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锋小说的形式美感特征
2010-08-15付美青
付美青
(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64)
浅析先锋小说的形式美感特征
付美青
(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64)
先锋小说最主要的特征是形式的积极探索。本文从叙事方式、时间的反复再现、人物的符号三个方面,详细讨论先锋小说的形式美感特征,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融入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创新。
先锋小说;碎片化;叙事方式;形式美感
1987年前后,一批标新立异的作家步入文坛并脱颖而出。由于受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他们吸纳了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小说技巧,并加以艺术创新,反叛颠覆了既有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呈现出与前辈作家迥然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出一批内容新颖、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尤其是在形式上的积极探索,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文坛。其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北村、苏童等人。本文主要从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时间的反复再现、人物的符号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先锋小说的形式特征。
一、小说的碎片化叙述方式
随着先锋作家对各种既定中国文学创作模板反叛的不断深入,一种以拆散整体性结构为目标的碎片化叙述方式的审美追求越来越突出。“在很多小说中,我们不仅看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连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走向也变得模糊不清,文本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叙事碎片,一个个类似于幽灵的人物符号。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关联,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只有通过种种潜在的叙事线索,才能勉强把握整个文本的内在意蕴”[1]。这种叙事所追求的结果是,一切整体性的叙事模式被破坏和肢解,成为碎片式叙事模式。纵观先锋作家们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家们从自我的内心深处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叙事沿着人物的精神轨迹或创作主体的脉搏悠然前行,解构了叙事过程的完整性。他们创作的文本,常常是一堆叙事的碎片、零散的情节。但是如果我们潜心阅读和品味,在这看似不完整的叙事碎片中,却饱含着丰饶的美感特征,韵味十足。这些不完整的叙事碎片以往返迂回的方式,使作者有足够的耐心沉浸于对对象的描述上,反复地搜索、斟酌对象之物的反常性,并以此不断地展示出它们丰富的内蕴底层,使叙事更具有深刻性。如余华的《世事如烟》的叙事是由一个个碎片整合而成,每一个碎片都极为生动、逼真、精细,饱含着作者创作灵性的艺术气质。但是整个叙事处于漫无头绪、杂乱的幻觉状态中,神秘、玄奥、不可理喻,隐喻着人物命运的变幻莫测、不可把握。孙甘露的《呼吸》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心独白来进行碎片式的叙述表达。这些独白缺乏连贯性、统一性,零散分布,显得支离破碎,但它却使叙事话语不断地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随意、瞬间、漫游、重现的随想方式,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存思考,使文本具有丰厚的思想底蕴。这些碎片式的叙事方式由于摆脱了传统整体叙事的束缚,不仅为作家提供了自由地叙述自己精神情感的写作空间,而且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表达空间。先锋作家们在文本中让思想自由纵横驰骋,自由地跳荡于各种时空场景之中。因此,注重碎片式的审美追求,表达创作主体的艺术理想,成为先锋作家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探索。
先锋作家所探索的叙事方式还体现在叙事的虚构上。马原是效仿博尔赫斯的代表作家,他十分强调叙事“虚构”。马原在《虚构》开头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通过把现实中的马原改编虚构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以扰乱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人难辨小说中的马原是否真实存在的马原。马原的“叙事圈套”变化存有局限,他是想通过虚构来获得真实性,虚构只不过是认同现实性的一个手段而已。先锋作家更痴迷于博尔赫斯所精心建构的迷宫。博尔赫斯的小说结构与中国传统小说以一个中心情节简单明了的结构不同,是故事里套故事的盒式方法,即故事连着故事,相互之间毫无关联,前后也缺乏相应交待,让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入迷宫一般。博尔赫斯所设的迷宫是真实与虚构的混同,“他怀疑现实存在的权威性,不仅故意混淆了传统小说精心构筑的现实世界和力图模仿它的想象世界的界限,更以虚幻的想象压倒、淹没了一直受人尊敬的现实,甚至进一步将现实完全从虚幻世界中剔除出去”[2]。这种迷宫式的叙述处于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之间,似真似幻、似幻似真。苏童困惑的正是这种设置的迷宫。从马原的《虚构》、《冈底斯山的诱惑》到洪峰的《极地之侧》,从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到格非的《褐色鸟群》等,所设的迷宫越来越高级,谜团也越来越多,让人读后如坠迷雾之中而不知所云。博尔赫斯的迷宫是天性使之,无刻凿之痕,中国先锋小说家所构建的迷宫,则有些刻意追求之嫌。先锋作家们对创作有一种误解,认为愈是复杂陌生的结构,作品蕴含的意蕴愈是深奥,愈能使作品思想达到一定的深度,但他们在注重形式结构奇异化时,往往忽略了作品思想底蕴的挖掘,致使其作品倾向于形式化。
二、时间的反复再现
