理描述。第一时期共10世,自约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至北宋徽宗宣和末年(公元1125年),历时约250年。

(1)第一世:杨端,山西太原汉人。唐僖宗乾符元年,杨端应募入河东军队。乾符二年,朝廷应高骈之请,止河东兵,杨端乃帅其乡人上请于朝,入川,而西川战情缓和,乃领军折而向东南,进入播州。两年间,杨端交结播州当地大族,击退闽蛮与南诏兵,并与南诏纳款结盟。后“谕以威德,縻以恩信,蛮人怀服。”于是长据播州,获得播州刺史、武略将军之职。杨端据播后,当时唐王朝已风雨飘摇,乾符年间黄巢已大举叛乱,杨端于是逐步巩固势力,取得长久统治播州的权力。唐朝灭亡后,杨氏定居播州,不断发展壮大。杨端据播期间,境内溪洞蛮夷分立,南境又有闽蛮侵扰,所能统辖者仅播州北境之一部分领土。

关于杨端的身份、籍贯、民族乃至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当今学界尚有争论,限于篇幅,此处从略,将专文考辨。

(2)杨牧南、杨部射、杨三公、杨实、杨昭

这五世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即使是《杨氏家传》也仅略有记载:“太师生牧南,既嗣世,痛父业未成,九溪十洞犹未服,日夜忧愤。其子部射逆其志,选练将卒伐罗闽。时罗闽附南射,部射深入,闽匿将士绝其后,部射力战死。其子三公抱父尸不去,闽执之以归。牧南卒,三公幽于闽半载。会阿永蛮酋长黑长与闽有连,语之曰:‘杀其父而囚其子,人弗为也,盍归诸?’闽不答,黑定怒,夜以一牝马窃载与俱归,且发兵纳三公界上。三公遣卫兵檄召谢巡检,谢帅彝獠逆之,会济江,獠忽怀异志,引舟岸北,呼谢曰:‘为我语若主,当免我科赋,否则吾不以舟济。’三公怒,瞋目视舟,嘘者三,舟奔而前,三公遂涉。彝獠争持牛酒为谢。三公剪帛系獠颈,吸水喷之,帛成蛇形。獠伏地哀祈,誓输赋,不敢反。三公复喷之,帛如初。三公生二子:宝、实。宝当立,自以才不逮,让与实。实字真卿,闻宋太祖受命,即欲遣使者入贡,会小火杨反,新添族作乱,实通谢巡检讨之,夜薄贼营,尽歼其众。实伤流矢,病创而卒。实生昭,字子明。既嗣世,二弟先、蚁各拥强兵,先据白锦东遵义军,号下州;蚁据白锦南近邑,号扬州。昭不能制。曾未几何,蚁称南衙将军,举兵攻先,且外结闽兵为助。”[5](P309-P310)

《杨氏家传》记载简略,且带神奇色彩,如对杨三公降服彝獠之事,显系传说。但以之为据,我们大约可以得出以下推测:

第一,这五世统治的时间为五代至北宋初,约130年。

第二,在此期间,杨氏实力微弱,统治面积较小。

第三,在此期间,杨氏和周边溪洞之蛮长期争斗。杨牧南、杨部射时杨氏尚不敌于溪洞之蛮,杨三公、杨实、杨昭时军事势力增强,开始占据上风,并逐步征服周边蛮夷。

第四,在此期间,杨氏逐渐融入当地蛮夷,并未见其有何汉化措施,统治体制也与溪洞蛮夷无异,外界亦以蛮夷视之。

第五,在杨氏统治的前期,谢氏为其最主要支持者。考杨端所领之八族有谢氏,播州之土著大姓亦有谢氏,而以实际实力而论,此谢氏当为土著之谢氏。《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边防典》载:“牂牁渠帅姓谢氏,旧臣中国,代为本土牧守。隋末大乱,遂绝。大唐贞观中,其酋遣使修职贡。胜兵战士数万,于是列其地为牂州。今黔中郡羁縻州。”[6](P999)唐贞观置播州以前,牂牁辖播州地,播州分置后,则大致以乌江为界,江以南属牂牁,江以北为播州。谢氏之大部在牂牁,然播州亦当有其一部分势力。助杨氏巩固发展之谢氏,当指此土著谢氏。在杨氏发展的第一期,杨、谢二族长期联姻,则杨氏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3)杨贵迁

