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哲学解读
2010-08-15周前程
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1)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哲学解读
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1)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本质
发展包括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前者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后者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要求实现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的协调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必然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分两种:生活资料即物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1]而生产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这个创造就是发展。可见,人们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生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两种:生产资料即物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从发展的要求来看,人类要实现生活资料即物的生产的发展,必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利用事物,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实现物的发展,根本的一条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认识和支配客观事物。同样,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必须按照人的本性和规律去认识人,发展人;必须按照人的本性和及其发展要求全面改革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使之符合人的本性和尊严,以人的主体性为手段和目的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因此,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原则。
在人类历史中,物的生产是以人的生产为目的的,物的生产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生产。因为物的生产必须由人来实现,而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2]“人始终是主体”。[3]既是生产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所实现的任何发展最终都是以人为目的、尺度和主体的。物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反过来,人的发展也要以物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命存在需要物质生活资料,只有在保存生命的前提下,才可能有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过程是通过人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来体现的。所以,没有物的发展,人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是统一的,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之中。作为指导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则的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同样是统一的。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必须通过物的发展来提供。同样,物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离开了人的发展,物的发展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马克思说,“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4]物的发展总是以人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是统一的,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也是统一的。可见,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关系。因此,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就必须坚持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即不仅要科学地发展物,也要科学地发展人。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用以人为本来引领实事求是,使发展更好地符合人的需要;在实事求是中体现和促进以人为本,把人的目标和价值贯彻到实事求是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实,坚持把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以人为本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重要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科学性与阶级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就体现了这一主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学说或者说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唯利是图这一基本精神的纠正,使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回归到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上来,这也是反复强调“人的解放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的原因之所在。所以,如果只有实事求是而没有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引导,社会主义就会重新陷入资本主义重物轻人的发展老路,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在解释“实事求是”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在这里,毛泽东已经看到了人的主体性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并没有明确提出把人的发展作为实事求是的目的,也没有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这也是他在文革中失误的主要原因。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统一的邓小平理论,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是对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能解放思想,也只有人才需要解放思想,需要解放的也是人的思想。只有人的思想解放了,才能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是对探索客观世界而言的,要求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事物的本性来办事。之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才能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因此,实事求是有一个必然的价值前提和理论前提: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人的利益,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解放思想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和目标的,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意思在内。但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中,理论和实践的侧重点仍然在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江泽民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的论断,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仍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总结党长期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与实事求是完整地结合起来。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亲成果。”[6]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只有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尺度和主体。以人为本是对发展的价值规定,解决的是有理的问题;实事求是是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解决的是有据的问题。社会主义要做到既有理又有据,就必然既坚持以人为本,又坚持实事求是。既要改造自然,又必须使这一改造符合人类的发展目的,符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既有理又有据的发展,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解放的纲领中,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是统一的:以人为本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只有实事求是,研究客观情况,才能为人的解放提供和创造现实的条件和途径,没有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实事求是必须以以人为本为目标和前提。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在发展中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正因为如此,以人为本才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这一原则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主体的选择、创造功能,根据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实现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事物自然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对人类有益的发展,因此必须避免掉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发展;其次是对人的行为或实践的规范即纠正以往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偏差,纠正不正当的实践行为。我们要实现的发展,不是只能当前人类有益的发展,而是对人类的长期存在有益的发展,即不只是为了我们当前这一代人的利益和需要,而是要满足人类长期发展的需要;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协调的发展。无论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还是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发展为代价所实现的发展都不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再次,事物不是孤立的,它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任何方面的发展都会对其它事物的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7]因此我们谋求的发展时必须考虑其对其他事物发展的影响,将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人的发展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因为规律都有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在人们没有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前,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实现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人的发展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实现发展为了人,符合人的需求和目的,是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正确处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破除了只谈物的发展而不谈人的发展的理论误区。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结论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其实质是回答了如何在发展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一结论也是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一方面,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大提高,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人的发展,致使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没有显现出来,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因此,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人的发展,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采取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国家所实现的发展则是以人的片面化为代价的,虽然在马克思的批判下对此进行了改良。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仍然没有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没有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另一方面,在我们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由于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我国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追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地方则把这一主要追求变成了唯一的追求,导致了对GDP的盲目崇拜,忽视了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往往都很好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对以人为本则坚持得不够甚至被忽略了。因此,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8]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纠正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实现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界定,“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总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要把大多数及其利益作为其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实现的发展中,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避免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实现物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在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没有成为人的发展的条件,反而成了人受压迫受奴役的因素。因为人民群众的解放和他们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善“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10]因此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贬低实事求是,更不是否定实事求是,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价值取向,真正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发展。
再次,人的发展以物的发展为条件,没有物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全面发挥,是人不受外在关系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挥自己的潜能的状态。然而,人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需要物质条件。没有物质资料的保证,人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人,所实现的发展也只能是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而现实的人要成为现实的存在,就必须有生活资料,只有生活资料充分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摆脱生活必然性的束缚,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有生命的存在。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生存问题是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人就不成其为现实的人。现代人类学家在一些原始部落中发现的吃人习俗,如把婴儿和战俘吃掉,甚至连部落中的病人和残废者也经常被吃掉。[11]可见,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尊严和生命尚且得不到保障,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这是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的原因。
最后,以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12]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其总纲,为了实现人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其中经济虽然是中心,但绝不是唯一的条件。而且,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离开其它方面而单独获得发展,即使发展了也不能持续。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以人为本,使发展符合人的目的;又要实事求是,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的发展。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6]《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6页。
[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11]参见王荣栓:《重读马克思》[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1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责任编辑:吴 兵)
B017
A
1008-5955(2010)03-0097-04
2010-06-12
周前程(1971-),汉族,湖南隆回人,哲学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