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证型及对症治疗
2010-08-15李晓辉
李晓辉
沈铁吉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2001)
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绝经指月经停止12个月,是每一个妇女生命过程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它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以前曾用“更年期”来描述这一时期,1994年WHO废弃“更年期”,而采用“围绝经期”。围绝经期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间,包括从接近绝经期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期间[1]。
西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情志异常、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月经紊乱。在后期表现为阴道粘膜萎缩、瘙痒、性交困难和阴道缩窄,尿道膀胱黏膜萎缩易见尿道炎、阴道炎反复发作,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率高。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而中医认为围绝经期是肾气渐衰、天葵将竭、冲任二脉虚人体阴衰阳盛、阴阳失调。《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2]。为此中医在治疗上根据这一时期肝肾不足所表现的不同证型给予审因辨证,从而辨证施治。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的辨证分型
1.1 肾阴虚型
妇女一生经孕产、精血耗伤,天葵渐竭,肾阴亏虚。症见:月经紊乱量多或少至闭经;头晕耳鸣,心烦易怒,潮热汗出,心烦热,腰膝酥软,皮肤瘙痒或蚁行,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宜滋肾养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加减熟地内药。枸杞、山萸肉、伏苓、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情志失常出现心肾不交时,治宜滋肾育阴,宁心安神。
1.2 肾阳虚型
月经紊乱,或崩或漏,或闭经,白带清冷,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舌淡、苔满,脉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肾扶阳,方有: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鹿角胶(烊化)、菟丝子、杜件、当归、肉桂、炙附子、若月经量多,崩中漏下者加补骨脂、赤石脂以温阳固冲止血。
1.3 阴阳两虚型
症见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肢体麻木、心慌气短、烦寐差、视物模糊、夜尿频多、畏寒肢冷、乍寒乍热、颜面烘热、汗出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养阴助阳、阳中补阴,方选龟鹿加减药用鹿角胶、龟甲胶(烊化)、淫羊藿、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仙茅、当归、枸杞子、牛膝、炙附子、炙甘草。
1.4 脾肾阳虚型
素体阳虚,围绝经期前后肝经不足,肝阳亢盛,肝木侮脾土,睥失温煦,远化不健,则水湿停聚,泛于肌肤,则颜面浮肿,肢体水肿,水湿下注,腰酸小腹饭痛,白带量多稀薄,腹痛泄泻,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因脾虚,脾阳不升,则轻窍失养,导致头晕头痛,疲劳嗜睡,情绪低沉,纳呆食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弱。方选还少丹《仁斋直指方论》加减:巴戟天、仙茅、白术、淫羊藿、补骨脂、山药、山茱萸、茯苓、熟地黄、续断、益智仁、肉桂、炙甘草、黄芪、党参。
1.5 肝肾阴虚型
表体阴虚,因绝经期前后,阴血更虚,阴虚水不函木,木火上炎。辨证要点,性情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少津,烘热汗出。经久不愈的口腔糜烂,慢性眼炎,反复发作的外阴炎,阴道炎,舌红苔少,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佐以潜阳,方选枸杞地黄丸加减。药用:枸杞子、山药、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泽泻、丹皮、菊花、何首乌、白芍、生牡蛎(先煎)、龟甲(先煎)。
1.6 肝气郁结型
西医诊断病名称作抑郁症。中医学并无抑郁症的病名,类似描述多见于郁症、脏燥、百合病、梅核气等病症中。现代中医《内科学》一并将其纳入郁证的范畴[3]。
近年来,围绝经期前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应加以重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常以肝气郁结为核心,多数医家从肝而论,认为七情所伤是抑郁症的病因,肝气郁结是抑郁症发病的始动环节[4],郁久伤及五脏,兼有郁火、痰湿、淤血,日久阴伤血虚气耗阳伤,虚实夹杂[5],亦有以脑神被扰而论,有以中焦为主,有以肾精为根本。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解释了抑郁症不同阶段的病情机制[6]。
而围绝经期前后抑郁症的发生病为主要在肝肾,肾阴亏虚,阴虚则阳失潜藏,或水不涵木,可致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胆阴阳气机失衡,肝血不足,肝失疏泄。辨证要点:情绪抑郁不畅,胸肋胀闷,肋胀痛,甚涉及腰背肩胛等处,咽部有异物、暧气泛恶,孤僻寡欢郁郁不乐,多愁善虑,甚至沉默痴呆,时欲悲伤啼哭,此时易患乳腺、子宫卵巢的癥瘕肿块等,甚至癌变。治疗宜疏肝理气解郁。方有:柴胡疏肝饮加减,枳壳、芍药、香附、青皮、陈皮、厚朴、川栋子、郁金。
2 讨 论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必然度过的一个过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生理过程。因此围绝经期妇女应建立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一生理过程。掌握必要的围绝经期保健知识、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使阴阳气血平和。从而顺利渡过这一时期。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6:480.
[2]王洪图.内经选读 素问上古无真论篇[M].18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4-35.
[3]张怀亮.从少阳论治抑郁症[J].中医杂志,2008,49(9):781-784.
[4]杨林.论抑郁与抑郁症[J].陕西中医,2002,21(6):260-261.
[5]马欢.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6]李峰,霍晓中,李平等.浅谈中医学对抑郁症病位的认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1):9-10.