杨贵迁也是杨氏家族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据《遵义府志卷三十一·土官》载,贵迁字升叔,本太原人,父文广,祖延朗,曾祖业。文广尝持节广西,与昭通谱。昭卒,贵迁继统播州,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未几,蚁称南衙将军,举兵攻先,且外结闽兵为助。谢巡检子都统谓贵迁曰:“蚁招仇雠而贼同气,罪不容于死,盍不讨之?”遂大发兵,设二伏于高遥山,要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千。蚁亡入闽。庆历、皇祐间,侬智高乱邕,贵迁曰:“通夜郎,浮牂牁,出不意击之,汉制南粤之奇策也,吾当报国以自效。”即如泸,次于南川,得暴疾,将还,其季父先使南川巨族赵隆要杀之。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刺史。三子:光震、光荣、光明。

对于杨贵迁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点,即杨贵迁是否为杨业之后、杨文广之子。《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载:“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7](P9308)若杨昭与杨文广通谱,当在文广从狄青南征至知宜、邕二州之时,《播州杨保考》云:“其后狄青平智高,据《宋史》‘狄青传’及‘蛮夷传’颇得蕃落骑兵之力,中间当有调自播州者,袁捔《清容集》有‘题黄宗道绘播州杨氏女策马夺昆仑关图’,此女不知为贵迁阿谁也。”[3](P1-23)则其时播州杨氏实有与杨家将之杨文广发生关系之可能,二杨通谱亦非不可信者。《宋史卷二百九十·狄青传》载:“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仁宗犹以为忧。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7](P9719)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引《十朝纲要》卷六载:“皇祐四年四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中略)九月庚午,命枢密副史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将兵讨智高。(中略)五年正月乙酉,狄青至宾州,戊午,狄青败智高于归仁铺,大破之,斩首五千余级,智高弃邕州,奔大理。乙未,青按兵入城,智高自起至平,几一年。至和二年六月,侬智高死于大理。”[8](P486)则知杨文广以平侬智高至广西,在广西的期限为皇佑至治平之间。杨文广随狄青讨灭侬智高,参诸史籍,当无误,播州杨昭与杨文广通谱在相遇之后,二人相见之可能在平侬智高期间,而《杨氏家传》又言:“庆历、皇祐间,侬智高乱邕,贵迁曰:“通夜郎,浮牂牁,出不意击之,汉制南粤之奇策也,吾当报国以自效。”[5](P310)则杨贵迁绝不可能为杨文广之子。

另外,贵迁之孙亦名杨文广,若贵迁果杨业之孙杨文广之子,绝不可能以生父之名名其孙。因避讳之俗,至唐宋已经极其严格,为人子孙,断不能忤逆至此。所以,杨贵迁为杨家将杨文广之子,“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当不可信。而《贵州土司史》云:“自杨贵迁辍播后,播杨当为太原汉族。”[9](P730)似乎显得太过轻信。且《元史·杨赛因不花传》也仅说“端五传至昭,无子,以族子贵迁嗣。”[10](P3884)并未说贵迁为杨家将之后。

综上可知,杨昭与驻广西之杨文广通谱或有可能,而言杨贵迁为杨文广之子、“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则不可信。《贵州土司史》在解释杨氏自称太原人时说,杨昭与杨文广通谱且以其子为后,故而杨氏后人冒杨家将之籍贯而自称太原人,笔者以为恰好相反,杨氏并非因杨贵迁为杨文广之子而冒充太原人,而是因杨昭与文广同为太原人且或真曾通谱而冒充杨家将之后。

