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院本培养模式研究
2010-08-15张晴
张 晴
(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院本培养模式研究
张 晴
(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院本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师不脱离具体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根据高等学校院系的实际情况、发展目标以及青年教师个人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总体培养目标、可行的培养路径及相应的工作制度,在工作中注重培育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这种培养模式适合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院本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一批专科院校进行整合后,升格为本科。新升本高等学校面临着尽快完成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更好地完成社会服务等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即要大力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新升本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新升本高校又有不同于名牌高校的条件和工作特点,探索一条适合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模式,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院本培养模式的提出和意义
(一)院本培养模式的提出
院本培养模式是受目前教育界(主要是中学教育)通行的校本培训的启发提出来的。所谓校本培训,即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工作是由学校发起、组织的,提高过程不脱离实际工作,以解决学校发展和个人业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理论、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谓高等学校教师的院本培养模式就是在学校指导与支持下,由高等学校的院系发起与组织,以院系甚至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院系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在教师不脱离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效实现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一种培训模式。
(二)院本培养模式的意义
1.院本培养模式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工作。校本培训模式是适合中学教师培养工作的,但不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高等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管理中心下移到院系,院系在学校的指导下,承担着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师的业务工作主要在院系的管理下进行。所以,中学教师的校本培养模式到了高等学校应是院本培养模式。
2.院本培养模式尤其适合新升本高校的教师培养工作。第一,与名牌本科高校相比,新升本高校有大量教师的业务水平急需提高。新升本高校教师的主体是原来的专科时代的教师,这些教师在专科时期以教学为主,学科研究能力相对不高;新升本高校升格后,正赶上高校扩招,原有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大批引进的毕业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教师的业务水平急待提高。与中学的校本培训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不同,院本培养模式可以针对所有在岗的高校教师,这一点尤其适合新升本高校。第二,与名牌本科高校相比,新升本高校的师生比例高——一个教师往往要教更多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相当多的教师年教学工作量往往是学校规定最低工作量的1.5到2倍甚至更高,他们无法专门地抽出时间到校外进行业务培训,只有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提高业务能力。本文所论院本培养模式主要涉及新升本高校的青年教师,因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能展现一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除了比青年教师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其他与青年教师相似。所以,对新升本高校的其他教师的培养可以根据这些教师的特点,有选择地适用院本培养模式。
二、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院本培养的模式
(一)培养目标
制约新升本高校青年教师院本培养模式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新升本高校的发展目标,二是新升本高校的现状。新升本高校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分。近期目标是要把教学搞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远期目标是进行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并非绝对分离,要搞好教学,必须有一定的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但两者又是相区别的,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学科研究水平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学科研究与教学工作有时还会发生冲突。目前,新升本高校的现状是师生比过大,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中新走上高校教师岗位的毕业研究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中有许多人缺乏教学工作经验,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老教师担任新课的也不少,由于缺乏任课经验,与新课有关的学科研究水平不高,新课的教学困难也不少。根据以上情况,新升本高校教师培养的目标也应有近期和远期之分。近期目标应该是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师技能培训,加强备课,使之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远期目标是,在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基础上组建学术团队,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名牌专业,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途径
1.教师的选拔和岗前培训。第一,新教师的选拔。教师选拔主要是指对新引进高校毕业生的选拔。在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时,既要注重对其教学技能的考察,又要注重对其学科研究能力的考察,在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前提下,更要注重对其学科研究能力的考察。因为高校在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之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教师的学科研究能力关系很大。目前,许多非师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都没有教学经验,没有受过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于全面,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研究能力的毕业生,应该优先选聘。至于教学技能方面,只要口齿清楚,思维条理(这可从表达方面考察)即可。过于全面的要求,会把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人拒之门外,而高校毕业生中具有较高研究能力者毕竟是少数,尤其是在眼下。第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在校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其主要内容是对新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岗前培训还应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青年教师进行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青年对这个职业的性质、工作特点、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奋斗目标以及将来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历的阶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具体到教师对所担任课程的选择及学科研究的方向等。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进行,不仅要有宏观上的规划,还要有具体的微观上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注重通过规划使青年教师将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有些专业面临生源匮乏而停止招生的境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很有可能要转教其他专业课,青年教师将来应该能适应这一点。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自觉性。