先锋小说的另一形式特征是时间的反复再现。“没有哪部小说是不谈时间的”[3]。曹文轩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时间问题。小说的诸多问题,都是与这个时间问题搅合在一起的。”[4]时间的一维性特征,决定了任何叙述话语都必须受到时序(即时间的线性规则)和时距(即叙述对象的时间跨度)的限制。许多作家在从事传统叙事创作过程中,都是自觉地遵守着由线性时间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关系,无论顺叙、倒叙、插叙,还是并叙、补叙,故事情节推动着叙事向前发展,而时间的一维性却没有改变。
传统的叙述时间的一维性在先锋小说作家笔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小说中的时间叙述呈现分裂、重复、错位的碎片化状态。先锋小说解构了客观时间的一维性,颠覆和动摇了由这种客观时间建立起来的秩序关系和距离关系。在众多的先锋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这样反复出现的语序,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历史被解构成碎片,时序被颠倒、错位、分裂。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多次运用“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这道语序,甚至影响了后人的创作。如山西作家李锐的《旧址》中反复运用了类似这道语序的语句,“一九五一年公历十月二十四日,旧历九月廿四那天恰好是‘霜降’”。这道语序的多次运用预示了李氏家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灭亡的悲剧命运。此外,像余华的《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米》,格非的《褐色鸟群》和《敌人》等作品,都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所叙述的历史只是一种对历史的“伪时间”叙述,历史只是一个虚无空洞的概念。相对于历史事件时间的真实性存在,小说中的叙述时间是虚构的。也就是说,作家在叙事中借用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外壳,是一种虚构的时间,或是一种“伪时间”,因为我们既找不到可勘证性的史料,也看不到历史时间在叙述话语中的实证性作用,更无法获取历史时间所蕴藏的事实真相。历史时间的真实性内涵被完全掏空,留下的只是作家自我在历史的境遇中人的各种生存状态的主观性演绎。因此,先锋作家在叙事话语中刻意追求的这种时间的重复再现,能够自由地穿梭于自身的精神时序和时距,使时间呈现出不确定性、模糊性,读起来感到历史的断断续续、支离破碎。
三、人物的符号
在传统小说中,人物被塑造为真实、生动、性格丰满的具体形象。作家注重的是对人物感性生命状态的还原和复活,以人物的性格逻辑和命运发展为出发点,对日常生活进行一般的抽象概括。而先锋作家则对人物形象高度抽象化处理,通过自身创造的种种特殊的人物符号,使小说中的人物越来越远离人类生命的客观表象,越来越无法用现实经验进行真实意义上的印证。例如王安亿《小鲍庄》里的捞渣与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被作者塑造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超常智慧的灵异人物。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外表虽傻,可是他不仅不会被毒药毒死,而且还能不断地发出各种准确无误的灾难性预言。在张承志小说中,从《黑骏马》、《北方的河》到《黄泥小屋》、《心灵史》,男主人公永远是一个似真似幻的背影,一个执著的精神漫游者的代号,一个理想殉道者的象征。有的先锋作家则把人物塑造为一个身份不明、性格经常分裂、变异的人物的代号,如一个在幻觉中凭原始本能驱使的暴力之徒,或者是想入非非的性格分裂者,或者是“逃亡者”、“稻草人”或“一个纸鸢”等等。在上述作品中,有些人物虽然也具备了一些正常生命的存在实体,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摧残之下,其性格、行为发生变异,超出日常生活经验而异于正常人,使读者难以真实解读。因此,这些人物,其实就是作者经过高度抽象化处理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抽象的艺术符号,一种生命存在的象征代码。先锋作家们所追求的这种人物的符号化倾向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完全打破我们传统叙事文学所遵循的艺术规则,不考虑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背景,不注重人物形象的丰实度和可信度,拒绝将人物还原到欲望化、人格化的生命层次上来,也拒绝对人物进行全面而完整的典型化塑造”[5]。这些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只是人物生存的片断状态、物性状态,甚至是异化状态,用种种特殊的符号形式,赋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运用高度的夸张、隐喻、象征等手法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生存现状及其本质。
总而言之,尽管先锋作家的形式特征带有浓重的“外来影响”的阴影,但我们却认为,这些形式特征在作为本土文学史变革项目的具体运用时,已经极大可能融合了他们对生存于其中的现实感受,体现了先锋作家精神深处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观和生存观。他们敢于反叛、颠覆和冲破传统叙事话语中的种种规范,在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艺术引向更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呈现出创新的、具有前卫思想的先锋性。然而,先锋作家只注重形式上的积极探索,不可避免地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道路,以致忽略了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5]洪治纲.守望先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4,155 -156.
[2]张新颖.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小说[A].孔范今,施站军.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7 -45.
[3][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5.
[4]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0.
[责任编辑 陈 静]
I207.4
A
1671-6701(2010)06-0117-02
2010-10-15
付美青(1968-),女,河南林州人,硕士,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人文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