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诊输液区输注化疗药物的管理及药物渗漏的应急处理
2010-08-15胡梦萍张贺真刘媛媛
胡梦萍 张贺真 刘媛媛
化疗药物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且毒副作用较大。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浸渗到皮下组织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化疗作为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癌症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强度方式的化疗,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及对静脉的反复损伤,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做好化疗药物的防护尤为重要。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010年2月间共收治化疗患者800例,平均每天2.2例,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患者15例,通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2月至20010年2月间共收治800例化疗患者,平均每天2.2例,共发生15例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1.87%,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2岁。
2 药物渗漏原因分析
本组15例渗出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管内,超过其缓冲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伤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刺激,也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药物本身原因2例占14%。活动不当13例占86%,渗出发现:患者、家属主动查看发现4例占26.6%,患者自感肿胀而被发现6例占40%,护士巡视过程发现5例占33.4%。渗出范围:1~2 cm 13例占86%,3~4 cm 1例占7%,大于4 cm 1例占7%。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渗出药物全被吸收,无一例发生溃疡、坏死等并发症。
3 预防和处理
3.1 输液区的特殊管理 因为急诊输液区承接全院门、急诊输液任务,在输液区输注化疗药物,必须有它特殊的管理方法才行。首先,输液区接药窗口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为患者查对药物,打印输液巡回卡,然后将注射证连同巡回卡夹于红色输液牌上(一般输液牌用蓝色);输液袋或瓶的右上角用红色指示胶带粘贴,目的是醒目、警示护士、家属、患者特别注意。治疗室和输液区分别放置一份化疗药物用药指引供护士查看。配药时在治疗室的生物安全柜配制,且必须穿上防护衣、戴双层手套,既能使药物应用得到科学、合理的监控管理;又有效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实现了科学的程序化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护士责任心,做到勤巡回、勤观察、多询问。护士应充分了解各种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各种药物渗漏的预防处理办法。
3.2 建立三级护理监控网 对进行化疗药物输注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输液护士负责完成输注化疗药物的整个过程,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的颜色变化、针眼及周围静脉的色泽等,询问和听取患者的感觉,对静脉情况不佳者及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患者,护士长进行三级护理监督对进行化疗药物输注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输液护士负责完成输注化疗药物的整个过程,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的颜色变化、针眼及周围静脉的色泽等,询问和听取患者的感觉,对静脉情况不佳者及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患者,护士长进行三级监督[1](我科是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输液护士三级护理监督)。
3.3 建立化疗药物渗漏应急处理登记本 在化疗药物渗漏应急处理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药物名称、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效果追踪并作好交接班。
3.4 避免操作治疗中的机械损伤 操作治疗中机械损伤是造成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护士应了解化疗药物的局部毒性反应,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首先用0.9%生理盐水做静脉穿刺用,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先滴10 min的生理盐水,局部血管无异样变化,再换输有化疗药物的液体,输注完毕,再用0.9%生理盐水冲管,以稀释剩余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拨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 min。[2]输注化疗药物患者一般都是要长期、定时进行多次反复的化疗,因此,指导患者保护好血管,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
3.5 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及方法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较重,加上化疗方案中联合用药较单项用药对血管损伤重等,制定合理的输液顺序及浓度对减少药物渗漏是至关重要的。化疗药物分为强刺激性(如氮芥、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等)、一般刺激性药物(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和无刺激性药物(如噻替哌、氨甲喋呤、阿糖胞苷、顺氨氯铂等)[3]。化疗药物的浓度、剂量、方法、疗程均可影响对血管损伤的程度,因此,要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强刺激性药物采取给药前后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10 min,以冲洗管道,减轻刺激。
3.6 穿刺部位宜冷敷,不宜热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渗漏处局部选用50%硫酸镁或用毛巾包裹冰块冷敷,冷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 cm,时间应保持在24 h以上。同时做好交接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温度、色泽变化,防止冻伤,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4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可自原静脉通路注入拮抗剂或立即拔针按压针眼,马上报告医生,遵医嘱用2%普鲁卡因和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氢考琥珀酸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做环形封闭,外涂肤轻松软膏等并冷敷[4],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除给予上述处理措施外,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同时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估计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对于外渗轻者第1天行皮下封闭2次,2次时间间隔以6~8 h为宜,第2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对于药物外渗严重者,第1天行皮下封闭3~4次,第2、3天各2次,时间间隔以6~8 h为宜,以后酌情处理[5]。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例:今年1月,输液区发生1例输注“长春新碱”的患者,因渗漏患肢穿刺处出现肿胀皮肤紫红色改变,通过冷敷、理疗等治疗护理,尤其是用“龙血竭胶囊”加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患处,4次/d;抬高患肢,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患者卧床休息,患肢用软枕垫高,高于心脏水平;指导患者做握拳动作利于血液循环,平时起床活动时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1周后患者基本痊愈,渗漏处皮肤谨有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轻微瘢痕。
5 结论
护士在整个化疗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杜绝渗漏性组织坏死的关键,以确保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鉴于输液区不同于住院病房,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不仅是加强预防和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管理,严格制定和执行化疗护理操作规程,不要盲目操作,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及方法,严密观察和交接注射部位血管、皮肤状况。还要追踪、随访、定时联系患者,指导其有不适及时回诊。
[1]梁丽君.化疗药物渗漏的观察与预防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S1):71-73.
[2]王瑞静,张艳玲.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中原医刊,1998,(11):55-57.
[3]颜峰.药物联合湿敷于化疗药物渗漏处的效果观察.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01):68-71.
[4]胡广,韩冬梅.化学药物渗漏防治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04):43-45.
[5]张爱廖.化疗药物渗漏的防治和护理.中原医刊,2002,(0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