2.新教师的在职培养。岗前培养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仅仅是获得一些基本的大学教师的思想准备、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这些因素要内化为新教师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的素质,还需通过实践的环节。因此,新教师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应该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他们任职关注过程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培养是指导青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反思教学来实现的。这一阶段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让青年教师成长为一个胜任大学教学任务的合格教师。为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应该为青年教师制定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即为其设计一个进步的路径,以便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指导及合理的考评。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能把课程内容讲得准确、条理、完整和重点突出,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是基本上能够听得懂。这个阶段可以持续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第二阶段,教师能够在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能运用理论对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说明。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应该是不仅能听得懂,而且能感受到理论的价值,喜欢听,课堂气氛热烈。这个阶段也可以持续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的时间。第三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在对学科理论的阐述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理论以求得新的答案。这个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感觉,体会学术研究的方法,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中,教师除了应该具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讲课效果外,还应对课程中的难点问题处理得当;引导学生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解决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四个阶段,教师应该能够对相关学科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独到和科学的见解;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得重大教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除了应该具有前几个阶段的效果和成果外,还要能够在课堂上经常地、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引导学生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意见,并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管理问题
1.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教学科研规章制度。确立教师培养的目标,设计教师培养的路径,无论是教学制度还是科研制度的制定,都要担负引导青年教师按既定目标和路径快速成长的任务。第一,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规章制度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维持学校教学的正常秩序。而根据院本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学规章制度除了要具有上述功能以外,还要考虑对教师进行培养的要求,服务于教师培养。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其要求不同,教学规章制度中对教师的考核部分,应针对不同教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对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包括学科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而教学规章制度尤其要注重服务于对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院本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不脱离具体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对教师进行培养,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结合培养学生深厚专业理论功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教学中加大就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的成分。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从而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只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才有较大的科研含量,而根据院本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也要增加学术研究的含量。例如在教师的备课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作业布置与课外辅导中,都可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成分。专业课程的考核,如果不实行闭卷考试,可以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以锻炼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师的指导能力。这些可以以教学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同样应区分不同的教师不同对待。尤其对过了教学关的教师,特别要注重考核其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效果。第二,科研规章制度。目前高校的科研工作注重教师科研工作的结果,实行量化管理,追求科研课题、论著和获奖的级别和数量,以此显示学校的学术水平。新升本院校的院系科研工作大多模仿了此种做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时所谓“科研成果”的数量并不必然代表这个学校的水平。许多学校在片面地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结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目标;也有学校超越教师科研能力,不尊重科研规律,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不得不拼凑、造假,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新升本院校的院系发展在升本以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模仿此种做法,不会给学校带来跨越式发展,相反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危害。因为,新升本院校的教师本来科研能力相对就弱,加之教学任务又重,这种科研工作上的拔苗助长式的做法,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为纠正这种偏差,就必须使科研工作适应教师院本培养模式的要求,也就是科研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对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而不仅仅是科研课题及奖项的组织申报上。一是院本培养模式下的科研规章制度应该把教师的成长看做一个过程,对其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业绩要求。在院系内,甚至在校内的科研考评中,除了以论文、论著、科研课题和获奖等结果性的东西作为衡量科研成绩的依据以外,还要把教师参加科研交流会议和对学生及同行进行的学术讲座也作为教师科研业绩的主要形式进行考评,以促进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学术研究。但必须对教师在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公开举行的学术讲座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一般来说交流的内容和讲座的内容都应属于学术前沿性的。在这个要求下,当前高校举行的学术讲座应该有所区分。一是类似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百家讲坛”式的,搞学术普及;一类是学术前沿性的。科研制度要鼓励青年教师多举办第二类讲座。二是新升本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从新升本院校的实际出发。新升本院校最基本的实际情况是,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教学任务繁重,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新升本高校的院系,也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指标,如取得多少级别和数量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等等,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来设定这些目标,要使这些目标和教学结合起来,在追求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同时,使自己单位的教学水平也同步地得到提升。另外,对年度科研工作量的规定必须根据新升本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要求太高。
2.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管理最终要达到文化管理层面。以上我们谈得最多的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督促和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但为了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应该在培养工作中使管理达到文化管理的层面。文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当代形态,是人本管理的高级层次。它通过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观的培育,在组织系统中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成员的身心能够自觉融入到组织系统中来,尤其是在价值理念层面对组织的制度安排及发展目标予以积极认同,进而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最终达成基于组织发展与个人进步相统一基础上的整体成功。文化管理,说穿了就是对于管理对象来说,要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具体到院本培养模式,就是把管理者培养青年教师的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
要让青年教师按照设定的目标和路径自觉地努力成长,就必须以人为本,把院系的培养目标与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还要制定可行的发展路径。在制度的制定中如果注意到这两点,那么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就不是对立的,前者可以作为后者的手段。以上我们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考虑到了这两点,是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的。但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要在制度的推行中逐渐把制度追求的目标培育成为院系整体价值观的一部分。另外,还要注意通过制度管理以外的其他手段,诸如行政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
[责任编辑 陈 静]
G645
A
1671-6701(2010)06-0126-03
2010-10-23
张 晴(1965-),男,河南汤阴人,哲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