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2010-08-15郭娜娜
郭娜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郭娜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当代价值
利益是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实质,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次说首要的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理应是我们各项工作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因而,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把握我党对利益观的新认识、新发展,十分必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主要要素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来讲首要是利益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利益问题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根本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科学的无产阶级的利益观,它为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人民利益或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关系,以及人们以利益为基础所形成的善恶关系即道德价值关系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这里,思想不能脱离利益的分析方法,成为马克思思考利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后来经过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1、利益是关系范畴,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利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俗称“好处”。在马克思那里,利益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思想不能脱离利益”,他们认为,“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就是说,利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人对需求对象的分配上就是利益关系,就是利益。
2、利益的本质根植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有着内在联系。首先,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进行生产并积累资料和经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利益诉求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其次,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着利益的实现状况,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这一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的创造、分享、流通和实现过程。再次,利益决定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最后,一切政治思想体系的背后,实质就是利益,利益是政治思想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3、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人们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追求丰富的社会交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便成为未来新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人的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
4、追求利益既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利益既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又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本身的发展。追求利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利益刺激生产而发挥作用的。恩格斯指出,“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代表大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大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决定了它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这表明,共产党人与整个无产阶级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实质上就是维护和实现大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根本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所解决的大众问题、满足的大众需求、体现的大众思维、运用的大众语言,都是大众立场、大众利益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中国化过程
利益问题是任何政党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利益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怎样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答案,这个工作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完成的。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提出和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共同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但这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加以解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系列的利益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上,毛泽东反对只看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认为决不能只看眼前的、片面的利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但他同时强调,不能忽视群众的生活,要认真处理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晚年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忽视了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实行平均主义,这实际上影响了个人合理利益的实现。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贯穿着一根红线,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思想是对毛泽东利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从利益角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物质利益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他深刻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4]大多数人总是从实际利益、切身利益来认识社会主义,激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并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基于这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同志断然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动力机制。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的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利益思想。江泽民同志紧紧抓住人民利益这个根本,把为人民谋利益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首先,为人民谋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再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党和国家性质的高度概括,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保证。
(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在新世纪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渗透了丰富的利益思想。在谋求人民利益的基本途径方面,提出了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国强民富的思想;在谋求人民利益的适用范围方面,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全面协调;在谋求人民利益的关注重点方面,提出注重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扩大趋势;在谋求人民利益的整体性方面,提出区域统筹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共同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关系问题,从利益高度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本质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的利益关系也受到颇大影响。由于社会是由一个复杂的利益体系构成的共同体,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必然会带来利益矛盾。我们在了解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本质的同时,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利益客体、利益保障等关系,对利益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不断地探索。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也在不断发展。列宁把马克思的利益范畴思想应用于实践,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并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利益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利益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精髓,又各具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实践。
(二)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加上人们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矛盾随之增多,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同时,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导致新的利益格局的出现,利益关系的变化是改革的必然结果。要深化改革,就必须协调、平衡、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健全兼顾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项权利;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三)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就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对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补偿,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党要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层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经济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在政治上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缓解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同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利益关系越复杂,冲突与协调的问题就越显要,制度机制转化与创新的需求就越迫切。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利益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必将使创设和建立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与机制,成为调整利益结构进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性要求。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 10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 8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683页.
[4] 《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146页.
A81
A
1008-5955(2010)03-0010-03
2010-06-18
郭娜娜 (1986-6-15),女,汉族,山西晋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