又《杨粲神道碑》载:“……祸裂,上赖祖功宗德,人……蜀无壅塞之患,而六诏绝烽□□警,求其……秦潞二王为节度使。思权死,弟□勉得旨出家,……孙,慨然发愤,献所得三州之土,世为藩屏。”[11](P125-135)其中“慨然发愤,献所得三州之土”之“孙”当即指杨光荣,而“秦潞二王为节度使。思权死,弟□勉得旨出家”一节,在《杨氏家传》及其他资料中皆不见此事之记载,而既然刻于神道碑,必当与杨氏前期有密切关系。考《旧五代史卷八十八·杨思权传》:“杨思权,邠州新平人也。梁乾化初为军校,贞明二年,转弓箭指挥使、检校左仆射,累迁控鹤右第一军使。唐庄宗平梁,补右厢夹马都指挥使。天成初,迁右威卫将军,加检校司空。会秦王从荣镇太原,明宗乃以冯赟为副留守、以思权为北京步军都指挥使以佐佑之。(后略)(后唐末帝)即位,授推诚奉国保乂功臣、静难军节度、邠宁庆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保。清泰三年,入为右龙武军统军。高祖即位,除左卫上将军,进封开国公。天福八年,以疾卒,年六十九。赠太傅。”[12](P1152-1153)杨思权领兵镇太原,为后唐之重臣。“思权死,弟□勉得旨出家”一事不可考。而现存碑文中,无杨业家族之记载。故疑与杨氏有密切关系者,非杨业之杨家将,而是杨思权之杨家将,因二杨相同点颇多,一则同居太原,二则同为大将,三则杨业官赠太尉,杨思权赠太傅,四则杨业相传第五子出家,杨思权之弟亦出家,而宋以后杨思权事迹湮没无闻,杨业家族故事举世传颂,于是杨业播州杨氏后人乃以杨思权之杨家将冒认杨业之杨家将。但此处所云,仅为推测,在无确切证据出现之前,不敢妄下结论。

(3)杨光震、杨文广、杨惟聪

《遵义府志卷三十·土官》载,光震字长卿。泸南夷罗乞弟叛,泸遣使乞师。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光震督兵行。时闽党宋大郎于乞弟通,阻其归道,光震与战,连七日不决,遣帐卒王龙间道走播,趣谢都统济师。谢至武婆山,杀宋氏兄弟,二彝惧而退。光震官至从义郎、沿边都巡检使。五子:文广、文真、文锡、文贵、文宣。

文广字敬德,少孤。仲父光荣潜谋篡立,众弗与。光荣奔高州,欲藉蛮兵以危宗国。文广与部将谢石近、谢成忠谋,奉书币逆光荣以归,事之如初。光荣复欲阴酖文广,文广诡为不知,爱敬日笃。黄标仪盗发光震墓,文广捕斩之,事连其弟理郭,理郭奔高州口蛮,谋作乱,会老鹰寨僚穆族亦叛,文广命谢都统讨平之,斩理郭,戮穆僚。初,西平瑶视诸苗尤桀黠难制,文广偕成忠夜入其寨,擒获之,寻数其罪,贷焉。当文广之时,杨氏先世所不能縻结者,至是讨叛服怀,无复携贰,封疆辟而户口增矣。年仅三十六而殁,君子惜之。官至武节大夫。三子:惟聪、惟吉、惟信。

惟聪字晦之。七岁而孤,育于母舅谢石近家。石近以主少众贰,因奉光荣摄堡事。光荣立日久,益固位。惟聪既长,光荣深忌之,屡谋加害,弗果。光荣恚,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籍播州二县地千七百里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三县,加光荣礼宾使。同年二月,惟聪季父文贵亦献其地,诏建遵义军。光荣还,惟聪率部佐出迎,光荣预置毒于茗,隶人误进,光荣啜之即毙,惟聪始亲政。光荣弟光明怨惟聪,暮夜以兵劫之,惟聪出御,光明败,奔蜀,诉于部使者李献,诬惟聪谋不轨。献入其辞,矫发南平诸寨兵入播。惟聪愤懑不自胜,大集兵拒战,败其师。事闻,诏夺献官,进惟聪修武郎、左班殿直,赐金带锦袍慰谕之。光明因亡入闽而死。居无何,惟吉复作乱,杀惟聪二子。众怒,共诛之。惟聪深惩家难,祷于上下神祇,誓曰:“世世子孙,不可以权假人,违此言者,天实殛之。”惟聪复生二子:选、逡。

据此,可对杨氏此时期统治作如下描述:

第一,此时期为杨氏取得地方统治权并巩固其统治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来者,虽为汉人,不但未采取任何汉化措施,相反注重的是以各种方式,融入当地。站稳脚跟势力渐强后,杨氏逐渐扫平周边溪洞蛮夷,统治基础日渐巩固,“当文广之时,杨氏先世所不能縻结者,至是讨叛服怀,无复携贰,封疆辟而户口增矣。”[1](P954)

第二,在此期间,当外部矛盾初步解决后,家族内部矛盾凸显,自杨昭至杨惟聪,为争夺领导权,兄弟、叔侄之间争斗不休,这种局面持续达六世之久。至杨惟聪时已认清家族动乱对家族实力的威胁,开始规范家族权位继承体例,为后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第三,建立统治初期,由于忙于处理地方与周边关系,加之势力范围尚小,无暇与中央建立关系,也未能进入中央视野。具一定规模后,出于使其统治具合法性的需要,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杨氏与中央开始发生关系,摆脱与中原隔绝的状态,上贡于朝,并得到朝廷的认可。需要强调的是,此举并非因杨氏系汉族所为,而是出于土司制度的内在需求。《宋史卷十五·神宗二》载:“熙宁六年五月(公元1073年),光震遵父命上贡,官三班奉职。”[7](P283)按《历代职官简释》“三班使臣”条下云:“宋制,低级之供奉武官称为三班使臣,三班盖即左右班与横班之意(横班指阁门使以下)。”[13](P7)据《宋代官制词典》,三班奉职为从九品。据《杨氏家传》,杨贵迁官终武功大夫、德州刺史,杨光震官终从义郎、沿边都巡检使,杨文广官至武节大夫,杨惟聪官修武郎、左班殿直。《宋代官制辞典》“沿边都巡检使”条载:“带‘都’字,有增重使名之意。或以隔州、隔县、隔山、隔水,于‘往来接连合相应援处’,置都巡检使;或以数州,或以路分,或以官资高,而带‘都’字。”[14](P452)左班殿直为正九品,武功大夫为正七品、绍兴厘定入品武阶五十二阶之第十五阶,武节大夫为正七品、第十八阶,从义郎为从八品、第四十五阶,修武郎为正八品、第四十四阶。可以看出播州杨氏在朝廷的地位日渐重要。此四人之官职,杨光震、杨文广、杨惟聪三人尚显可信,但杨贵迁的武功大夫、德州刺史二职则不可信。据《宋史卷八十六·地理二》载,德州属河北东路,与僻处西南的播州天各一方,且为北方之军事要地,[7](P2124)朝廷断不会以此要职授予此尚为中原以蛮夷视之的杨贵迁。

第四,在第十世杨惟聪时,发生了一件在杨氏家族以及地方发展史上的大事,即北宋徽宗大观二年,杨光荣、杨文贵相继内附,分别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三县,建遵义军。《宋朝事实》载:“唐衰,播州为杨氏两族所分据,一居播州,一居遵义,以江水为界。其后,居播州者曰光荣,得唐所给州铜牌;居遵义者曰文贵,得州铜印。大观二年,两族各献地,皆自以为播州。议者以光荣为旅帅,重违其意,乃以播州立州,遵义立军。”[1](P954)这表明播州开始走出溪洞少数民族与杨氏混战的局面,进入中央朝廷的视野,再度进入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

[1] 郑珍,莫有芝.遵义府志[M].遵义市志办,1986.

[2] 瞿九思.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谭其骧.播州杨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03).

[4] 周必素.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05).

[5] 宋濂.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M].台湾:世界书局,2005.

[6] 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 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 田玉隆.贵州土司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0]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 谭用中.杨粲墓及其出土碑志考[J].贵州民族研究,1982,(04).

[12] 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 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 龚延明.宋代官职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文广播州杨氏
送给妈妈的贺卡
Fort Besieged
遵义市播州区珊瑚冬青栽培技术及栽培价值初探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吸烟有害
《明实录》所载播州杨氏土司“进贡”事例初析
摸鲨鱼牙齿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播州归来
杨铿夫妇合葬墓发掘记 追寻宋明播州土司的足迹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